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电动车充电桩调研|「充值款去哪了」背后的行业隐患

2024-01-13辟谣

【南方都市报】2024年1月12日A10版

「我刚入行的时候,也注意到充值模式这个问题。」河南某充电桩品牌负责人辛兰(化名)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在行业持续观察后,辛兰发现充值模式隐藏的问题——缺乏第三方支付平台介入,充值款直接进了上游厂家账户,成为企业拢资工具。

在充电桩产业链处于中间位置的运营商,从上游厂家获得设备和运营平台,承担主要的经营任务,却只能「乖乖」等着分账。万一老板卷款跑路,运营商还得自掏腰包继续履行与物业管理处的合同。

当单一的支付方式开始被质疑,充电桩行业的隐患就像被戳破的泡泡,开始显露。

预付成为充电桩主流支付方式

有利于企业拢资提高用户黏性

「目前,充电桩行业支付方式主要分为预付和后付两种。预付又分为两种,单笔订单预付和账户充值。后付则是充电完成后,平台自动发起扣款,一般会使用支付宝或者微信这样能提供信用担保的支付工具。」猛犸充电研发负责人袁建平向南都·湾财社记者介绍道。

作为充电桩解决方案提供商,猛犸充电对接过大大小小不同的运营商。袁建平观察看来,目前选择预付方式的运营商较多,其中又以充值方式居多。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了市面上使用频率较高的10款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支付情况,发现天天充电、小兔充充、云易充、尚亿源和车充安等5款充电桩必须充值后才能使用,其中有4款充电桩限制了最低充值金额,从1元到10元不等。

为什么大多数充电桩品牌会选择充值模式?小兔充充方面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充电桩从最早的投币式、用充值机充卡、再到刷卡充电的设备,都是‘先付费后充电’,因此该消费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对企业而言,预付也是好处多多,「首先,能最便利地保障企业自身利益,保证能收到款;第二,充值有利于企业快速收集资金,用以扩展站点等;第三,提高用户的黏性,消费者充值了,就更有可能选择到这个充电桩消费。」袁建平分析。

再者,充值支付也可能成为部分运营商在激烈竞争中立足的方式。业内人士辛兰告诉记者,运营商要将充电桩进驻社区,需与小区物业管理处签订合同,「大的社区可能不止一个充电桩,为了能深度绑定这个社区,运营商就会选择让消费者充值。」

充值款或直进上游厂家账户

厂家跑路运营商也「叫苦不迭」

随着支付方式改变和消费者维权意识提高,充值模式开始被消费者质疑,令人担忧的是,充值款到底进了谁的口袋?是否会被企业另作他用?细细挖掘充电桩产业链条,充值模式的隐患逐渐显现。

在充电桩行业,由上游厂家为运营商提供充电桩设备和运营平台,运营商找到招商的社区后,再与该社区物业管理处签订合同,进驻充电棚。「也就是说,充电桩厂家和运营商是供销关系,充电桩一旦销售出去,所有权就归运营商所有,运营商才是充电桩的经营主体。厂家给运营商提供不同支付选项,是否开通充值,由运营商说了算。」

不过,据辛兰观察,不少厂家会以低价设备吸引运营商加盟,条件就是「充值金额进厂家账户」。辛兰表示,按理来说,消费者付了充电费用,收入应为运营商所得。但目前行业中多是消费者付钱给了厂家,然后才能从厂家的账户分账给运营商。

这就意味着,消费者充值的款项,可能直接进了上游厂家的口袋。「这就是问题所在。有很多厂家没有引进第三方支付,公司相当于有一个‘小金库’,万一哪天老板动心了,就会产生隐患。」辛兰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在她接触的运营商中,不乏厂家跑路后「打着官司要账」的。

钱进了账,厂家也可能压着不分给运营商,但运营商不能轻易「撂挑子」,设备费、运营费、场地费等都是成本,「大多运营商认为,拆了设备,账更对不上,钱更不可能要回来。」辛兰说,即使分不到钱,运营商还是会硬着头皮继续经营。

由于账单不经过运营商,要是厂家真的跑路,甚至会出现「连退款都不知道要退多少钱」的情况。但跟物业管理处签订合同的是运营商,因此为消费者退款的责任还得落在运营商头上。「运营商要包揽电费、退款等支出,还收不到钱,这么一算他们无法止损。」辛兰说。

接入第三方支付 平台 为何难?

行业呼唤监管出台统一标准

接入不同支付方式并不存在技术困难,袁建平认为,厂家和运营商应该为消费者提供多元的支付方式,同时满足一次性消费和持续性消费的需求。

如果厂家和运营商考虑以充值方式为主,则应当引入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监管。2019年,辛兰所在厂家引入了第三方支付平台,消费者充值款会汇至第三方独立账户,第三方支付平台则按照规则定期结算给运营商。「只要看不到、拿不到这个‘小金库’的钱,自己就不会‘动心’。」

既然有更公正和透明的支付方式,为什么大部分厂家不选择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辛兰表示,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成本很高,对缺乏规模的厂家而言并不划算,「接入只是第一步,后续需要运维和管理,每年都需要支付一笔服务费。」辛兰说,除此之外,厂家选择不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原因便是想拢资,「想用客户的钱」。

另有品牌在磕碰中探索出利用信用体系兜底的「新信任消费」模式。在上述统计的10个充电桩品牌中,小绿人是唯一使用「先充服务」的品牌。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小绿人客服,对方回复称:「由于金融监管法规要求,目前预充值的功能已经停用,现在默认开通微信支付分充电」。

公开资料显示,在改变支付方式前,小绿人的用户需要充值进行消费。记者查询天眼查发现,2020年9月7日,北京绿星小绿人科技有限公司收到了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处罚依据是「经营者不得在格式条款中排除消费者解释格式条款的权利」。

但与微信、支付宝这类大型第三方支付工具合作,对充电桩品牌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微信支付支持接入的商户类型包括普通商户、特约子商户,申请商户需满足一个月内整体投诉率小于0.01%等条件。目前,微信支付与特来电、星星充电、小绿人充电等头部充电桩企业建立合作,这些品牌均有一定规模。

为何只有一种支付方式?这或许不为消费者所在意和深究,但背后却牵扯出充电桩行业产业链的隐患,掌握后台权力的上游充电桩厂家,若没有第三方平台牵制,消费者充值款就有被挪用的风险。而那些被遗忘在账户余额里的几元几角,也成了消费者不会追也可能追不回的烂账。

如何从细处改变,整顿行业生态?「行业内也在一起讨论过支付方式的问题,大家希望能有行业统一标准,比如明确电费价格、波峰波谷、服务费标准等。再者,明确监管职责范围,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出了问题都能找到对应负责的监管部门。这是一个民生工程。」辛兰表示。

总第175期

统筹编辑:董晓妍

采写 / 摄影 :南都·湾财社记者 彭乐怡 实习生 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