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台海

历史上的中国分裂的时间长,还是统一的时间长?

2024-06-23台海

历史上的中国分裂的时间长,还是统一的时间长?似乎在人们的意识观念里,统一的时间很长,而分裂的时间很短。意味着历史终究是统一的,终究是各民族融合的,也终究是各个国家共同发展的。其实,并非如此。

很多时代都是分裂的时代,而不是统一的时代。历史真实一旦被揭示,就不是那么简单,但为什么谬误偏偏被奉为常识,流传了无数年呢?个中原因恐怕不在于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歧见,而是与传统的价值指向有关,也就是「统一比分裂好」的价值态度左右着人们对事实的判断。这种价值判断显然有失公允,容易将丰富的历史内涵简单化。统一与分裂究竟孰优孰劣,只有置身于一定的历史条件,联系特定的评价对象,才能做出明智的回答。

其实,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还只是一个地理或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政治或国家的概念,而这样一块面积和欧洲大陆相仿的国度一旦建立一个庞大统一的官僚大帝国,在交通工具、信息传播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高度统一下的实际分裂的局面。夏商周时期就从来没有统一过,皇帝只是一个象征,会带领人们一块耕种,还要带领人们治水,不会像后代皇帝一样只会求雨,搞一些祈禳瘟疫的举动,却从来不会耕田。多民族分裂的局面始终存在,哪个民族强大了,哪个民族就可能成为强悍的民族,进而统一周围弱小的民族,实现一定意义上的「大一统」。从春秋战国开始,诸侯国就已经不是大一统概念能够约束的了。他们在自己的封地拥有制定法律的特权,还拥有生杀予夺大权,一旦发展强大了,就要入主中原,要称王称霸。不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都是诸侯称霸的结果。即便秦始皇统一了诸侯国,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为了防止匈奴的入侵,他动用全国民力,修建万里长城。

到了汉代,仍然要防备匈奴人的入侵,不是和匈奴打仗,就是和亲,以图长治久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是战乱频仍,出现了「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情况。而唐宋元明清时期,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能说中原王朝认为统一了,却对于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无能为力。朝廷鞭长莫及,根本不能顾及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就好像【三国演义】开篇说的那样:「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历史发展来看,还是分裂的时间比较长,而统一的时间比较短。甚至所谓的统一只是有限的统一,却不能全国统一。在朝廷之外,还有小朝廷,还有很多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也就不是中央朝廷能够打败的了。

中央朝廷提倡统一的思想,而且比较自恋自大————封建朝廷向来如此,会认为朝廷才是真正的朝廷,而少数民族政权只能是编外的政权,或者是不入流的东西,没必要关注。可是,一旦被少数民主政权侵袭,就往往疲于应付。无论是蒙古族的入侵,还是满族的入侵,都让汉族建立起来的政权直接覆灭。

中国古代国家大多不是大一统的,或者说只是中原朝廷认为的大一统,而实际上根本没有大一统。鉴于交通不便,人员物资供应有限,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历来不受控制,有自己的政权,甚至经常侵扰中原,让朝廷忌惮。也就是说,统一与分裂并存,并不是纯粹的统一,也不是纯粹的分裂。即便在统一的王朝内部,信息的上传下达也不是那么理想。中央朝廷的决策经过层层传递,下达到地方,早已是面目全非,即便准确无误,由于各地民情、地情不同,也只能变通而行。如此这般,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一切都是按照一个统一的制度在同步运转,实则却是各地有各地的运行规则,貌似统一的帝国早已悄悄分崩离析,最后的倾覆不过是这种长期效应的累积而已。

太平天国革命以后,清廷主权走向衰弱,地方势力趁机崛起。而作为中国工业化滥觞的洋务运动失去了历史前提。反过来说,中国进入现代化门槛的时候,象日本那样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就有可能会对西方的挑战做出灵活的反应。不幸的是,权威的过于集中化使中国错过了成功应战的好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已经不止失去了一次。统一是相对存在的,而分裂却是长久存在的,甚至是绝对存在的。不过,国人希望大一统,希望「阖家欢乐」,希望能平息刀兵战火,却往往不能如愿。而统治阶级宣扬的意识形态也在片面强调「大一统」的观念,强调只有「大一统」才会让人们安居乐业。其实,人们还是被统治阶级宣扬的意识形态影响了。

历史上的中国分裂时间长,而统一的时间比较短,甚至根本没有统一的时候。就像现在天下一样,各国都有自己的政权,不可能统一成一个国家。共同发展是当然的,但也不免战争,不免长期的勾心斗角,互相贬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