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霸淩這個事,自古至今,從未消亡過?因為世間總有可仰仗之勢,總有不知天高地厚之人。但不要忘了,天地萬物都要遵「道」而行。何為「道」?「有無相生」是「道」;「高下相盈」也是「道」;「柔弱勝剛強」還是「道」。柔非真柔,弱非真弱,才是老子所說之「道」。讀懂【道德經】六十九章,你就明白「反者道之動」用在兵法上,究竟有多強!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老子反戰,卻一再講兵,所為之何?借兵事講人事,借人事講大道玄同,為弱者「道之用」,為反者「道之動」。本章中,老子雖沒講「柔」和「弱」,卻處處體現「柔」和「弱」,弄懂這兩個字,就明白兩軍實力相差無幾時,為何哀兵必勝。
一、謙退無爭,反為之動
在中國歷史上,兩軍交鋒,以弱勝強、以少敵多的例子不勝列舉,比如明朝北平保衛戰,燕世子朱高熾以一萬老弱守北平城,抵擋李景隆五十萬大軍,堅守一月有余,直到燕王朱棣帶領朵顏三衛回援,李景隆無功而返。要知道李景隆自幼從軍,是在戰火中淬煉出來的高級將領,又自持朝廷正義之師,以五十敵一,為什麽沒能拿下彈丸之地呢?
(一)謙退之道
這是一個典型的以弱勝強案例。在這場戰役中,兩軍主帥,一方是戰術素養極高的職業將領李景隆,一方是毫無戰鬥經歷的王公子弟朱高熾,況且對方還有人數上的絕對優勢,這一仗朱高熾要怎麽打?
老子說:「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老子所推崇的用兵之道帶有深深的道家思想。這一點在「不敢」和兩個字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不敢」並非膽小之意。在古代,「勇」和「敢」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意思。第六十七章的「慈故能勇」一句,「勇」字作勇武之意;但此處的「敢」卻是貿然、大膽之意。所以,「不敢」應理解為謹慎,不冒進。
在生活中,有一種人往好處說叫社牛,往壞處說叫沒皮沒臉,拿別人家當自己家,典型的「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說穿了就是自私自利;這種人身上通常還有一個毛病,叫「得寸進尺」,就是貪得無厭。但凡這種人,乍一接觸覺得人不錯,容易相交,但時間一長就會發現,諸多毛病,為人所厭惡。
可以說,這種性格是為人處世的大忌,而為將則更甚。這句話是說,當兩軍對壘時,當以防守為先,不要先去進犯對方,不貿然前進一寸,能退的時候,先退一尺,先禮後兵,占一個「理」字。其實這句話是在提醒我們,一旦你覺得戰無不勝了,那就離一敗塗地不遠了。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所以,朱高熾難能可貴的一點就是,雖出身貴胄,卻沒有驕嬌二氣,李景隆大軍圍城,他堅壁不出,隱忍為上。在電視劇中有一個場景令人感觸至深:當兩軍相持不下時,朱高熾抱著自己剛出生的兒子一起守城。不論歷史真相如何,就劇論劇來說,這一舉動很貼合人心。
一來說明朱高熾並沒有將北平城視為自家地方,否則他大可以將百姓押上城樓對戰,因為百姓都是自己的臣民,為君主守業是盡義務。這是「不為主而為客」。二來他對李景隆始終以晚輩自居,雖然對方是敵,但他從未輕蔑對方,而且對朝廷之軍以敬為先,不善自冒進,堅壁多日才不得不打。這是「不進寸反退尺」,以德守城,焉有民不從之理。
(二)無爭之爭
所以, 老子說:「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第一個「行」字是指揮之意,第二個「行」字可以理解為行動。古人打仗很有意思,講究陣法,而且越是正規軍,越講究排兵布陣。所以像遊擊戰這種山野打法,很多正規軍都適應不了。不是輸在技戰術上,而是輸在戰術固化和輕敵上。當然老子並不懂兵法,但其思想的指導意義卻遠勝兵法本身。所以老子說,兩軍交鋒,雖然有陣勢,也要像沒有陣勢一樣。
「攘」指的是奮起。古代打仗前也要做誓師大會,搞一搞戰前動員,比如明成祖朱棣在北征韃靼之前、明宣宗朱瞻基在平漢王之亂前,都開過誓師大會。士兵在山呼萬歲的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動作就是擡臂。為什麽要擡臂呢?可以鼓舞士氣。但老子卻說,不要奮臂。這裏老子並不是說不要搞誓師,或者誓師的時候不要加上全體舉臂這個動作,而是借「攘無臂」之說,告誡我們不要過分宣揚武力,要保存實力。
「扔無敵」是說雖然面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赴一樣;「執無兵」是說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持。這是說,不要跟敵人硬剛,要迂回作戰、誘敵深入。尤其是以少敵多的戰役中,這種戰術思想就很關鍵了。
在日常生活,當我們遇到比自己強的競爭對手時,要盡量避免正面沖突,從側面迂回,迷惑敵人,反而更有效。比如我們和一家大公司爭奪同一個計畫,在投標時,明知自己在價格上沒有優勢的前提下,聰明的公司會采取以資源換價格的戰術,靠附加服務來吸引招標方。可見,不用以武力示人,也能達到「行無行」的效果。
自古「道法術器」是人思想的四個層次,兵法為術,道德經為道。老子以」道「講兵法,雖然超出了術的範疇,但以道馭術,更高級。
二、輕敵者,必一敗塗地
那麽,在兩軍對壘中,還有一大禁忌——輕敵。很多人輸就輸在這一點上。所謂「驕兵必敗」。你瞧不上眼的對手,往往叫你刮目相看,甚至一敗塗地。
比如這場北平保衛戰中,李景隆自持五十萬大軍在手,又是朝廷的正義之師,打一個區區萬人駐守的北平城,還不是降維打擊嗎?可是結果卻出人意料。他接連攻城一月有余,非但沒能躍雷池一步,反而等來了燕王和朵顏三部的援軍。久攻不下,必損士氣,加之內卷嚴重,用人失誤,導致李景隆大敗而歸,也給了燕軍南下的機會。
老子說:「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世間的禍患沒有再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要喪失了我的命脈。「寶」在此處可以理解為克敵制勝的條件。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在體育比賽中,輕敵的惡果體現得更直接。比如頻頻翻車的本屆歐洲杯,葡萄牙小組賽末輪遇名不見經傳的喬治亞,沒虐成菜鳥,反被鷹啄了眼,幫助對手開創歷史,首次打進歐洲杯十六強。再一次證明了,歐洲足壇無弱旅,別小瞧任何一個對手,只要稍稍放松,分分鐘就能翻盤。
三、抗兵相若,哀者必勝
所以, 老子說:「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慈悲的一方可獲得勝利。當然,「哀兵」也可以理解為弱旅、挨打的一方,比如朱高熾所率領的北平守衛軍。當時燕王朱棣為南下進軍,更為迷惑朝廷,帶走了燕軍中的全部精銳,只留下一萬老弱殘兵守城。與李景隆的五十萬朝廷正規軍相比,這支軍隊實在不堪一擊,這就是「哀兵」。
當然,老子所說的「哀者勝矣」是建於雙方實力相當的基礎上。所謂勢均力敵,才見真章。當兩支軍技戰術水平相當、軍事素養相當、兵力數量相當時,取勝的關系在於主將;而主將相抗,比的不是武力,而是心力。這時候老子的」慈者無敵「理論就派上用場了。
咱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凡是兩個人發生爭執時,先動手的一方不占理,防守的一方雖然步步後退,但也是步步為營,占上了道德的制高點;同時看對方出什麽招,再見招拆招,方便隱藏自身實力,待對手胡亂出招元氣耗盡,再以逸待勞,將之前積累的委屈、憤怒一股腦傾瀉出來,還不勢如破竹?所謂」哀者必勝「。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可見,老子以戰反戰,講兵法,實乃「以戈止戈」之道。兵者不可輕用,用之則需謙退無爭,不主動侵略,不主動挑釁,被動守勢,看似柔弱,反而能激發士卒鬥智,行不爭之爭,自然所向披靡。若主動挑釁,失「德」在先,又輕敵冒進,損「道」在後,必遭慘敗。所以兩兵相爭,實力相當,越是哀者一方,越容易獲勝,這是因為占了天道厚德的先機。
譯文
用兵者曾說:「我不敢進犯,而采取守勢;我不改前進一寸,而要後退一尺。」這就是說,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雖然要面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赴;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持。
禍患沒有再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要喪失了我的命脈。
所以,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慈悲的一方可獲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