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扎根乡村这一年|「金领」小伙跨界「变形记」

2024-03-04辟谣

【编者按】 「新农人」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爱农业、有知识、有情怀、善经营、会管理。在江苏,一批又一批「新农人」热情投身乡村,有毕业返乡创业就业者、有参军转业回乡者、有经商的成功人士,他们扎根乡村、创新创业,思维活跃、敢想敢干,给地方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龙年开春,近日,记者深入乡村发现,「新农人」正在各自领域生产忙碌着。这一年来,在农业农村的广阔舞台上,大家播种、收获,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探索。

阳春三月,位于南京浦口的兰花塘高标准农田,大型农机穿梭其中,田野里一片繁忙的景象。

3月2日,邵立昌正忙着备战春耕,进行杂草的化除、小麦拔节等工作。「现在早播的小麦已经起身拔节了,油菜也已经进入了蕾薹期,要做好分类管理。」谈起农业生产,邵立昌头头是道。

你一定想不到的是,这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原本是南京一家酒店的营销总监,时尚的发型、笔挺的西装曾是他的日常标配。

2020年,由于家乡大米滞销,邵立昌的父亲急得团团转,了解营销的邵立昌便被父亲拉回农村帮忙销售大米。「我父亲让我卖大米,成本价给他,多的算我的。」邵立昌笑了笑。

这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伙子还能搞农业?回乡之初,邵立昌身边有不少质疑的声音。令全村人都很意外的是,邵立昌凭借着社区团购为家乡大米销售蹚出了一条新路,第一年就挣了20万元。自此以后,邵立昌就追随父亲邵名文投身到农业和乡村中,扎根兰花塘,成了一对种粮「父子兵」。

邵立昌说,自己本身就有农业情怀,当时区里正好开始搞高标准农田,要把「小田」变成「大田」,自己就觉得这是一个转型的好机会。

2021年,南京市浦口区规划在兰花塘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整合规划出4248亩土地,对零散的土地平整打通,并对现有土地进行数字化改造,推广灌区泵站远程控制、渠道水情实时测报、图像实时监控等技术,随着兰花塘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实施,一批又一批「院士天团」入驻兰花塘,也给当地人带了一系列好技术、好经验。

「原来这里地势低洼,田地分散,现在你看我们这片田,多平整,多漂亮!」邵立昌指着成片的田地,非常兴奋。

像邵立昌一样,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年轻的「新农人」的出现,让创新的力量注入乡土,给兰花塘带来了无限的生机。过去的老农人们查看农田积水情况时,都是自己骑着三轮车、电动车到田里亲自去找积水处,而邵立昌则用无人机去拍照巡航,省时省力,一目了然。在营销方面,邵立昌帮助打通了网络销售的渠道,通过小程序、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形式让兰花塘的大米走得更远。

「对于老一辈的农民,锄头、镰刀就是他们仅有的工具,而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因为接触的新事物比较多,所以往往我们会在农业生产方面有一些新的想法,对于一些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也比较快。」邵立昌告诉记者。

作为乡村振兴的「弄潮儿」,这一年来,邵立昌「稻米文章」正越写越精彩。「去年我们参加江苏省油菜高产竞赛,我种植的油菜亩产量达到228.7公斤,是南京赛区最高的,运用沈其荣院士研制的哈茨木霉菌种植出来的水稻,亩产量达到了801公斤,我们种植的桥林街道兰花塘高标田大米今年获得了江苏省特等奖!」谈及这些荣誉,邵立昌分外自豪。

「后续我们首先要稳产保丰收,让周边老百姓的钱袋子更‘鼓’!此外,我们要在农旅融合和产品销售这些方面多下功夫,这是我们年轻人的强项!」天空湛蓝,乡间的麦田绿意盎然,邵立昌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许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