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台海

淮海战役中的没良心炮,到底是什么炮?不要被冯小刚、徐克骗了

2024-08-23台海

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种奇特的武器悄然诞生在解放军阵营。它不是高精尖的现代化装备,而是由普通汽油桶改造而成的简陋炮筒。这种被戏称为"没良心炮"的武器,曾在解放战争中发挥出惊人威力,让国民党军队闻风丧胆。随着时间流逝,关于这款"神器"的传说却越发离谱。影视作品中的夸张演绎更是让观众大跌眼镜。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没良心炮"?它又为何能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崭露头角?

【开篇】

解放战争如火如荼,国共两党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此时的解放军虽然在人数上占优,但在武器装备上却处于劣势。尤其是一野、二野部队,重武器奇缺,火炮更是少得可怜。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解放军将士们不得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提高自身战斗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土法制造的简易炮"没良心炮"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不仅弥补了解放军火力不足的短板,更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传奇。

【起因】

话说1947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正在进攻山西解县。城门口的几座炮楼成了拦路虎,让解放军的进攻屡屡受挫。11旅工兵连连长聂佩璋接到上级命令,要炸毁这几座碍事的炮楼。可是无论他们使出什么招数,都无法靠近炮楼。组织的敢死队付出了惨重伤亡,也只炸掉了一座炮楼。这场仗打得聂佩璋心里直打鼓,他暗自盘算:照这么打下去,用不了几次,自己的工兵连就得打光了。

聂佩璋年轻时在东北讲武堂学过工兵知识,还在东北军铁甲部队当过大队长。他见过李文斯炮,也曾在抗战时用火药翻板做过抛石机攻击日伪军。这些经历给了他灵感,他琢磨着:能不能把石头换成炸药包,做个威力更大的玩意儿出来?

于是,聂佩璋召集连里的几个机灵鬼白孝基、张天星、高文魁等人,大伙儿一起动脑筋。他们先是在地上挖了个朝向目标倾斜的筒状深坑,坑底放黑火药,上面放炸药包。这样一来,利用火药的推力就能把炸药包抛到目标点引爆。这个土办法虽然管用,但费时费力,而且只能用一次,显然不适合实战。

【冲突】

聂佩璋没有气馁,他找来汽油桶和枣树板,叮叮当当鼓捣起来。经过一番改良,一种口径300毫米、长900毫米的新式武器诞生了。这就是后来名噪一时的"没良心炮"。

月底,解放军再次攻打解县。这回,他们祭出了秘密武器。只见一排排汽油桶摆在阵地上,看起来不起眼,可威力却大得惊人。炸药包如雨点般落在敌人的城墙和炮楼上,轰隆隆的爆炸声不绝于耳。敌军被炸得晕头转向,还没反应过来,我军主力部队就冲进了城。就这样,解县轻松解放了。

"没良心炮"的威名很快传开,在解放军中引起轰动。可是,这种武器真有影视剧里演的那么神奇吗?其实不然。它的射程只有150到200米,远不如真正的大炮。精度也很成问题,全靠操作人员凭经验估算装药量和发射角度。再者,使用前还得挖坑埋桶,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遭敌人炮火袭击。

更要命的是,"没良心炮"还有走火的风险。要是隔板没封严实,发射药一爆炸就能引燃炸药包,把自己人炸上天。有时候发射药装少了,炸药包没飞多远就炸了,那场面,简直不忍直视。

正因如此,操作"没良心炮"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上手的。需要专门训练的工兵才能掌握这门技术。像电影里那些大老粗随手就能玩转"没良心炮",纯属瞎编。

说起"没良心炮"最威风的时刻,非淮海战役莫属。当时,我军在双堆集一口气摆下180门"没良心炮",20分钟内三轮齐射,足足发射了1万公斤炸药。这阵势把国民党军队吓得魂飞魄散,我军一冲锋就消灭了黄维兵团。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战事推进,我军缴获了大量现代化武器,"没良心炮"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它不但笨重难移,还容易出故障。最要命的是,它只能对付固定目标,对付移动中的敌人就抓瞎了。

而且,"没良心炮"还是个"定时炸弹"。战史上就记载了不少炸膛事故。比如说,华野特种兵纵队参谋长韩连生在指导试验时就遭遇爆炸,连同工兵团副团长刘金山等8人一起牺牲。还有一次,中野9纵攻击马围子时,78团2连急于冲锋,结果被自家的炸药包炸伤,攻势受挫。

最惨的要数抗美援朝时期的一次事故。1951年5月21日,63军189师566团在小理山打完阻击战后,被英军29旅截断退路。团长朱彪灵机一动,命令工兵连临时搞了三门"没良心炮"。这招果然奏效,把英军炸得半天没敢吭声,566团顺利突围。可谁知道,操作炮的副班长王文礼等7名战士却因炸膛而牺牲,用生命换来了战友的生路。

这些血的教训,让人不禁要问:这种武器真的值得大规模推广吗?

事实上,即便在最缺武器的时候,也只有一野、二野的部队在用"没良心炮"。像三野、四野这样火力强大的部队,根本就没这个需求。就连发明"没良心炮"的中原野战军,全军也只有四纵有2门野炮,42门山炮,4门步兵炮,再加上207门迫击炮。而且炮弹奇缺,平均每门炮只有一发多点儿弹药。

反观东野,人家攻打锦州时就能摆出900门大口径火炮。这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三大战役结束后,解放军的装备得到了极大改善。缴获的先进武器源源不断运到前线,"没良心炮"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它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博物馆里的珍稀展品。

"没良心炮"的传奇并没有就此终结。近年来,它在影视作品中频频亮相,成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神器"。有的剧里,解放军战士们摆弄着一排汽油桶,往里面塞点东西,随手一点就能把敌人炸得哭爹喊娘。这种夸张的表现,不仅误导了观众,也歪曲了历史。

其实,真实的"没良心炮"远没有那么神奇。它的诞生,是在极度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我军将士们不得已的选择。它的使用,需要专业的工兵精确计算,还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它的威力,固然可观,但远不及现代化武器。

"没良心炮",折射出了那个年代解放军的艰辛与智慧。它是劣势条件下的产物,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不应该过分美化它,而要客观看待它在历史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