杜其龍,80後,自署青荷堂,山東菏澤人,現居青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準)、國家一級建造師。
余幼時臨池啟蒙於祖父,而立之年才接觸專業老師,始知何謂書法。及長,便不治它技。回想此數年來塗鴉,洽如兒時挑促織,撲上去,小心翼翼開啟雙手總是空空如也。
然書法、建築皆是幼時種下之因,古人謂:「詩賦小道,壯夫不為。」況復溺思毫厘,淪精翰墨者也?捫心問之,工作無有建樹,投身余事,實是愧對領導。
近年書法師從孫雲層先生,始似有所得悟,仿佛若有光。越過山丘,誠恐之余唯有勤而行之。
書法作品入展:
全國第十三屆書法篆刻展(中國書法家協會)
「軒轅情 中國夢」2024•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河南省書協)
第九屆全國電力行業書法作品展(中國電力書法家協會)
首屆「翰韻杯」全國書法大賽(媽祖書院)
佳聯歌古越,翰墨壯神州——全國楹聯書法名家邀請展(中國楹聯學會)
中國翰園碑林杯全國書法大賽(河南省書法家協會)
「凝心鑄魂堅守初心」書畫展(山東省書法家協會)
「蘭台翰墨」檔案專題展(菏澤市書協)
「山海情深」書法展(青島市書法家協會)
青島市「夢圓杯」書法臨創展(青島市青年書法家協會)
青島市新文藝群體書法大賽(青島市書協)
國展入展攻略四部曲
書法展稱之為國展的,每一個競爭都還是蠻強烈的。譬如十三屆國展最終入展數量和初始投稿數量之比大概在1%~2%之間。
藝術不可量化也無絕對,但是在各大展覽的成績,也是在大機率上相對客觀的評價。所謂的今人超越古人、王羲之不能入展都是斷章取義的偽命題。扯遠了,下面分享一下心得體會:
一、讀大綱(☆☆☆☆☆)
如同試前研究考試大綱,投展就要仔細讀征稿啟事,可以避免掉一些低階錯誤。比如十三屆國展要求「每位作者僅可確定一家團體會員投稿」,這樣導致好多人郵寄的地址都不同,弄錯了寫的再好也白忙活。再就是評審環節增多,非中書協會員會多一次初評,兩米多的紙能否經得住折騰,心裏要有數。最後作品尺寸,書寫用的材料之類,不要標新立異觸碰底線。
二、定節點(☆☆☆☆)
我是學建築的,定好節點、合理分配資源、發揮最佳工作效率才能保證計畫按時完成。某位大咖曾經說過,投稿最重要的是什麽?是最終投出去。
十三屆國展從出征稿啟事到截稿三個月時間,當初我定的節點大概是一個月定稿,一個月打磨、一個月落實到作品紙上。看似時間充裕,實則邊工作邊照顧孩子時間飛快。有些作者說靈感來了輕而易舉,我是做不到。
三、磨細節(☆☆☆)
細節也能決定成敗。這個內容多一些,比如定字型、形式,選紙張,筆墨。不同的作者差別很大。我是寫單字十多公分的行書,形式選擇比較常見的三條屏。選擇紙張確實做了諸多考量。白宣紙顏色單調,蠟染漂亮但是沒有暈化效果。後來去客製,雖不完美也找到了一個平衡點。用新紙有一個「脫敏」的適應過程,曾經看過有人說自己在老師的勸說下買了一張180元的紙,抱著試試的態度投了,結果入展了雲雲。我承認也沒有那個本事。
墨本來想手磨來著,磨了一點果斷放棄。用是玄明+雲頭燕+清水。
紙墨不一定要很貴,適合自己最重要,能力範圍內不要太在意價格,畢竟最寶貴的時間都投入了。
有些國展是能引領書壇風向的。書寫風格上不要玩花、過於激進。可以融合,但取法要清晰。
最後用字很重要,有些異體字、易混繁體字、地名人名之類要註意,不要在這些字外功上出錯。
四、郵寄出(☆☆☆☆☆)
這是一個不用言明卻事關成敗的環節。到這裏,只要投出去就勝利了。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收獲、提高的過程。剩下的交給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