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综艺

【歌手】掌握了流量密码,却在音乐审美上突围失败 | 争鸣

2024-07-27综艺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文 | 周紫逸

历时两个月,【歌手】的节目进程在热议中渐入尾声。7月19日第十一期突围赛在公布其赛制以及总决赛名单后,网上争议不降反增。毫无疑问,热搜再一次被该节目霸榜:「海来阿木好听」「海来阿木赢了黄宣」「【歌手】审美倒退」等词条阅读量均在千万以上。其中,由总决赛名单引发的「【歌手】审美倒退」的问题呈两极化评论。一方认为,【歌手】过于迎合市场需求而牺牲了音乐的多元化,评审团老龄化,审美标准单一等;另一方则反对过分追求艺术性和音乐性,认为应当回归大众喜好;当然也有少部分人保持怀疑、中立的态度。那么,【歌手】真的出现审美倒退了吗?其暴露的问题是什么?

笔者认为,比赛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音乐欣赏的主观性占主导地位,大众的投票代表了当前流行音乐的审美趋势。因此,本次名单属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果。令人遗憾的是,「音乐鬼才」黄宣、「Neo-Soul唱作女伶」袁娅维、「民族摇滚乐队」杭盖乐队、宝藏歌手许钧和张钰琪5位风格迥异、多元,唱作俱佳的歌手均未突围成功,从而可以看出【歌手】音乐审美的大众性与趋同性,这也是批判【歌手】审美倒退的原因之一。

首先,节目中音乐审美的大众性体现在选曲多为观众熟知的、有流传度的流行歌曲。就第一轮对决成功的名单而言,第一组张钰琪以一首经典老歌【What’s up】战胜许钧。她将这首高亢激情的摇滚名曲改编得更加松弛,情绪随配器的递增而上涨,由开始的钢琴到非洲鼓再到管弦乐队的加入,整体表演的流畅性保证了作品的完整度。许钧则摈弃了模式化的编曲套路,主副歌明暗色彩的对比,强烈的情感宣泄,炸裂、硬核的摇滚演唱,将【白鸽】的音乐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位的舞台表现难分伯仲,只是许钧的音乐风格和编曲并非大众所接受,在情感上难以产生共鸣,从而落败。第四组海来阿木与黄宣的对决亦是如此,海来阿木所选的曲目【长子】【不要怕】不仅是广为流传的民谣,还与其自身气质相契,他用朴素、真挚的唱腔感动观众。黄宣整体的表演温暖又动情,一首孙燕姿的【我要的幸福】连接披头士的【Hey Jude】,集结了他对舞台的所有愿望和祝福,好似一场有仪式感的告别,不过最终还是遗憾淘汰。

其次,趋同性体现在相似的音乐风格。无论是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的【缘分一道桥】还是激情澎湃的【悟空传】,它们都以气势、宏大的音乐编曲取胜,歌词内容上突出国风意蕴,传递崭新的民乐面貌,歌手在演唱上利用嘹亮、高亢的嗓音达到一定的炫技效果,既能展露自身实力,又能调动现场气氛,营造精彩的视听效果,这无疑是最适合参赛的选择。其弊端在于,音乐趋同化严重带来的审美疲劳,并且有悖于音乐风格多元化和大众评审多年龄层的节目定位。

此外,【歌手】音乐的保守性与形式的复杂性形成鲜明对比。相较于往季【歌手】,本季除了利用直播形式赢得噱头之外,在音乐的选曲和编曲上缺乏创新。从国外耳熟能详的英文歌到国内传唱度较高的歌曲,关于新生代的歌曲少之又少。回顾往届的高光时刻,仿佛还历历在目:邓紫棋唱【喜欢你】时的整齐合唱,李玟唱【Nobody】时的热辣舞蹈,徐佳莹唱【失落沙洲】时的潸然落泪……无一不是音综史上的经典。她们通过【歌手】走入观众视野,留下了高质量且值得反复品味的音乐。

然而今非昔比,紧张的直播形式、复杂的赛制、刺激的保卫战等,节目组为流量制造太多「玩法」,以至于歌手、观众过度疲劳,无暇关注音乐本身。欣赏音乐应该是沉浸的、美好的事情,需要深入才能领略其中的趣味。哲学家苏珊·朗格说:「伟大的艺术不是一种直接的愉悦,否则,它就如蛋糕或鸡尾酒,对文盲和文化人有着同样的吸引力了。」如今的【歌手】似乎在顺应时代审美的道路上忽视了音乐的重要地位。

以上问题,不禁让人联想到当今华语乐坛音乐同质化严重、优质的作品无人问津、音乐排行榜公信力下降、翻唱多于原创的现状。回望二十年前,华语乐坛百花齐放、才华横溢。无论是港台地区还是内地,都涌出了大量优秀的唱作人,他们创作出众多流传至今的经典佳作,以至于现在的00后、10后仍旧喜爱这些老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下流行歌曲难以突破历史的窘况。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与时代审美的变化息息相关。当下流媒体时代兴盛,大数据根据流量向用户推送排行榜热歌,为用户制定「个性化歌单」,导致人们的音乐审美变得越来越局限。因此,【歌手】所暴露的,正是华语乐坛面临的困境,我们需要打破音乐的趋同性和保守性,勇于尝试新风格,实现多元音乐的碰撞。

距离第一季【我是歌手】开播已过去十年。作为一档元老级音乐综艺,它根据时代潮流不断求新、求变,如今成功掌握了流量密码,但在音乐质量和审美上却突围失败。音乐在前,综艺在后,希望【歌手】在保持综艺效果的同时,保持做音乐的初心,否则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