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台海

一心向往共产党 却成了国民党的兵 巧的是 队伍起义了

2024-04-02台海

我的家族(李氏)那些事(24)

——安定的长子发祥一脉(1)

安定的长子发祥,先天患有原发性震颤(或称特发性震颤,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可出现手不自主的节律性的抖动)。 由手经常不由自主的抖,人们就给他送了个外号「颤元」。

发祥身体魁梧,体格健壮,力大如牛,一身好「苦」(非常能吃苦耐劳),干起活来,一个顶俩。

发祥有四个儿子,无女儿。

发祥的几个儿子,都遗传了父亲强健的基因,个个身强体壮,魁梧彪悍。

随着儿子们一个个长大,发祥家里的壮劳力越来越多,家里原来的地就不够种了,打的粮食也不够吃,原来的一孔砖窑也不够住了,于是发祥领着健壮的儿子们到北沟开荒种地,在北沟打了数孔土窑洞,还开了炸油房。

破败的土窑洞

但是北沟的地薄,苦下了没多少,就是不打粮,得不偿失啊,加之交通不便,油坊生意也不好,只好放弃了在北沟的劳作。又回到村里,在村北头沟崖上他选择了合适的地方,打了两孔较大的土窑,把油坊搬了回来。东边又打了孔较小的窑洞住人。从此以后,这个地方就叫「油房咀「了。虽然发祥勤劳肯干,但由于他没有文化,老实本分,只知道下苦力气过日子,加之人口众多,开销也大,光景一直过得不温不火,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儿子长大了,要娶媳妇了,地方又不够住了。这时他就领着体质健壮的儿子们肩扛,驴驮,从距北巨头近百里之遥的双龙、建庄运回来了建房材料,盖起了三间厦子后就给大儿子锡堂娶了媳妇。

解放后,这一大家庭分成了三个小家庭。长子锡堂分得左边窑,次子啟堂分得右边窑,三子仁堂,四子仁义就和自己的居住在三间厦子里。

长子锡堂,排位老大,农民,娶妻生子,1945年生长子拴娃,1950年生次子拴劳。1952年前后,走亲戚半路失足,掉到深沟,被人们找回来时,已是伤重不治,撒手人寰,实在可惜,太年轻了,英年早逝啊!妻子无奈,带着年幼拴劳改嫁到了贾塬曹府。

于是锡堂的长子拴娃成了没有父母管的孤儿,是叔父啟堂把他养育成人。

栓娃沒有上过学,童年放过羊,少年当过公社梁队长的通信员,青年时在叔父啟堂的张罗下,参加了工作,当了汽车司机,这一开就是一辈子。

叔父啟堂给拴娃娶了媳妇寇氏万花,店子湾人,生于1948年。有儿有女有孙子(具体详情不知)。

发祥的次子啟堂,又名世华,排位老二,国家干部。

啟堂小时候,有一个在周围广为流传的故事。

在他读小学的时候,一位老师是地下党,受其的影响,延安是他向往的圣地,宝塔山是他心中的巅峰,他时刻想着怎么奔赴延安。

时间一天天过去,直到小学毕业时,心中的向往愈发强烈。

但是心中的想法不能告诉家人,在当时通共可是要杀头的啊。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如果知道他要投奔共产党,那肯定是一万个不答应,只能背着父母,偷偷出走了。

于是他就开始谋划如何出走。

他深知「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出门没钱花能凑活,没啥吃可不行。延安离家有近四百里路呢,怎么也得走个十天八天的,必须备足干粮。他开始准备了,那时候也没面包饼干什么的,家里的主食只有糜子馍。他一天从家里偷拿一个糜子馍,藏在场里的「麦菅芷」里(麦菅芷」是小麦收割碾打后,小麦秸秆堆成的垛子)。

农村的「麦菅芷」

日子一天天过去,里糜子馍越攒越多,啟堂心中愈发兴奋,脑海里已憧憬起了他奔赴红色延安后轰轰烈烈的革命生涯了。他暗下决心,再攒一个糜子馍,明天就出发。

第二天,啟堂一大早起来,偷偷地准备好出门的行装,带着一个糜子馍,直奔藏馍的「麦菅芷」,他迫不及待的拨着麦菅,心中兴奋的呐喊:「延安,我来了!宝塔山。我来了!」

拨开麦菅后,啟堂呆住了。

「馍呢?我的馍呢」他惊呼道:「我的馍哪去了?」

「麦菅芷」里空空如也,除了麦菅还是麦菅,啟堂发疯似的到处扒开麦菅寻找,可那里还有半块馍的影子啊,连个渣都没有。晴天霹雳啊!他出走的干粮没了,这可怎么走啊?火热的心就这样被一盆冰水浇了透心凉。

啟堂犹如斗败的公鸡,怀里揣着一个糜子馍垂头丧气,磨磨蹭蹭的往家中走去。

啟堂一进家门,就看见父亲坐在桌子边,桌子上放着一个包裹,里面正是他这些天藏起来的糜子馍。看见这一幕,啟堂知道自己的出走计划败露了。可转念又是满脑子疑惑,父亲是怎么发现的呢?

原来啟堂这些天的异常行为引起了母亲警觉,暗自嘀咕这孩子怎么每天都拿一个糜子馍出去呢,他想干啥啊?母亲把这事告诉了啟堂父亲发祥,发祥说先不要声张,让他摸摸情况再说。

发祥第二天看着啟堂偷偷摸摸拿了一个糜子馍就出门了,于是就跟踪在啟堂的后面,终于发现了藏馍的地方。待啟堂离开后,他就悄悄地把馍拿了回来。

「人赃俱获」,出走的美梦破灭了,啟堂只好向父亲坦白了自己的计划。从此以后,家里对他严加看管,他只能乖乖的跟父亲在家干活了。

可命运又和啟堂开了一个玩笑。一心向往共产党的啟堂却莫名其妙地成了国民党的兵。

啟堂成年后,被国民党当局抓了壮丁。好在没有抓在战斗部队,而是分到了本县的保安队。

民国保安队押送犯人

啟堂心灰意冷,觉得从此就错过了共产党。

可谁知命运又一次峰回路转。

1948年,黄陵县和平解放。啟堂所在的保安队集体宣布起义,就这样啟堂终于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成为一名「起义战士」,也算是圆了少年时的梦想,总算是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工作。

全国解放后,啟堂复原回家,当时国家急需有文化人,啟堂就参加了工作,成了国家干部,直到退休。

1948年黄陵县解放后,啟堂同父异母的弟弟生林家被定为富农,家产被劳苦大众分了。给生林扛长工的王牛(郑啟的父亲)分得了生林家靠西的一孔砖窖,紧挨啟堂家的窑洞,于时啟堂就想法托人说合,买下了王牛的这孔砖窑,自家一个砖窑变成了两个,并打了介墙。从此,啟堂家就有了自己家的院子独立院落。

啟堂1949年娶妻拓氏桂珍,农民,下侯庄拓府,共生三子两女(次女送人了)。

1950年生长女琴,出嫁给北京知青朱有良,有儿女。都是公职人员。

1952年生长子明芳,国家职工,汽车司机,现已退休。酷爱文学,爱创作,发表过无数篇受读者关注的好文章。是黄陵县作协会员。

娶妻贾氏雪梅,贾塬人,农民。生一男一女,儿子大学本科毕业,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有儿有女。女儿大学本科毕业,有工作,已婚,有儿女。

1954年啟堂生次子进芳,农民,木匠,汽车司机,为人耿直,乐于助人,口户好,孝敬父母,尊长爱幼。好人命短,2009年左右,与世长辞了,享年55岁,殡葬于索咀。

进芳娶妻张氏改,农民,生于1955年,张寨人。生一男四女。皆有工作且已婚,都有儿女。

1957年前后生次女,从小就送人了。

1961年生三子芳军,中学证,父亲退休时顶了父亲的班,工人到退休。娶妻田氏兰英,田河人,生一男两女,都已成家立业,都有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