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综艺

【乘风2024】里,她为什么总抱着一只鸡?

2024-05-15综艺

名创优品应该没想到,自家墩墩鸡在【乘风2024】播出后又火了一把。

节目里,陈昊宇和这只小鸡公仔简直是形影不离,走哪带哪,吃饭得抱着,练舞得看着,睡觉也得枕着,过上了真正的「有鸡生活」。

图源:【乘风2024】截图

就连和别的姐姐合照时,她都要把小鸡带着。

小鸡我呀,和姐姐拍合照了捏 (左二为陈昊宇)|图源:微博@陈昊宇

这只小鸡叫墩墩(DUNDUN),是MINISO名创优品在2021年4月推出的原创IP。这些年来,它在【大侦探】【密室大逃脱】【声生不息】等综艺中都有亮相,也曾被何炅、杨蓉、毛不易等人rua来rua去。

图源:【大侦探】第八季截图

不过,像陈昊宇这样原地化身「墩墩鸡推广大使」的,还是头一个。

这只小鸡到底有什么魔力,为什么陈昊宇去哪都要带着它?

万物皆可「阿贝贝」

走哪带哪,离开它一切都不好了,可以说,这只墩墩鸡已经成了陈昊宇的阿贝贝。

阿贝贝,这一名词源于抖音博主「西贡A猫」,她在视频里向网友介绍了一条名为「阿贝贝」的小被子,这条被子堪称她儿子的睡觉神器,在儿童创造力的加持下,被子陆续扮演了头套、围巾、手套等角色。

图源:抖音@西贡A猫

随后,众多网友纷纷在评论区晒出陪伴自己多年的毛毯、玩偶甚至是牛仔外套。伴随着视频的爆火,阿贝贝逐渐成为那些陪伴人们较长时间的「老朋友们」的代称。

现在所说的阿贝贝,就指陪伴了人们较长时间、且可以带来满足感或安全感的事物,它们往往代表着主人的情感寄托。

留心观察,会发现阿贝贝现象简直不要太常见。

在动画片【小猪佩奇】里,小乔治最爱的玩偶「恐龙先生」就是一款典型的阿贝贝。无论是吃饭、洗澡还是睡觉,恐龙先生都会和乔治同屏出现。

图源:【小猪佩奇】截图

类似的还有「不老男神」汤姆·克鲁斯爱女苏瑞的邦尼兔。在小姑娘幼年时期的街拍照里,这只兔子的出镜率可谓是相当高,无论是春日的纽约街头,还是夏天的洛杉矶机场,有苏瑞的地方,就大概率有邦尼兔。

图源|Facebook

当然,并不是只有毛绒公仔玩偶才能成为阿贝贝,它们的种类可没卡得那么死。

【摔跤吧!爸爸】的主演阿米尔·汗,他有一只枕头从不离身,就连来中国出差期间,这位银幕上的铁血硬汉都随身抱着他的阿贝贝。

谁看了不夸一句真爱|图源:微博@阿米尔汗电影

再比如演员罗晋,在综艺【非常静距离】里,他就被爆料有一件挂在床头但从未穿过的红色冲锋衣,每逢睡觉就必须搓一搓冲锋衣的衣角,大学同学称这件衣服「从大一搓到了毕业」。

图源:【非常静距离】截图

凭借一句「洪荒之力」火遍全网的傅园慧则习惯斜跨一条红色的绳子,这条名叫「摸摸」的红绳曾陪伴她度过漫长枯燥的训练时光,是她安全感的秘密武器。

图源:微博@傅园慧o_O

不过上面这些都还算比较正常,要论起最神奇的阿贝贝,莫过于戚薇家的美妆蛋。

戚薇曾在节目里亲自爆料称,女儿lucky睡觉的时候手里必须抓着美妆蛋,在亲子综艺【想想办法吧!爸爸】中,爸爸李承铉还因为美妆蛋不慎丢在机场而急得团团转。

图源:【拜托了冰箱】截图

一句话总结,阿贝贝就是寄托了你情感、是你安全感来源的物品,万物皆可阿贝贝。

阿贝贝的诞生

实际上,阿贝贝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含义相似的专业名词:过渡性客体(transitional object),指儿童的第一个「非我」(not-me)所有物,我们可以借助它来理解阿贝贝的诞生。

精神分析学家、客体关系理论主要奠基人玛格丽特·玛勒(Margaret Mahler)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孤独期、共生期和分离-个体化期。过渡性客体一般就出现在分离-个体化期。

研究发现,6~10个月大的婴儿会进入分离-个体化期的第一个阶段。他们一方面渴望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互动,另一方面又害怕远离母亲的风险。这个时候,婴儿在躯体上开始感觉到妈妈是「另一个人」,尝试触摸妈妈的鼻子、眼睛、耳朵,甚至会把妈妈的头发放进嘴里咬一咬。

在这一阶段,如果自己的情感得不到妈妈的回应,孩子们就会退而求其次,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出一个「非我」所有物。这个东西可以是一块柔软的毛毯、一个毛绒玩具,甚至是某种熟悉的声音,其特有的「触觉纹理和气味」有着同母亲的慰藉相联系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发挥着代替母亲的功能,可以满足孩子对身体接触的需要并帮助他们降低分离焦虑、获取安全感。

1951年,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 Winicott)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婴幼儿用来自我陪伴、自我抚慰的母亲象征物命名为「过渡性客体」。

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则从侧面说明了过渡性客体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发现,对于从小与母亲分离的猴宝宝来说,它们更偏爱不能提供食物但触感柔软的人造「绒布母猴」。相反,能提供奶水但触感坚硬的「铁丝母猴」则往往是被猴宝宝抛弃的角色。

图源:参考资料[5]

不过,在温尼科特的研究中,并没有明确针对成年阶段过渡性客体的表述,而是从发展的视角进行了洞察性的概括,「它 (过渡性客体) 没有被忘记,也没有被哀悼。它失去了意义,因为过渡现象变得弥散了……」

如今我们所说的阿贝贝,并没有限定年龄,说只有儿童才有阿贝贝,实际上阿贝贝是一个全年龄段的过渡性客体。

除了分离-个体化期得不到母亲足够的回应,泛灵心理也是成年人拥有阿贝贝的助推器。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Piaget)的研究表明,儿童会将无生命的物体视为具有生命和意图的认知对象,这就是泛灵心理。从天上的星星月亮,到地上的树木花草,乃至于自己的玩偶和枕头,在孩子看来都可能拥有独立的意识,给玩偶起名字、穿衣服,和芭比娃娃聊天、过家家都是正常操作。

随着个体知识的增长,泛灵心理也会逐渐淡化,但部分人在成年后也依然有类似的思维倾向。

豆瓣就有一个名为「毛绒玩具也有生命」的小组,组规中写着:「每一个毛绒玩具,都有闪闪发亮的灵魂」。如今,组内已汇聚四万七千多名「饲养员」,日常就是分享自家「宝宝」的可爱瞬间,交流「洗完澡怎么让毛毛变蓬松」的护理心得。可见,阿贝贝早已不是孩子们的专利。

英国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在其著作【裸猴】中提到,婴幼儿时期与母亲的柔软接触会给我们留下终身印记,当面对生活带来的焦虑与不安时,我们会渴望拥有一个温暖柔软的避风港,既然回到妈妈肚子里是不可能的事,那么在毛绒玩具的抱抱里寻找平替也情有可原。

无论是名创优品的墩墩鸡,还是备受年轻人喜爱的jELLYCAT,它们之所以能成为众所周知的「情感代糖」,就是因为和受众心底的精神需求达成了完美契合。

但是,也有不少人担忧阿贝贝会妨碍身体发育,对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许多家长甚至千方百计地想要让孩子远离阿贝贝。

今年2月就有报道称,为了让外孙女戒掉用了25年的枕头巾,外公就将其偷偷藏了起来。不过该计划最终还是在女孩的「围追堵截」下宣告失败。

图源:抖音@金蝉视频

实际上,儿童对阿贝贝产生依恋是一种正常现象。由于人们对阿贝贝的需求程度各异,有些人在成年后也会继续依恋它。

如果感觉阿贝贝对我们造成了身心健康方面的负面影响,最好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并进行专业的心理评估与治疗。如果没有影响身心健康,那么,只是保留一只毛绒玩具或者其他不会影响他人的物件,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也不必强行「戒除」。

参考资料:

[1]Winnicott,D.W.(1951).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In:Playing and Reality.Australia:Penguin Books,1971:1.

[2]郗浩丽.(2017).温尼科特过渡客体理论的发展线索.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3),97-104.

[3]吴晓晴.(2007).人类心理的诞生(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

[4]陆艳请 & 陆诗伟.人格三部曲之人格养成.(2021).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Joan Littlefield Cook,&Greg Cook. (2020). 儿童发展心理学. 中信出版社.

[6]李晓文.(1991).儿童「过渡物」依恋现象研究概观.心理科学(02),58-60

[7]胡志红 & 朱丽莉.(2023).把握童话世界的「边界」—浅析成人应如何应对幼儿的泛灵心理. 科技视界(35),56-58.

[8]潘泽泉.(2024).青年群体为何流行治愈系文化.人民论坛(01),84-86.

作者:敏敏 杜雨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