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台海

岔路口:最后一任国民党的县长在皖南,一样的来路、不一样的归途

2024-07-05台海

最后一任:国民党芜湖县长谢汝昌的来路

如今青阳县谢家村文化墙上列出十位谢氏风流人物,谢汝昌名列其一,按时间先后依次是:谢瓒、谢衡、谢安、谢石、谢道蕴、谢玄恺、谢灵运、谢 朓 、谢观海、谢汝昌。谢汝昌是最后一任国民党芜湖县长。

谢汝昌 (1903-1971),安徽省青阳县陵阳镇谢家村人。陈郡谢氏第61世孙,谢石后人。 他家境殷实,曾在安徽政治经济名镇——大通镇开设谢贻丰商店。

谢汝昌从北京大学 政法系 毕业后,从事教学和律师工作。 抗战初期,在浙江从事行政工作, 任浙江省民政厅主任秘书 。 戴戟任皖南行署主任,委任谢汝昌为皖南行署视察,内政部禁烟专员, 后谢历任贵池、休宁、宣城、芜湖等县县长。民国政府在芜湖地区设置了安徽省第六行政区,行政区辖:芜湖、宣城、郎溪、广德、当涂、繁昌、南陵、泾县等县。芜湖县辖:现在的芜湖市和芜湖县的大部分地区。

谢汝昌

芜湖县县长谢汝昌一家

芜湖县县长谢汝昌,1948年春由宣城调来芜湖,任县长兼县民团团长。当时,芜湖县的地方武装有两大部份:一、县民团两个营,约五、六百人枪,驻城区;二、各区、乡地方武装约有五、六百人枪,分驻各区、乡、镇。当时,芜湖县民团的两个营长是王心一和金敦厚。王是安徽潜山人,金是安徽桐城人,他们跟随谢汝昌多年,关系密切,对谢也很忠实。这两个营的士兵体质、装备和训练都较好,据说比国民党的正规军并不逊色。谢汝昌倚为实力。

另外,芜湖还有一个警察局,原为省辖专局,1948年改归芜湖县统辖。警察局有四个分局,警察约三、四百人。局长陈浙民,为国民党军统人员,据说是上校军衔。他对县长谢汝昌仅是表面上敷衍,实际上并非其心腹。谢的个性又强,经常对一些不法的部属关押、惩办,所以陈当面还是唯唯听命的。解放前夕,陈浙民竟弃职潜逃,不知所终。

谢汝昌:站在历史的路口,做出正确的选择

芜湖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是方向明、石原皋。 方向明在青阳县做过工作,又在大通镇住过多年,知道谢的为人。方向明曾找谢汝昌办过事,请他为宋亦英(文化名人、女性革命者)安排一个正式工作。谢汝昌在芜湖教育局替宋亦英挂了一个县督学的职位,并发给她一张聘书。不久,宋亦英就凭着这张聘书,顺利地经过宁国、旌德、绩溪进入中共游击区了。

石原皋是谢汝昌在北大时的同学,他俩私交极好。毕业后,石原皋与谢汝昌虽十多年未晤面,但他觉得有把握将谢县长争取过来。石原皋写了一封信,给同在芜湖的另一位北大同学陶贤,要陶贤告诉谢汝昌,他不久要到芜湖去。谢县长知晓后公开表示欢迎石原皋去,希望早点去。石原皋在那年春节前几天,来到芜湖,住在三圣坊三号楼上。大年三十日,陶贤、石原皋、谢汝昌一起在县长府上度过除夕。

48年底——49年春,「何去何从」,谢县长站在分岔路口,迟疑未决。谢汝昌很自负,不轻易听信人言,也不轻易作出决断。

老同学石原皋、老熟人方向明,这两个地下共产党向谢县长阐述了党的方针、政策,分析了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出路等,希望谢汝昌认清形势,跟共产党干。谢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加之当地党组织的负责人方向明、石 原皋又是旧好,经过反复权衡后,毅然决定走起义投诚之路。

解放大军压境、芜湖人心浮动,谢县长作出正确的选择:

(1)把最可靠的王、金两位营长以及连排长和士兵集中在芜湖市区,好的轻武器也集中在身边,亲自掌握。

(2)谢汝昌亲自负责保护地下共产党员、地方进步人士的安全。

(3)确保国家财产和明远电厂、裕中纱厂、益新面粉厂、火柴厂以及碾米厂等工厂的安全。

(4)控制储存在芜湖的军队粮食和国库粮食,查清数量、存放的地点、代存的店铺,防止被人偷运、疏散。

(5)保护芜湖百姓的生命财产,维护地方治安。

(6)严防各种文书档案资料丢失。

当时,国民党征收的军粮几万包(每包200市斤),分存于芜湖各米厂。国民党军队在溃逃前,曾多次令谢汝昌提货、交运。谢有了投靠共产党的心理准备后,对国民党军队采取「明拖暗抗」的态度。

谢设宴招待了几个提运的军官,借口说:「这些军公粮正在陆续加工,目前各厂都无成品粮可交,同时没有麻袋,几万包米即使加工好后,也无法包装,且军运兵差太繁,民夫征集殆尽,纵然有米有袋,而民夫缺乏,打包、搬运、上船也无法进行,只好请各位先行回报上级,稍宽时日,我尽力向各厂督催。」

当解放军第三十军抵芜湖境内,谢汝昌与地下党负责人沟通情况。当谈到军首长希望地方帮助筹集军粮时,谢汝昌立即回答说:军粮已封存好,请派军队干部随我去提。

谢汝昌召集县属部队和各科室的负责人作了具体部署,然后将县民团两个营的官兵集合讲话,宣布了几项纪律。他们组织巡逻队逮捕了不少散兵游勇、地痞流氓,并在南门湾现场枪毙了一名正在结伙抢劫盗匪,对维护市区的治安起到了震慑作用。

谢汝昌关于和平解放芜湖的亲笔资料

谢汝昌的签名与签章

安徽省委统战部的证明

最后一任国民党芜湖县长的归途

1949年4月23日, 天未大明,第三野战军三十军军长饶守坤率领部队渡江至芜湖码头,因中华传统的礼教与习俗,县长谢汝昌未亲身去迎接,改由第六行政专区保安副司令刘格非代替县长迎接。芜湖各界推派代表二、三十人,在芜湖商会集合后,列队走到江边码头欢迎。

上午十时,人群突然活跃起来高喊起:「来了!来了!」举目一望,只见解放军已胜利过江向市区行进了。先头部队是游击队,战士的八角军帽上插着柳枝和树叶。接着就是野战军88支队的部队,军容威武,队伍成三列纵队前进,一个连队接着一个连队,向欢迎群众招手致意,炮竹声、锣鼓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芜湖和平解放了。

待饶守坤军长步行快到芜湖县政府大门,谢汝昌这才下楼,立在县政府大门外恭候。谢汝昌圆满完成了传统礼教上的旧官员受降。

下午三时,在谢汝昌家,解放军干部、芜湖原政府工作人员谈笑言欢,互致问候,并讨论了移交的有关问题。直到下午五时,大家才离开谢宅。

三十军奉命向南追击国民党军队,芜湖市由第十军军长杜以德接防,并成立军管会。

1949年4月25日,芜湖解放的第三天,军管会召集国民党县属各机关、部队的员兵开会,点编国民党县属部队。点编时,县属部队集合在市体育场,由解放军88支队总部按照各部队的清册,逐一将员兵、武器、被服、文卷等交接清楚。接收干部并对每个员兵一一征求他们的意见,愿留的留下,愿去的即发给证明和路费回家生产。绝大多数员兵都愿留下。经过点编的员兵在进行了短期休整后,即开往杭、沪沿线,加入到人民解放军的战斗行列。

谢汝昌的旧属经交代、复查后,由当时芜湖市军管会主任李步新和市人民政府市长江靖宇,分别签发了交代清楚证明书。谢和大部份旧属都由新生政府安排了工作。谢汝昌后任安徽省政协常委,民革安徽省委秘书长。

率部起义的国民党芜湖县城防司令张力化,解放后在芜湖市政协工作

家世:最后一任国民党郎溪县长承谷香的父祖

国民党建平县(今名:郎溪县)最后一任县长承谷香(1910—1953),字半农,谱名良灶,芜湖县陶辛乡张社村人。

承谷香的祖父承大彬(生卒不详),家庭殷实,拥有200来亩土地(含外河滩地),靠雇工、出租、利息为生。承谷香的父亲承忠才(1884—1954),字柏如,系清末秀才,陶辛乡绅士、陶辛圩堤会董事长。

承谷香的父亲承柏如,全县第二个「百万富翁」,同恽天质、恽廷栋、芮铁舟一起号称皖南「四大家族」。其在乡间拥有1600多亩田地(含保太滩滩地),在芜湖市与徐斗斋合股开「丰裕粮号」,还独开「聚恒泰粮号」、「城中信用社」(即钱庄)、「鸿泰布店」等。
在张社村的老家,承家建造了4个正八间瓦屋计32间,「天丈地九」高,走马转阁楼,雕檐画廊,另有侧屋和砻坊厂数间。家中常年请伙计(长工)8个,用双砻(两部木砻)双臼加工粮食,运到芜湖米市。雇女佣2名,洗衣作炊。家备有长枪(中正式)、短枪(快机)各一支,请侍卫保镖。聘用家族先生八房村承忠伦主事管家。

从法官到县长:最后一任国民党郎溪县长的来路

少年时期的承谷香,个子不高,胖胖的,在家庭私塾、经馆学堂读书。青年时期在芜湖、南京等地上中学。 1935年,承谷香 毕业于上海法政大学,分配至青阳县当法官(推事),1941年调泾县当法官,1944—1945年调任安徽省高等法院办事处主任。承谷香深受省高等法院院长寥江南的信任,经寥向省长李品仙推荐,于1946年委任建平(郎溪)县县长,直至1949年4月。

1948年,国民党省政府曾下令调承谷香到当涂县任县长,未曾就职。1949年2月,国民党省政府又拟调承谷香任宣城县县长,由于「时局紧张」,也未就职。

承谷香在建平县就任县长时,清正廉洁、高风亮节,以「廉吏」著称。 他拒收礼金,每当逢年过节,县长事先在壁报栏内署名告示:「所有下属一律仁等,时令三节禁止相互馈赠。」1947年至1948年,按规定,建平县粮食加工厂提成500石大米作为县长的薪资补贴,承谷香分文不取,全部用于机关职员、军队官兵的伙食补贴。

承谷香在建平县就任县长时,务实勤勉、恪尽职守,以「勤吏」著称。 县长承谷香经常带队下乡调研、催粮税款、清查户口等。1946年, 县长承谷香将文庙原先被毁残留的建筑拆除,修成南门街。 1947年,县长承谷香得到县商会和绩溪同乡会协助,在倒闭的私营明星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旧址办起本县第一家火力发电厂——建平县电灯厂(发电站)。电厂以抗战期间中兴米厂的1台18马力汽车引擎为动力,带动1台8千瓦小型交流发电机,于同年9月7日正式向县城北街商户及机关单位供电。这是郎溪国营工业企业的肇始。政府机关还买了两部十轮卡汽车,专门跑运输。同年规划县城街道,折迁旧房多处,清理石板马路,改铺5米余宽的水泥沙浆路面,工程基本完工,仅十字街到北门任期内未修完。

1947年1月27日(正月初六),承谷香到芜湖皖南行署(即第六专员公署)参加会议。早上由建平出发,乘坐帆布十轮卡车,随行文职和军职人员30名。那天下雨,泥泞路滑。当卡车开到破城桥(离宣城15公里)时翻入河中,当场死亡4人。承谷香从车头玻璃窗爬出,自身多处擦伤,侥幸保命。

承谷香在建平县就任县长时,铁腕肃纪,整顿学风,以「铁吏」著称。 1946年初,郎溪中学刚复建才三个月,县政府即向郎溪中学发出代电,规定:「不得罢课要挟或集会示威。······学生鼓动风潮或殴辱师长,除开除学籍外,并报请当地军警机关立予拘押;全班学生破坏学校秩序,开除全班学籍,超过全校三分之二的学生破坏学校秩序,则全校解散」。同年4月,县政府又向郎溪中学发出代电,命令「要求注意防制,要求各部队对所在地学生运动密切注意,协助防制。」同年5月,联合召开县党政军联席会议,再次就「中共近来鼓励风潮,发动第二度之政治攻势」一事紧急会商,制定应付措施。1947年6月,县政府传达:「据报,中共派大批重要分子化装打入学校,成立地下学运指导委员会,专事操纵风潮,以遂其扰乱野心,······希即防制,注意侦访,并将其活动情形查明为要。」

1947年9月,一京戏班子来县里演出,县中学生芮宜行与赵xx去建平戏院看戏,在门口与检票的发生口角,在戏院里执勤的警察出来干涉,与芮、赵扭打,警察持枪恫吓,不料「啪」的一声,一颗子弹擦着赵某的小腿打过去,赵同学受伤,鲜血直流,当时警察都吓愣了。校长张俊骞听到消息十分吃惊,派县中岑老师去县政府向县长报告,岑老师到了县政府,看见县长承谷香正在为此事责骂警察局长周筱全(宣城人)。承县长见岑老师来,当着县中老师面打了警察局长两个嘴巴,责令把开枪的警察关押起来,另一方面又让学校安抚受伤的学生。

承谷香爱好书法,善楷书。每天早上要练习毛笔字一个钟头。正因其名声好、书法好,当地许多商铺、中山纪念堂、中正小学、建平县中学等招牌门匾都出自他的手迹。

从潜逃到镇压:最后一任国民党郎溪县长的归途

1949年春,时局越来越紧,国民党青年军202师原在建平县驻防,于4月初「调防」走了。失去军事屏障后,国民党省保安司令部通令:「查皖南各县县长,须坚守岗位守土有责,不准离开县境。」

1949年4月24日,解放军进攻建平。建平县城不时地被丢炸弹。国军1个团、县自卫队4个中队加1个特务排,各乡长、各分队计几千人处于战斗状态。宣城、当涂已经失守,宣郎广三县联防指挥部参谋长、建平县大队长紫向字(国军团长,跛足)任守城总指挥。城墙共架30多挺机枪,整个县城从上午10点到下午2点枪炮声一片。当日早饭后,宣城县长吴国泰、当涂县长马炯、建平县长承谷香及国民党76军团长郑某,在建平县县长办公室紧急召开「应变联席会议」。

会议开到11点多钟,大队长开始大声喊人从北门撤退。再次喊时,东、西、南门已有解放军进城了。连摆上桌的午饭也不敢吃,官员们从县政府大院后门溜走。等到最后一个工作人员跑出政府大门时,抬头一见都是穿黄军衣的解放军了。

县境解放后,隐蔽在家中的承谷香,曾主动找解放军及皖南行署办移交手续。但是县联防大队已溃散,枪支弹药不知去向,政府库存的粮食洗劫一空,文书档案等连不起「号」了。这些是承谷香无法向军管干部交差的,于是携妻儿老小逃到南京市潜伏下来,在林森路姑依廊34号开小饭店维持生活。

1953年,新生政权开展大规模的「肃反」运动。承谷香见势不妙,伙同原当涂县县长马炯、原宣城县县长吴国泰三人商议到上海办理出国护照时,一起被捕。

承谷香等被押送回皖南各县审理。因这三位县长均有「签字批捕」杀害本县共产党人的「劣迹」,被人民政府以反革命罪于1953年7月在郎溪执行枪决。1954年春节,隐匿在上海的承忠才,得知儿子承谷香已被枪决,年老失子已无指望,在上海藏身处服安眠药自杀了。

郎溪老街

郎溪老街

建平古城墙:位于古县城东南门郎川河北岸,仅存城关东门至南门渡口约400米

留在郎溪老街上承谷香县长的政绩工程

郎溪老街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