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光明文化周末:春分

2024-03-24國風

【來源:光明日報】

【字說節氣】

作者:孫淩康(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中國文字整理與規範研究中心博士生)

春分,是一年中晝夜等長的兩天之一。所謂「分」,指晝夜平分。【春秋繁露】:「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之前,夜長於晝;春分之後,晝長於夜。時入春分,晝日漸長,陽氣漸盛,宣示著大地徹底告別了淒冷肅殺的寒冬,洋溢著溫暖與活潑的春天則正式來臨。對於以農耕為事的中國古人來說,春分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節點。而人們對「春分」的認識,也蘊含於漢字「春」「分」的形體中。

春分 草蟲/繪

「春」在早期古文字中有多種構形,主要構件有屮(象草木初生形)、木、日與提示讀音的屯。所謂「春日遲遲,卉木萋萋」,競相勃發的草木與溫暖明朗的太陽,正是春天帶給人們最直觀的資訊。因此古人在造字時,把這些要素準確地納入「春」的形體中。小篆將兩個「屮」並為「艸」(即「草」)。【說文】:「春,推也。」在陽光的拂照下,草木像被大地推出來一般,蓬勃地向上生長,正像【莊子】描寫的那樣:「春雨日時,草木怒生。」草木破土而出,象征著春天無窮的生命力。今天楷書的「春」字是隸變的結果,上半部份筆畫粘連變形,只有形符「日」保留下來,彰顯著春與太陽的高度聯系。

「分」是從八、從刀的會意字,意思是判分、區分。【說文】:「分,別也。從八從刀。刀以分別物也。」其中,「八」象兩畫相戾之形,本身就有分別的意義。【說文·八部】:「八,別也。」「刀」則表示對物體的切分,許多與切分有關的漢字,如切、別、判、劃等,均從「刀」形。春分之「分」,既是對晝夜的平分,也是對淒寒與溫暖的判分。跨過春分這一節點,人們就真正步入了日長風暖、生意盎然的春日世界。

春分意味著生命的秩序。在古代,國家層面通常會舉行日祭與高禖之祭,以示對陰陽調和、群生蕃息的祈願。【禮記·祭義】:「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孔穎達【正義】:「祭日於壇,謂春分也。」蔡邕【獨斷】:「天子……以春分朝日於東門之外,示有所尊,訓人民事君之道也。」帝王面對太陽升起的方位築壇祭日,宣示天地和合、紀綱有序、萬物得所,整個儀式有著極高的神聖性與權威性。高禖是春分求子的祭祀,在城郊舉行。高即郊,禖即媒神,主管嫁娶與生育。【禮記·月令】記載,春分時節,「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高禖,天子親往」。玄鳥就是燕子。傳說帝嚳的妻子簡狄,在出門洗浴時吞下燕子卵,後來便生下了商民族的始祖契。高禖之祭就衍生自這一傳說,表達出對人丁興旺、國族綿延的殷切祝願。

在民間,永珍盎然的春分,正是忙春耕的好時節。民歌裏唱道:「二月驚蟄並春分,耕田種作亂紛紛。」春回大地、萬物阜盛,農人們也來到了忙碌的時候。中國南北各地多有春分當天送春牛圖的習俗。所謂春牛圖,是一種繪有黃牛耕田圖樣的行事曆,人們將春牛圖貼在家中,摩拳擦掌,期待用春日的耕耘開啟一年的收獲。吃春菜、喝春湯也是春分的常見活動,新鮮可愛的當春菜蔬,帶來濃郁的春意,引箸舉杯之間,恰是春光洋溢。

溫潤和煦的春分,也牽引著文人墨客的無限詩情。五代詞人馮延巳以清新疏朗的筆調描述遊春踏青的場景:「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而在北宋文豪歐陽修的筆下,明麗的春景則烘出了孤單人兒的宛轉惆悵:「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畫梁新燕一雙雙,玉籠如麗愁孤睡。薜荔依墻,莓苔滿地,青樓幾處歌聲麗。驀然舊事上心來,無言斂皺眉山翠。」眼見花發草長、新燕雙棲,自己卻只能獨抱孤影、煢煢孑立,兩相對比之下,也無怪乎會「多情不解怨王孫」了。春分也貫穿在紅樓女兒的生命裏。薛寶釵考究精致的「冷香丸」,就是取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花等四時花蕊為原料,在春分這一天曬幹的,春分的暖陽與芬芳素凈的花蕊,寄寓著少女對美與生命力的渴盼。而黛玉則每至春分必犯嗽疾,顰兒的生命亦香消於此,如花的佳人與爛漫的春天一同消逝,為這一出命運悲劇增添了更多「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傷。迎春的歡欣與惜春的憂思,構成了春分時節的復調旋律。

南宋詩人楊萬裏寫道:「攜家滿路踏春華,兒女妍妍不憶家。騎吏也忘行役苦,一人人插一枝花。」有聲有色、綺麗鮮活的春天,呼喚著每一個懷抱熱情與幹勁、企盼生長與耕耘的人。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2日 16版)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信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信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