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7日(北京时间),美国篮球运动员科比·布莱恩特因直升机事故遇难,终年41岁。
起初,互联网上还是一片哀悼之声,但很快,随着百度贴吧 NBA吧的一篇「一支美味的小布丁和复活科比你选择哪一个」的帖子发出,整个网络仿佛被触动了开关一样,迅速衍生出无数调侃、戏谑科比逝世的梗——诸如「扣1送小布丁」、「烤焦了」、「冰红茶」、「耐摔王」、「牢大」等。
时至今日,不止简体中文互联网,即使在英文互联网上,提起科比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嘴角上扬,科比地狱笑话似乎已然脱离了亚文化的概念,近乎成为一种习惯。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西河认为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扩张文化的反感 ——反扩张文化。
讨论任何社会现实话题,都务必先对话题做明确定义,所谓 「反扩张文化」,是指人们在面对一种小众文化的无序扩张时,出于反感而对该文化进行解构与反击。
这其中的核心在于 「无序扩张」。
譬如涉嫌刑事犯罪的名人中外各国都大有人在,逝世的也不少,并没有很多人揪着他们一直嘲讽;在赛场上肘击过对手甚至队友的篮球运动员更是不计其数,也没有任何一位的负面影响力达到科比这种程度。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公众人物并没有大量的 「科密」在其逝世后不断聚集哀悼,更没有互联网平台上雨后春笋般的怀念视频。
祭奠、感怀某一位逝者是一种小众文化,任何人都无权干涉,即使是一位十恶不赦的罪犯被枪毙了,他的亲朋好友也有资格聚集起来为他悼念。但问题是,当这种小众文化逐渐膨胀、扩张起来,尤其是混乱无序地在其他小众文化论坛、视频里出现后,人们就本能地产生了抵触和厌恶的心理。
恰逢其时的是, 2020年正是疫情时期,人们被关在家里本就无事可做且一肚子怨气,浏览网络文化产品时陡然遇到这种不分场合的扩张,于是反对科比悼念者的行为就自发开始了。
反扩张文化一旦形成,嘲讽的对象就从具体的批判某人转向了对该扩张文化群体的所有人,人们其实压根儿就不关心科比该不该坐牢、肘击力度强不强,这些都只不过是用来攻击怀念科比群体的手段罢了。人们真正关心的就是科密们的反应 ——「科比地狱笑话之所以能继续玩下去,就是为了看科比真正的粉丝急得跳脚的样子」,假如某一天真正关心科比的人连一个都没有了,这种梗也就很自然地玩不下去了——毕竟反串的乐子人终究不会一直自娱自乐下去。
同样的案例当然少不了爱坤,网民们真的在意蔡徐坤如何么?当然不,人们嘲讽 「鸽鸽」、「篮球和鸡」都是为了挑逗蔡徐坤的粉丝,看他们「破防」、生气的样子并以此为乐,而之所以如此,也是蔡徐坤的「饭圈」无序扩张的结果。
真正关心【只因你太美】的音乐性与艺术性的人,怕是没有几个,甚至就连完整听完这首歌的人应该也很少 ——至少西河就没听过。
包括前几天的京东杨笠事件,人们真正批判的对象其实和具体的个人没有太大关系,核心矛盾都是指向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西河可以确信,除了脱口秀,相声、小品、影视、动漫等文化产品里一定还有更多更严重的涉及性别对立的言论,但它们都没有 「普信男」这三个字无序扩张的程度大,所以这句话以及杨笠和其所代表的群体才会成为网民的批判对象,当然杨笠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影响力都远不如上述两位了。
但当这样的反扩张文化运动 「成功」之后,互联网上没几个真正缅怀科比的人了(就算缅怀也很少发网上),那么此时玩地狱笑话梗的人本身就代替了此前科密们的生态位,成为了新一轮无序扩张的小众文化:因为此时更多的人是无意识的跟风玩梗,这些人不分场合的玩梗也是无序扩张,一样冒犯了其他网民。
论述到这里,大家应该发现了反扩张文化先天存在的两个弊端 ——如何精确定义文化扩张的「无序性」,以及小众文化个体性与集体性之间的矛盾。
任何一种文化,要发展,就一定会吸纳新人并向大众开放,而每多一个人加入该文化圈子,都是该文化的一次扩张,因此文化其实只存在两种形态 ——扩张与消亡。
那么,怎样判断一种文化扩张时是 「有序」还是「无序」呢?
西河记得很久以前 B站、BBS论坛等文化社区的用户们都持有一个共识——小圈子文化是应该得到保护的,外人不可以用自己的评价标准进入干涉。
原因也很简单,与大众文化相比,人数更少的小圈子文化是极其脆弱的,如果放任大众文化随意侵占小众文化的土壤,那么人类所有的亚文化、小众文化都必然消亡。
因为以全人类的尺度判断,任何文化都有可能沦为 「小圈子」,亚洲人、非洲人、欧洲人哪一个都不能代表全人类;同样的,在中国文化内部,汉族、藏族、满族哪一个民族的文化也都不能代表全中国。以此类推,任何文化都会由于「不够大众」而沦为更小尺度的「小圈子文化」。
所以,人们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人类发展过程中涌现的文化瑰宝,就必须确立一道边界,小圈子文化的人只要不触犯法律,就应该允许他们在圈子内部做一切事情,所谓 「圈地自萌」,因为公民本就法无禁止皆可为。
有人会问,圈子外的人用自己的评价标准去批判他们,也没有触犯法律,也是法无禁止皆可为,凭什么不允许人们这样做呢?这不是双标吗?
是的,这的确是赤裸裸的双标,但人类社会本就是双标的,一种观点、一条法律甚至一个道德,其形成的原因都是为了解决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而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正当性和纯洁无瑕性 ——当然这也是我们人类需要后天不断追求的目标。
现在讨论不同文化圈层在扩张时的碰撞问题,西河认为也该遵循此前对不同文化社区的保护意识:保护任何小圈子文化的合法行为,但拒绝在与之不相干的文化产品中大量讨论,甚至鸠占鹊巢。
如此,我们就能够尽量地规避文化扩张时给大众带来的不适感,同时也合理地保护了不同文化的发展。
然而,这就又牵扯出另一个问题,即西河前面提到的反扩张文化的第二个缺陷 ——小众文化内部个体性与集体性的矛盾。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一个小圈子里的几个小年轻不懂事,出于炫耀或是推广该圈子的想法,跑到其他领域的文化产品底下疯狂刷屏,看得观众们大皱眉头,那么此时,我们究竟该怎样判断呢?是评价为这几个人个体性的独立行为,还是该文化圈层的集体意识呢?
这是一个艰难的问题,因为具体到现实案例时,很难对 「几个人」的数量做合适的定量标准,譬如小型圈子的1%也许就是50个人,但中型圈子的1%就是500个人,大圈子就会更多一些,而且同一级别的小众文化人数也有多有少。
如果不考虑定量分析标准,只要看到这种现象就立刻进行言语反击,那该文化圈子内其他沉默安分的大多数何其无辜?毕竟任何小众文化群体内部都一定会有冒犯他人的个体存在,这就是个体性与集体性之间的矛盾。
不能给出精准的定量评判标准,就无法划分出个体性与集体性之间明确的边界,我们就很难对 「无序扩张」做出明确定义,结果就是反扩张文化循环往复,没有尽头。
或许,人类现在能做的也只是定性分析?西河当前的认知水平尚不足以给出答案,欢迎观众和读者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总之,社会需要对文化扩张与反扩张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因为它们都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准确地说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产物,在此之前,任何文化想要以今天这样的速度扩张都是不可能的,蒙古西征、十字军东征、哥伦布征服美洲,都是以百年为尺度的。
我希望这样的社会大讨论尽早到来,因为如果没有对文化无序扩张的明确定义,反扩张文化自身就有可能逐渐异化成无序扩张,届时,小众文化、中层文化乃至大众文化都将会一个个地沦为反扩张文化攻击的对象,人类的所有文化都将难以维系,欧美社会当前的一些文化混乱问题正是这一点导致的。
最后,求大家的点赞收藏转发,视频同步于 B站、抖音、头条——湖岸西河,欢迎评论留言发表意见,我们下期再见。
文 /湖岸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