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台海

谁造就了统一的中国?(一)

2024-06-26台海

哪个历史人物推动了中国的统一?答案显然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他带领秦国人民创造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以后,各个朝代都采用了「皇帝」制度,并建立了统一国家,这似乎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汉朝的再次统一,其制度大多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历史学家将秦汉并称为中华第一帝国。虽然对于汉朝在中国统一历史上的重要性没有像秦朝那样被充分强调,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考虑汉朝初期的统治者们的奋斗和选择,我们就能明白汉朝再创统一的伟大意义,其实并不亚于秦朝开创统一的功绩。总体而言,不论是秦始皇还是汉朝的统治者们,他们都在为了中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每一个时期的统治者们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选择,他们的决策和努力都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无论是哪个朝代,都应该被视为中国统一的重要里程碑。

【秦的灭亡是咎由自取吗?】

关于秦朝的统一,历史教材已经做了详尽的阐述。的确,秦朝的统一使得「统一」的概念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的秦朝人民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对于那些亲身经历了秦朝从统一到灭亡的人来说,他们深感秦朝的寿命太过短暂。虽然首次尝试统一难免会有不足,但人们还是期待更好的未来。然而,秦朝的问题在于其残酷的统治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在陈胜、吴广等人的呐喊声中达到了顶点,人民因此奋起反抗,讨伐无道的暴政。最终,这个大一统的国家仅维持了十二年便崩溃了。经过长时间的劳苦和杀戮,人们得出一个结论:秦朝无法拯救中国,皇帝的统治辜负了中国。这种痛苦和失望是如此深刻,以至于秦朝的统治者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错误,这也导致了他们的统治无法长久维持。

在秦朝末期的起义中,陈胜率先挑起了「张楚」的旗帜。随着赵、燕、齐、魏、韩等国的旧贵族纷纷复国,各路势力再次并立。反秦的军队中,有三个主要力量,那就是陈胜、项羽和刘邦的集团,他们都以「楚」的名义进行战斗。楚国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王国之一,代表着与秦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在灭秦战争和楚汉战争中,不仅是统治权的争夺,更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较量。六国反抗秦朝的本质是诸侯制度对皇帝制度的反抗和挑战。到了前207年,秦二世在起义的浪潮中不幸身亡。继任的子婴放弃了皇帝的称号,重新称自己为秦王,这象征着对诸侯制度的妥协。然而,反抗的联军并未停止斗争。

刘邦与项羽的军队相继进入关中地区,成功占领了秦朝的领土,彻底结束了秦朝的统治。此时此刻,站在昔日秦帝国废墟之上,项羽开始以实力为根基,与各路诸侯商议战后的新秩序。项羽并非没有想过成为皇帝。他年轻时曾见过秦始皇巡行的壮观场面,曾说过他有这个能力取代秦始皇。然而,当他真正接近这个梦想时,他并没有以皇帝自居。因为当时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天下人已经苦于秦朝的暴政很久了。秦朝的统一和国家制度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被视为历史的惨痛教训。秦朝的统治仅仅持续了14年,而周朝则延续了800年。在这种形势下,项羽并未选择重蹈秦朝的覆辙,而是采取了分封诸侯的策略,自封为西楚霸王来领导各路诸侯。这种做法似乎回到了春秋五霸的老路,周朝与战国时代的列国制度再次出现。总的来说,项羽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安排了国家秩序,通过分封诸侯来维护稳定。他虽然没有成为皇帝,但他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

在秦朝的统治倒塌之后,项羽的霸权主义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新的冲突焦点。按照反秦公约的约定,率先进入秦国腹地关中的诸侯本应被封为关中王。在这场争夺中,刘邦先行一步,顺利接受秦王的投降。他废除了严苛的法律,提出了「约法三章」,意图平息民心。与此同时,刘邦集团中的关键文官萧何,迅速收集了秦朝的地图文书和法律文件,为统治关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项羽的决策却反复无常。他并没有按照约定将关中封给刘邦,而是将刘邦远封至遥远的巴蜀汉中地区,这一地区的交通条件极为恶劣,仿佛与世隔绝。相反,他将关中分割成三部分,分别封给了三位秦军降将。这样的安排既能使他们互相制约,又能有效防备刘邦的势力扩张。这种做法无疑加剧了各方的矛盾和冲突,也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大纷争。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历史过程呢?历史中存在武王战胜纣王后设立「三监」来管控殷商遗民的制度。就像刘邦一样,对此制度的不满之声也层出不穷。燕王被项羽更改封地到辽东,导致他和他的老部下新燕王之间爆发了冲突。同时,齐地也被项羽分裂成三个国家,这激怒了齐相田荣,他通过武力统一了齐地,并成功击败了前来干预的楚军。赵国的情况也相当复杂,原赵王被改封为代王,而赵国的核心地区则被授予常山王。这让许多赵国人民感到困惑和痛苦,他们甚至发出了「赵国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的疑问。于是,他们驱逐了项羽任命的常山王,重新拥立了旧赵王。最令人震惊的是项羽对待韩王的冷酷态度。他轻视了韩王在灭秦战争中毫无战功的事实,竟然废黜并处死了他。当时的项羽,就如同不受欢迎的西楚霸王,人们都对他感到反感。这种混乱仅仅维持了不到半年,山东诸侯间的战争再次爆发。当项羽忙于在东线扮演国际警察的角色时,刘邦抓住了机会,迅速袭击了三秦王并重返关中。

【刘邦为什么能赢?】

刘邦在鸿门宴上「尿遁」后,是如何战胜实力强大的项羽呢?历史学家们常常从性格和领导能力方面去解释。尽管这些个人因素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忽视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兵源和体制。这就像一个强大武器,大大提高了刘邦军队的战斗力。虽然秦国已经灭亡,但它曾经成功打败过六国,这证明其体制在战争时期具有巨大优势。秦国的体制可能无法长期守住江山,但它在攻打江山时却非常强大。刘邦集团在重回秦国故地后,开始在关中实施「新秦国」的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恢复了秦朝的法制体制。比如萧何收集了各种律令图书,根据这些建立了新的法制。同时,为了增强军队实力,他还下令让从军的秦人家族免税一年,大大鼓励了秦人参与军队的积极性。这就像是重新激活了秦国的战斗力基因。原本就凶悍的兵源加上高效率的耕战体制,使得刘邦军队变得更加强大。因此,尽管刘邦和项羽的实力对比悬殊,但因为有了秦国体制的加持,刘邦最终成功战胜了项羽。

在楚汉相争的时期,韩信将军成为最闪耀的军事巨星。

韩信军事策略神奇,屡次使用奇特的战术策略,先后击败了项羽旗下的魏国、代国、赵国、燕国以及齐国,最终在北方形成了对楚国的战略包围。到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展开决战,项羽四面楚歌,无奈之下只能逃走。在乌江边,他被追兵追上,最终悲壮地选择了自刎。刘邦则效仿秦始皇,重演了秦朝灭掉六国的历史。这场战争,继秦朝统一六国及秦朝灭亡之后的又一次关键战役,最终决定中国社会制度的汉朝取得了胜利。在这次战役中,刘家与项家之战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韩信如神的战术及刘邦成功之轨迹令人难忘。在决战之时,四面楚歌下的英雄面对压力却逃脱不成,终究只能无奈的投下他悲壮的一剑。最后刘邦所建立的汉朝成为我们现在的社会制度的基础。

「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占据秦朝的土地、任用秦朝的人才、以及沿袭秦朝的制度。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汉承秦制」的核心内容。

刘邦是否有胆量公然恢复秦制,就不怕民众反抗吗?他在推行统一的过程中,可谓是小心翼翼,他主要做了三件事。首先,在别人对帝业不抱希望的时候,他坚决地重建了秦国的军国体制。其次,他以黄老思想为指导,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最后,他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流动,这是汉初统治集团所做的微小但重要的工作。他如此行事,难道就不怕激起大规模的反抗吗?

秦朝的统治表现出了高效率、严格集权和法制化的特征。其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展现出的威力非常强大,而在进行劳民伤财的活动时,效率也极高。关于秦朝的人口信息,现代学者只能进行大概估算。这里引用权威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的估算数据,秦朝统一时大约有4000万人口,而且惊人的是,曾有高达2000万的人口被征发去服各种兵役和劳役。在沉重的税收之上,还有近一半的人口被迫承担额外的苦役,如果民众不反抗,那简直是不合常理。

秦朝统一全国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在北方修建了长城,南方则驻守五岭。同时,还建造了阿房宫和骊山墓。此外,还修建了直驰道和离宫别馆等设施。由于这些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兵役的起役年龄并没有推迟。据【日汉仪】记载,秦朝的免役年龄大约在六十岁左右,但大部分人却因服役而死亡,这表明当时役使的繁重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刘邦曾经是秦朝的基层官员,担任过亭长一职,他对于征兵和劳役的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明白秦朝灭亡的原因,因此,他在建立汉朝后,并没有完全复制秦朝的国家机器。相反,汉政府减轻了税收,致力于恢复经济,而不是大规模地开展工程。汉长安城的规模相对较小,旨在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这被历史记载为「使用秦朝的制度但改变其政策」。汉朝以此证明,那种短暂而残酷的秦朝统治模式是特殊的,而统一的大帝国也可以与民休息。他们强调,「皇帝」并不一定要是暴君,也可以是一位仁慈的统治者。这种政策使得汉朝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也使得汉朝成为了一个长期稳定、繁荣的朝代。

汉朝的兴起不仅是一个朝代更迭的过程,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秦朝灭亡六国之后,虽然六国贵族的势力仍然存在,但他们趁反秦大起义的机会迅速复兴,最终导致秦朝的覆灭。在汉朝稳固建立后,那些曾在战国时期身为贵族的人们失去了昔日的权势。然而,跟随刘邦征战天下、立下赫赫战功的人们,国家赐予了他们爵位,并分配了田地和住房。这使得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迅速提高,形成了所谓的「军功受益阶层」。这一阶层大约占据了汉族人口的五分之一,成为了汉朝热情的支持者和建设者。汉朝的聪明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同时保留了郡县制和分封制,逐渐向大一统过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郡国并行」制度。关于汉朝为何保留分封制,有一种解释是为了团结像韩信、彭越这样的实力派人物,防止他们自立门户或投奔敌对势力。另一种说法则是为了吸取秦朝的教训,避免再次出现诸侯孤立无援的局面。总之,汉朝的建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不仅改变了政治格局,也提升了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为后来的繁荣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除了上述的两条因素外,还有另一个关键原因让分封制得以保留。这个观点曾被韩信提出,但被许多人忽视了。韩信在平定齐地后,派人向刘邦传达了他的想法,他表示齐国地理位置重要且水深,而且离楚国很近。若不设「假王」来稳定局势,可能难以掌控。为了确保占领区的安宁,他自愿出任这个「假王」之位。然而,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大骂韩信忘恩负义。他抱怨说,自己都快被项羽杀了,韩信却无动于衷,反而想自立为王。刘邦身边有见识的人见状急忙踩他一脚,低声劝道:「你现在全靠韩信翻盘了,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刘邦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利害关系。虽然骂人的话已经出口,但他马上改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口气说,假什么王啊,大丈夫平定诸侯应当真王。随即,刘邦宣布立韩信为真正的齐王。简单来说,韩信的建议虽然一度引起刘邦的愤怒和误解,但在身边人的提醒下,刘邦迅速调整态度并认识到其重要性。为了大局考虑,他最终接受了韩信的提议,并立他为真齐王。

在思考这段历史时,我们不禁要赞叹,刘邦真是精明,即使责骂他人也能巧妙地转换话题。韩信也十分含蓄,不直接要求分享江山,而是找了一个看似高尚的理由。看似他不是为了个人的权力,而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但深入研究发现,这个以假王镇守齐国的设想并非只是找个封王的借口。它揭示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为何强大的秦朝会迅速崩溃?为何西汉不得不实行分封制度?为何统一的大业如此艰难?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隐藏在这段历史的深处。

你好,我是凤叶子来。接下来我会再讨论相关问题,并且未来我会和大家一起探索历史,从中学习并借鉴。期待与你们共同分享知识的旅程。

邀请两位好友,游览江南的名胜古迹,共享万卷书籍的博大精深,同时我们探讨一下未来的人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