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它是华夏初代目主战兵器,却也是被人误解最多的兵器!

2024-01-19辟谣

【军武次位面】作者:海东青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化干戈为玉帛,意思就是消除仇恨,化战争为和平,这里的干和戈就是两种兵器,这个干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其实它指的是防御性装备,也就是所谓的盾牌(按古人划分,圆形为盾,方形为牌),而这个戈,知道的朋友就不少了,它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冷兵器,曾经统治了中国古代战场千年之久,直到汉朝以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博物馆里的青铜戈。

但是,作为华夏的初代目主战兵器,现代人对于戈却往往有着非常深的误解,由于影视剧错误的道具还原,再加上有些漏洞百出的伪科普,很多人到现在都不知道戈的真实面目。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戈是一种用于车战的长兵器,商周时期,我国是没有实用的骑兵的,当时的机动作战兵种是车兵,由两匹马或四匹马拉着一辆战车,车上有三个人,一人驾车,一人持弓负责远程输出,一人持戈负责缠斗,戈这种像镰刀一样的构型,很适合在战车缠斗中钩住敌人,因此一时间成为主力装备。

后来,随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个人骑马也可以行动自如了,中国自此有了实用的骑兵,战车随即退出了历史舞台,被骑兵所取代,而戈这种兵器,也随着战车的消失而一并落寞了,被更适合骑兵作战的戟和槊所取代。然而,现在我要说,这上面的内容,凡是涉及到戈的,完全是错的一塌糊涂,甚至连戈长什么样子、如何使用都搞错了。首先,我们必须要纠正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戈压根就不是一件长兵器,而是一件短兵器!

▲中国古代战车。

在胡服骑射之前,车兵确实是华夏的主力机动兵种,车由两匹马或四匹马牵引,车上有三人,中间的称为御者,也就是驾驶员,左边的叫车左,是战车的指挥长,手持弓箭,右边的叫车右,负责近身缠斗。而车右所使用的兵器,根据【周礼·考工记·庐人】记载,总共有五种,称之为「车战五兵」,分别是戈、戟、殳、夷矛、酋矛,当时的戟是卜字戟,外形就是戈与矛的结合体,而殳则是矛与锤的结合体,就是矛头的尾部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小锤,夷矛和酋矛除了长度略有不同外,暂时还不清楚有什么区别。这里可以看到,戈跟戟是一起出现在车战五兵的名单上的,不存在谁取代谁,而槊就更有意思了,【说文解字】对槊的描述非常简单粗暴:槊者,矛也。没错,槊就是矛,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既然车战五兵里也有两种矛,那么槊或者说矛取代戈也是不存在的。

▲最下面的就是古代的殳。

最重要的是,【考工记】里详细记载了车战五兵的长度:「戈柲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柲就是柄的意思,寻和常都是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一常为两寻。说通俗点,戈长六尺六寸,殳长十二尺,戟长十六尺,酋矛长二十尺,夷矛长二十四尺,可以看出来戈是其中最短的,而且远远短于其他四种兵器。【考工记】成书于战国时期,根据考古学家挖掘出土的战国时期骨质尺来看,当时一尺差不多相当于22-23厘米,那么按此换算,戈的长度也不过1.5米左右,根本算不得长兵器,而且这还是车战用的戈,如果是步兵用的戈,势必只会更短。

所以说,影视剧里那种动辄两三米的长戈,完全是大错特错,当时的主流长兵器是矛或者戟,很少出现那么长的戈,戈只是一件短兵器,把戈做的那么长,去跟戟和矛抢饭碗,完全是张冠李戴、鸠占鹊巢了。既然戈是一种短兵器,那么自然也就不会和矛、戟这种长兵器存在竞争关系,双方压根不是同一个赛道的,不仅没有竞争关系,而且还要互相搭配使用,因此取代戈的显然不是戟和槊(矛)。

▲博物馆里的戈。

同时,戈在车战五兵里是最短的,说明它的定位也就是用来防身用的,可能主要目标就是那些试图靠近战车的敌军步兵,一米五的长度基本不会用于战车之间的互相缠斗,而显然无论是车兵还是骑兵,都需要一种近距离防身的兵器,因此战车被淘汰导致戈被淘汰也说不通。
那么,既然戈既不是被矛和戟所取代,也不是因为战车被淘汰而消失,那么戈这件华夏初代目主战兵器究竟是为何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呢?前文说了,戈是一种用于近身搏斗的短兵器,同时无论是车兵还是骑兵都需要一种近身防御的短兵器,那么戈是和哪种武器处于同一生态位并最终被它所取代呢?

▲青铜剑在古代是贵族装备。

可能聪明的朋友立马就反应过来了,近身搏斗的短兵器,这不就是剑吗?没错,戈就是被剑所取代的!因为商周时期,当时用的还是青铜器,一方面是生产力不发达,青铜的产量非常有限,资源宝贵,另一方面,青铜剑这东西容易断裂,经不起大头兵高强度的使用。因此,青铜剑在当时,注定只能成为少数贵族的「氪金装备」,所以剑也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百兵之君的称号,大概也来源于此。而普通的大头兵,自然也需要一种短兵器来作为剑的廉价替代品,它必须比剑更廉价更易大批量生产,同时也要比青铜剑更加皮实耐用,而这款廉价替代品就是戈。

实际上,古今中外向来都不缺这种剑的廉价替代品装备,欧洲人曾经用过一种非常薄、非常轻的斧头,非洲祖鲁人的短矛在抗击欧洲殖民者时名声大噪,中美洲阿兹特克人没有金属兵器,而是使用一种在棍子两侧各镶嵌一排黑曜石刀片的「马夸威特」,北美印第安人在18-19世纪经常使用一种侧边带刀片的枪托式战棍,这些武器本质上都可以视作剑的低端替代品。

▲阿兹特克人的马夸威特。

而进入到汉朝以后,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发达,另一方面是铁器取代青铜器,最终剑这种贵族专属装备也终于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军队大头兵能大量装备,甚至民间侠士也人手一把,俨然到了人参变萝卜的地步,戈这种低端替代品,自然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或许是由于退的实在是太早了,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位华夏初代目主战兵器的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