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强冷空气定档国庆,今天开始发威,到底是「冻一冻」,还是「贴秋膘」?

2024-09-26辟谣

据中央气象台最新消息,9月26日至10月1日,强冷空气将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其中,26日至27日主要影响新疆,28日起快速东移南下影响中东部地区。而据上海市气象局,从27日起,强冷空气将带来雨、雪、大风、强降温等「组合天气」,更可能上演48小时内骤降7℃的「过山车」。

眼看上海秋意渐浓,俗话说的「春捂秋冻」和「贴秋膘」却让部分市民困惑:到底是该「冻一冻」,还是多吃多穿「贴秋膘」,或者贴了「秋膘」再冻?对于民谚,还得综合起来看。

首先,「秋冻」的目的是通过适宜的凉爽刺激,提高人体耐受寒冷的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季做准备。但「秋冻」有条件,不能随便「冻」。

白露节气过后,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如果为了「秋冻」而不注意调整衣物,很容易受凉,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尤其是幼儿、老人,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务必根据气温调整衣服。秋季早晚温差大,气温变化剧烈,建议采用「洋葱式」穿衣,即多穿几层,然后根据气温、体感及时调整。

其次,即便是健康人群要「秋冻」,也要注意其它民谚中的提醒。比如,「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等说法,意思是人体的后头部、背部、腹部、双脚等都容易受到寒气入侵,就算「秋冻」,这些部位也要注意保暖。

还有,「秋冻」并非一直「冻」下去。初秋、仲秋的气温不那么低,适当「秋冻」能提高机体适应寒冷的能力。不过,进入深秋之后,气温已经很低了,就不再适合「秋冻」。

至于「贴秋膘」,与「秋冻」不矛盾;但也不是「贴了秋膘再冻」。因为「贴秋膘」的习俗来自物质贫乏时期。当时,人们在入秋后摄入高热量食物,补充营养,增加肌肉、脂肪,以抵挡寒冷。可如今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不再需要在秋天到来前特意「补一补」,所以「贴秋膘」的习惯也要改一改。

一方面,「三高」等人群要谨慎「贴秋膘」。传统的「贴秋膘」以高糖、高油类食物,以及肉类居多,但这些食物吃多了,反而可能增加病情,不利于「三高」人群的健康。所以,多名医生建议,「贴秋膘」要「清补」或「平补」,即均衡饮食,多吃鸭肉、鱼虾、蛋类,以及时令的瓜果蔬菜。对消化能力较差的老人或儿童,可以少食多餐。

另一方面,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秋季饮食的总原则是减辛增酸,即少吃辛味食物,如葱、姜、蒜、韭、椒等;多吃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此外,「秋燥」也困扰着部分人群。秋天气候干燥,有些人会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不过,缓解秋燥不是多喝水。喝水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秋燥带来的口干舌燥,但喝得太多,也会增加肾脏负担,出现腹胀、面部浮肿等症状。

正确的喝水方法是「未渴先喝,渴了必喝,少量多次」,即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而是每天定时喝水,每次一两百毫升左右。同时,可以适当多吃梨、番茄、荸荠、萝卜、莲子、百合、银耳等清润的食物,实现「清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