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居士是什麽意思?居士的本份是什麽?

2024-03-19國風

「居士」一詞,源自佛教,是對在家修行佛法的信眾的尊稱。在佛教的語境中,居士並非專指某一類特定身份或地位的人,而是泛指那些雖然身處世俗,卻心懷佛法,積極修行,致力於解脫生死輪回之苦的信眾。

東晉慧遠大師在【維摩經疏】卷一中,對居士的定義進行了深入的闡述。他提到居士有兩類:

其一,是指那些廣積資財的居財之士。這類居士,雖然身處塵世,擁有眾多的財富和物質享受,但他們並沒有被這些外在的財物所迷惑。他們明白,財富本身並不是修行的障礙,關鍵在於如何運用這些財富。因此,他們不僅善於積累財富,更懂得如何將財富用於利益眾生,用於支持佛教事業的發展。他們透過布施、供養等方式,將財富轉化為修行的資糧,以此表達自己對佛法的信仰和尊重。

其二,是指那些在家修道的居家道士。這類居士,雖然沒有像出家人那樣舍棄世俗生活,專心於寺廟修行,但他們同樣在家庭中努力實踐佛法。他們以身作則,透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影響和教育家人,使家庭成為修行佛法的小道場。他們註重內心的修煉,透過禪定、誦經、持戒等方式,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同時,他們也積極參與佛教活動,與僧眾交流學習,共同推動佛教事業的發展。

無論是廣積資財的居財之士,還是在家修道的居家道士,他們都是佛教修行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份。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居士的本份——即在世俗生活中積極修行佛法,以慈悲和智慧利益眾生,為佛教的傳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唐代窺基大師所著的【法華玄贊】卷十中,對居士的定義可謂言簡意賅:「守道自恬,寡欲蘊德,名為居士。」這句話中蘊含了深厚的修行哲理。守道,即是堅守佛道,保持內心的清凈與正直;自恬,則是自得其樂,心境平胡安寧,不為外界所擾。寡欲,指的是減少世俗的欲望,不貪求過多的物質享受;蘊德,則是培養內心的德行,使其日漸深厚。這樣的居士,既能在生活中堅守佛法,又能保持內心的清凈與平胡,是真正的修行者。

宋代著名的禪宗辭典【祖庭事苑】卷三對居士的定義則更為詳盡:「凡具四德,乃稱居士:一、不求仕宦;二、寡欲蘊德;三、居財大富;四、守道自悟。」這裏除了強調寡欲蘊德外,還增加了其他三個方面的要求。不求仕宦,意味著居士不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祿,不涉足官場;居財大富,並非指居士必須擁有大量的財富,而是強調他們善於管理和運用財富,使之發揮最大的價值;守道自悟,則是居士在修行過程中,能夠堅守佛法,自我覺悟,不斷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在家居士又被稱為「護法」,這是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自己修行佛法,還積極宣傳佛法,保護佛教的利益。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為佛教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無論是參與佛教活動,還是為寺廟捐贈財物,或是在家庭中實踐佛法,居士們都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守護著佛教的燈火,使之能夠照亮更多人的心靈。

「一分恭敬,一分利益」這句話強調了尊重和敬畏的重要性。無論我們是否接受了五戒、八戒或菩薩戒等宗教戒律,最基本的恭敬三寶是必不可少的。在家居士所受的三皈依的物件是佛法僧,即佛教中的三大寶物:佛陀的教誨、佛教經典和出家僧尼。

對於這些物件,我們必須保持一份恭敬之心,尊重它們的價值和意義。這種恭敬不僅是對它們本身的一種態度,更是對我們自己修行之路的一種要求。只有當我們真正懂得尊重和敬畏時,才能更好地理解並遵守這些戒律,從而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一分恭敬,一分利益」,這個道理不僅僅適用於宗教領域,更可以擴充套件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在工作、學習還是生活中,我們都應該時刻保持一份謙遜和敬畏的態度,尊重他人、尊重規則、尊重自然規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各自的生活中取得成功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