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南宋*官窯乳白釉執壺

2024-03-15國風

北宋「靖康之難」以後,宋高宗趙構避逃東南,定都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南宋王朝為了滿足宮廷飲食、祭祀和陳設等需要,「襲故京遺制」,在臨安設官窯,專門生產宮廷日用和祭祀用瓷,通常稱南宋官窯。南宋官窯有二,分內窯和新窯。內窯現稱「修內司窯」,在杭州鳳凰山下;新窯今稱「郊壇下窯」,在杭州烏龜山下。 修內司在南宋隸屬匠作監,主要掌管皇城太廟繕修兼掌皇室用具配給。修內司窯在工藝上繼承了北宋末期汝窯和官窯的特點,同時借鑒了龍泉窯青瓷燒造技藝。器類有各式仿商周秦漢青銅器和玉器的陳設瓷器,如弦紋壺、貫耳穿帶弦紋壺、貫耳穿帶方壺、鵝頸瓶、琮式瓶、紙槌瓶、鬲式爐、弦紋三足爐、螭耳弦紋爐、貫耳觚、尊、花插等,還有日用的各式洗、盤、碟、碗及杯等。

明曹昭【格古要論】中寫道:「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所燒者,無紋路。」

高濂【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中記載:「修內司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色取粉青為上,淺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黑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所謂官者,燒於宋修內司中,為官家造也。窯在杭之鳳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鐵,時雲紫口鐵足。紫口,乃器口上仰,泑水流下,比周身較淺,故口微露紫痕,此何足貴?唯尚鐵足,以他處之土鹹不及此。哥窯燒於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窯質之隱紋如蟹爪,哥窯質之隱紋如魚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修內司窯器胎骨黑灰,帶紫褐色調(紫灰色),生燒器則為淺灰色。修內司官窯器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特征是「紫口鐵足」。紫口即器口釉薄處呈赭黑色,滿釉器有紫口而無鐵足。鐵足是底足露胎處呈黑灰色。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器,前者多為支釘燒,後者多為墊燒。多見薄胎厚釉器(胎最薄者僅1公釐 ),瓷片斷面可見3~4層釉層。需要經過三四次燒成和上釉的復雜工藝 。修內司窯的釉色兼北宋官窯和龍泉窯二者之美。【格古要論】稱「色好者,與汝窯相類」,釉色粉青為主,其次為月白,還有灰青、米黃等。修內司窯均有蟹爪紋開片。汝窯與龍泉窯中釉下劃花較多,修內司窯幾乎沒有采用刻劃花工藝。另外,汝窯等器物的某一部位或多或少有些窯變,修內司窯產品則全然沒有,釉色穩定性佳。南宋修內司官窯的工藝精美程度亦遠遠高於其後之郊壇下官窯。傳世修內司官窯器和宋哥窯器在胎質及其呈色方面有驚人的相似,以至有「官哥不分」之說。

此南宋•修內司官窯乳白釉執壺,口徑:6CM;底足:7.5CM;高:18.8CM。器型規整,通體滿施乳白釉。盤口,口沿部呈灰色,長頸,口沿下部至鼓腹上部置一執柄,溜肩,鼓腹,腹上部置一流註,腹部至足脛收斂,圈足略高呈鐵銹色外撇。胎體堅實敦厚,釉色瑩潤潔白,溫潤如玉,釉面呈不規則形的鐵線縱橫交錯,上下貫通,斑斑駁駁,像極了歲月滄桑的印痕。

此南宋•修內司官窯乳白釉執壺,2018年12月20日於美國洛克菲勒拍賣公司拍賣,流拍。【雅昌圖錄】可查詢此藏品有關資料。此藏品與歷朝歷代各時期的同類瓷器類比,並檢索全世界收藏機構出版的資料,各大博物院,博物館及各拍賣公司歷來拍賣記錄,無一件此類藏品,因而,此藏品目前僅為孤品,且彌足珍貴。不僅填補了南宋•修內司官窯乳白釉執壺的空白,而且,具有極高的觀賞,文物收藏,學術研究價值和經濟價值。

——葉子珍藏

2024年2月15日於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