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宋徽宗的【瑞鶴圖】,人為制造的祥瑞

2024-07-12國風

仙鶴盤旋於皇城之上,雲彩繚繞於皇宮之巔,這不啻是祥瑞降臨的吉兆。然而,北宋徽宗趙佶【瑞鶴圖】所描繪的景象,卻可能只是一場由皇帝精心導演的虛幻場景。這幅集詩文、書法、繪畫於一體的作品,堪稱徽宗藝術才華的全面展現,但同時也暴露出他對權力和榮耀的無限渴望。面對明朝乘風破浪而來,北宋正陷入腥風血雨的動亂之中,徽宗是否也意識到,這種人為制造的祥瑞終將被現實的陰雲所掩蓋?

相比於祖宗們對白鶴等瑞兆只是點到為止的欣賞,北宋徽宗顯然是個狂熱分子。據史書記載,1112年元宵節的第二天清晨,徽宗突然看到皇宮宣德門周圍雲湧鶴舞,仿佛仙境般的景象。當時的徽宗年紀尚輕,統治剛滿10年。面對如此難得一見的祥瑞,他當然興奮得手舞足蹈,急忙傳詔書畫家將這奇景記錄下來。

這幅被徽宗親自題寫"瑞鶴"兩字的畫作,從色彩到構圖無不體現了極高的藝術水準。作為慈禧太後最喜歡的一幅字畫,它曾被列為紫禁城最寶貴的傳世之作。畫中的白鶴數量高達20余只,密密麻麻地鋪滿了整個畫面,目光所及之處全是飛翔盤旋的鶴影。動靜結合的構圖布局極為巧妙,不愧是徽宗一手傲筆橫生,筆耕多年才能創造出來的經典力作。

仔細觀察,這數十只白鶴個個神態各異,或張頸高歌、或謙恭低頭,栩栩如生的造型著實令人嘆為觀止。然而,最引人註目的莫過於那對並立於宮殿檐脊之上的白鶴了。右側的那只高昂著頭顱,意氣風發;而另一只卻扭過頭與之遙遙相望。如此誇張的造型巧思,暗合了皇家權力在徽宗與臣子間的賽局較量,讓人看出了徽宗對於個人統治地位的渴望。

面對如此富有寓意的"祥瑞"圖景,或許徽宗終於找到了發泄內心野心的出口。北宋時期,皇帝們普遍對"天降祥瑞"情有獨鐘,相信這是上天支持自己執掌皇權的訊號。可是對於徽宗而言,單純的一兩只鶴群顯然無法滿足他,他夢寐以求的是像這幅畫一樣猛烈的瑞兆場面,才夠體現他個人的崇高地位。盡管徽宗本人並無出眾的軍事政績,卻也對祥瑞之說深信不疑。

殊不知,接下來的15年卻是北宋王朝的倒計時。當金兵打到開封時,這位被俘虜的徽宗或許才意識到,所謂的"瑞鶴"其實只是一群養在皇家園林中的禽類,那層雲霧也不過是白天的薄霧罷了。一切都是虛無縹緲,註定要被靖康之變的硝煙所吞噬。感慨萬千之際,徽宗怕是也明白了,虛構的奇跡終歸無法與現實的災難對抗。

這不禁讓人思考,徽宗到底是因為妄自尊大而編造這一切,還是出於某種更深層的焦慮和不安?細細品味【瑞鶴圖】,或許我們能從中窺見一代君王的心理世界。

畫中那密密麻麻的白鶴,看似富麗堂皇,實則暗藏著徽宗對自身地位的憂患意識。正如那雙並立的仙鶴,一只高傲自負,另一只卻顯得忐忑不安,正應了當年朝野對徽宗的評價"萬事能做,唯獨不能為君"。徽宗自知統治能力平平,但又渴望證明自己的非凡,於是千方百計制造這種虛幻的瑞兆,是出於一種自我安慰和情緒宣泄。

可笑的是,當時的北宋已是風雨飄搖,而徽宗卻沈浸在這種自我欺騙的幻境之中。視而不見王朝將亡的危機四伏,耳旁只聽見那虛無縹緲的"祥瑞"喧囂,這不能不說是一位執政者的悲哀。假若徽宗能像畫中那只俯視的鶴兒一般審視清醒,或許北宋的結局就不會那麽慘淡了。

當年仕宦文人對【瑞鶴圖】也是褒貶不一。有人稱贊其栩栩如生,有人卻嘲弄其脫離現實。其實,徽宗也深知這一切不過是自我意淫,但他就是執著於這種虛幻的權力寄托。就像當年的檀君王,徽宗也把"天佑我才"掛在嘴邊,終究是一廂情願的自我膨脹。

如今,那副氣吞山河的【瑞鶴圖】已成為一代王朝的絕響,一個時代的註腳。那飛翔的鶴兒早已離去,只余檐下的幾只等候命運的白鶴了。面對金人的鐵蹄橫掃,皇城淪陷,徽宗怕是只剩下曾經的自我鼓舞和虛妄的夢想了。

總的來說,【瑞鶴圖】不單是一幅集大成的繪畫傑作,更是一面對映出徽宗內心世界的心靈鏡子。它寫實了徽宗對權力的狂熱追求,也折射出他對自身地位的焦慮憂患。這種矛盾心理的對撞,最終化作了一幅荒誕而虛幻的祥瑞景象。從某種程度上說,【瑞鶴圖】預示了北宋的衰落頹唐,是徽宗及其王朝衰微前的最後瘋狂。面對金人的鐵蹄,祥瑞之兆終將不攻自破,宛如徽宗的虛妄夢想,註定要在靖康的硝煙中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