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虾爬子的产卵季节,是吃虾爬子最好的时候。目前,全市各大海鲜市场虾爬子大量上市。然而,最近抖音上一则有关虾爬子的视频引起网友热议:一位女子自称买到「注胶」虾爬子。到底真相如何,记者对此展开了走访调查。
热议
大连博主称买到「注胶」虾爬子
「你说现在人啥不造假,看这虾爬子里都被注胶了!」近日,大连一位抖音博主发布一则有关虾爬子的视频在网上疯传。
视频里,一名女子用手掐着一段从煮熟虾爬子里剥出的黄色胶状体,随后她又从剥开壳的虾爬子里扒出来一段胶状体。该女子称,「瞅瞅,全是胶,这不是骗人吗,全是假虾爬子。」
该视频在网上传开,引发网友热议。记者注意到,这位博主关于虾爬子注胶的说辞并没有得到网友的认同,有网友表示,「有没有可能这是母的,你所谓的胶有没有可能是黄呢!」「就是个段子,我不信她以前没吃过虾爬子」……同时也有网友指出,「至于吗,挨个注胶不够费劲的,而且这玩意没人买死的。」此外,也有网友提醒她发布不实消息,可能会被相关部门处理。「上热搜了,造谣会被封号的。」但这位博主似乎并不在意。
记者给这位博主留言,询问博主认为虾爬子注胶的依据,但截至发稿时,这位博主并没有予以回复。
商户
注胶说法不靠谱,海鲜卖的是鲜活劲
记者走访了市内多家海鲜市场,虾爬子的价格根据大小、公母等,通常在30元至70元每斤不等,目前市场上的虾爬子受该视频的影响并不大。
对于博主所谓的虾爬子注胶的说法,在沙河口区玉华市场从事海鲜销售多年的郝先生认为「根本不可能」。他说,「海鲜卖的是鲜活劲,往虾爬子里注胶肯定得死,卖价得降一半,谁会这么傻?」郝先生从来没听过给虾爬子注胶,「虾爬子一斤五六十元,死的价格便宜一半,打一点胶能占多大分量?雇人打,一天能打多少?工钱得多少?因此往虾爬子里注胶人工成本都合不上。」
专家
视频中胶状物为虾黄
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院长姜玉声教授,从事虾爬子繁育养殖研究已有10多年时间,他在看过视频后表示,视频里的胶状物并非「人为注胶」,而是母虾爬子的生殖腺,也称虾黄。
该博主自称买到「注胶」的虾爬子。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虾爬子的正式名为虾蛄,在我国沿海一带均有大量出产。作为餐桌上的「网红」海鲜,它的名称还有皮皮虾、琵琶虾、富贵虾、螳螂虾等。姜玉声介绍,每年4、5月是虾爬子的生殖季,发育成熟的母虾体内会长有一粒粒的卵,集中在胸至尾的位置,煮熟后呈黄或红色。饱满的虾黄看起来确实像是胶状物,市民不要担心。「往虾爬子里注胶不太现实。」姜玉声教授分析,因为虾爬子一旦注入胶后,很快就会死亡,而市民青睐活的虾爬子,一旦虾爬子死亡,价格会大幅降低,因此不管是养殖户还是商贩,不可能做这种亏本的事。此外,虾爬子个头较小,挨个注胶,人工成本会很高,因此给虾爬子注胶根本不现实。
此前,有专业机构曾就虾注胶做过实验,实验人员从活虾的腮下注入卡拉胶,虾很快死亡。观察发现,虾头和虾身连接部位变硬,形成韧性很强的胶状物,且不易取出。从外观上看,胶状物盖住了虾腮等部位,明显与正常的虾不一样。实验人员认为,给虾注胶不可行。因为注胶后,虾很快死亡,活虾、死虾差价巨大,谁也不会干这种赔本的买卖。
■律师说法
行为人公然散布谣言公安机关有权对其进行查处
近年来,有关往虾蟹里面注水、注胶的传言反复出现。一些注重养生的老年人,因为获取相关信息比较少,受到此类谣言蛊惑,经常会认为「无风不起浪」,因此轻信并转发,造成谣言再次传播。
2021年1月,海口一位老人通过抖音账号发布不实视频,称在市场上购买的皮皮虾注胶,引发网友关注和评论。同年1月12日下午,经警方传唤,视频发布者陈阿婆现身,当场删除了抖音账号上的不实视频,并通过媒体向广大网友公开致歉。
北京市盈科(大连)律师事务所的王金海律师表示,擅自在网络上发布不实的食品消息,主要借此吸引眼球,骗取流量,引发市民恐慌,造成社会秩序混乱,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市民都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为人公然散布谣言的,公安机关有权对其进行查处。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者,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者,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除此之外,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者,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委员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加大食品安全谣言整治力度
近年来各类食品谣言层出不穷,互联网已成为当下食品谣言传播的重灾区,而食品安全谣言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整个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屡禁不止,既不利于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今年全国两会,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加大食品安全谣言整治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应该像防范和打击「实体非法添加剂」那样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谣言这个「虚拟非法添加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相关行业协会、食品安全跟踪评估机构、政府新闻信息发布机构以及主流媒体应该提升对食品安全谣言的敏感度,时刻关注舆情,及时预警、发现谣言,对谣言进行调查甄别,用权威结论进行辟谣,给出合理解释,尽早扼杀谣言,或者将谣言的危害控制在较小的范围。
公安、司法部门则应用法律视野严格审视每一个食品安全谣言,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追究造谣者以及传谣情节严重者的法律责任,并可予以诚信惩戒,让造谣者一时造谣,处处受限,付出诚信代价和法律代价。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