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清明夜,點贊【寒食帖】,跨越千年題跋文化朋友圈

2024-04-05國風

【中國天文年歷】標明,今年清明節定於台北時間4月4日15點02分03秒,星期四。一般而言,清明節是在農歷三月份。今年受農歷閏月影響,清明節提前至農歷二月二十六,稱為「早清明」。

清明標誌著暮春開始,人們會上墳祭祖、插柳踏青。 清明原本僅為節氣,後演化為紀念祖先的節日, 與寒食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寒食節是北方古節,起源春秋,為紀念晉國介子推而設。節日習俗包括禁火、冷食、祭掃等。

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離別處。冥寞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這詩描述了唐代人們在寒食節祭掃墳塋的情形,那淒涼悲傷之情,可真是讓人感同身受啊。這首詩被收錄在【全唐詩】第13冊,卷四三五【白居易十二】,第4821頁,影響極為廣泛。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將白居易的這首詩詞進行改作, 南宋時期胡仔編撰的中國詩話集【苕溪漁隱叢話】記載, 蘇軾將首句「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變為「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又將「白楊樹」變為「白楊路」。

這麽一改啊,郊外荒野,烏鵲鳴叫,白楊樹兩行,枝椏亂舞,棠梨樹參雜其中,白花如雲,風中搖曳,畫面就更加幽深悠遠了,淒傷之情也就更加濃厚了。

現在,咱們更多看到的是蘇軾修改後的【寒食野望吟】。除了這首詩,白居易還有一首【清明夜】,詩裏寫道:「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這首詩啊,生動地展現了白居易清明節之夜, 詩人身處碧玉欄桿和紅磚墻下的府邸,獨自繞廊徘徊休憩,在這美好的夜晚釋放內心的喜悅。 清明日固然春光無限,而清明夜在白居易筆下也會如此朦朧迷人。

白居易的這兩首詩,情感對比鮮明。【寒食野望吟】傳達出深沈的悲傷與哀思,【清明夜】則展現了喜悅與閑適之情。

這種情感變化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連,反映了社會習俗與禮儀規範對文人創作的影響。

中國祭墓的傳統源遠流長,起源於秦漢時期,東漢後逐漸成俗。唐代前期,掃墓活動固定在寒食節而非清明節。

唐朝皇帝對寒食節掃墓祭祖活動極為重視,嚴禁以掃墓為名宴樂的行為,無論官員與否,均會受到處罰。

就說那唐高宗李治,在公元662年唐龍朔二年四月十五釋出的詔令中,就明確指出寒食上墓時不應有歡樂之情,更不應宴樂,得保持莊重肅穆的態度。

唐玄宗也在公元741年開元二十九年正月十五強調,寒食掃墓時要是宴樂的話,現任官員得降職三年,沒官職的人還得挨體罰呢。

白居易時代的多位皇帝,也強調這一點。像公元788年唐德宗貞元四年正月,公元807年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23年唐穆宗長慶三年正月,都親自下詔書來強調。這反映了當時對禮孝精神的重視。

白居易恪守官場規矩,寒食節時揮毫寫下【寒食野望吟】,清明節又續以【清明夜】。這兩首詩中流淌的情感,正是他身處於那個特定時代的自然流露與常態展現。

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宋元時期,清明節便取而代之,成為主導節日。而談及此,不得不提及蘇軾那篇赫赫有名的【寒食帖】。

蘇軾的【寒食帖】是由兩首五言詩精妙組合而成,全文洋洋灑灑17行,共計129字,被譽為「天下三大行書」之一。它深刻揭示了蘇軾在黃州被貶後,於第三年即公元1082年北宋元豐五年的寒食節時所經歷的獨特心境與人生況味。

【寒食帖】這幅千古奇帖,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引起世人的矚目。它流轉於不同主人之手,每一次的流轉,都伴隨著一段段傳奇的故事。

古代的文人墨客,雖未擁有現代的朋友圈以分享與點評,但他們卻巧妙地透過書畫中的題詩、留款、藏家印章以及觀者的題跋,展現出對傑出作品的無限贊美與深刻評論。

正如明代董其昌所述,蘇軾在創作【寒食帖】時,獨具匠心地留出數尺空白,自詡此空間為「以待五百年後人作跋」。

果不其然,諸多名家紛紛在此空白處題跋,共同構築了別具一格的【寒食帖】題跋文化圈,仿佛形成了一個跨越時空的「朋友圈」。

首位留下「評論」題跋的,便是蘇軾的摯友、「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 這位才子,性格風趣幽默,他的題跋寫得妙趣橫生。

他首先盛贊道:「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這番贊譽,將蘇軾的詩文與書法推至巔峰,甚至將其比作詩仙李太白,並稱贊其書法融合了多位大家的精髓。

然而,黃庭堅也有調皮的一面,贊美之余,他又調侃道:「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似乎在說:「蘇軾啊,你再寫一遍,也不一定有這麽好。」

更有趣的是,黃庭堅的題跋字型比原帖還要大,筆勢矯健,仿佛真的在與蘇東坡一較高下。

元代時期,這幅珍品被進貢給皇帝元文宗,並加蓋了「天歷之寶」的皇家藏印,彰顯其非凡的地位。

到了明朝中晚期,這件瑰寶流出宮外,被大書畫家董其昌所見。他驚嘆不已,在【寒食帖】上留下題跋:「余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為甲觀。」董其昌對蘇軾的敬仰之情溢於言表,將【寒食帖】視為珍品中的極品。

清朝時期,【寒食帖】又歷經納蘭容若、乾隆皇帝等人的收藏。每一位藏家都為之傾倒,紛紛為其加蓋朱紅色的藏印,留下自己的獨特銘印。這些藏印,如同歷史的烙印,見證了【寒食帖】的傳奇歷程。

那麽,這幅千古奇帖如今身在何處呢?據悉,【寒食帖】在歷經波折後終於回歸祖國懷抱,現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它靜靜地躺在那裏,仿佛在訴說著千百年的滄桑故事,等待著後人去細細品味、欣賞。

今日清明時節已至,我靜心欣賞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與【清明夜】,品味其詩意之深遠;又沈浸於蘇軾的【寒食帖】,感受其書法之雋永,仿佛置身於千年題跋的文化朋友圈,領略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更在傳承與發揚中,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要為它們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