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夜光杯进校园·喀什日记 | 穿越石库门,融入叶尔羌河

2024-06-24辟谣

5月29日巴楚多云

从喀什到巴楚,三个半小时车程。

去巴楚路上

巴楚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胡杨林发源地。一路上,几乎处处可见胡杨的踪迹。这种被誉为「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朽」的传奇之树,早已成为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象征,融入人们的血脉。

死后千年不倒的胡杨

在上海对口援建的巴楚博物馆,呈现出一种别具意味的组合:建筑外形灵感来源于托库孜萨来遗址古城,融合了长城、烽燧、汉唐木构建筑等元素,整体建筑犹如耸立的城墙。

透过石库门,看见胡杨林

博物馆一层设有「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时代——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展览现场还原了中共一大会址石库门门头造型,透过正门,可以看到巴楚百万亩不朽不倒的野生胡杨林和奔流不息的叶尔羌河自然景观。

二层展示的馆藏文物,唐代龟兹文木简、唐代泥佛头、唐代石膏佛范、木雕交脚弥坐佛……则静默地诉说着来自托库孜萨来遗址的古老故事。古与今、石库门与胡杨林在同一空间的同时呈现,传达出一种意蕴深长的和谐之美。巴楚博物馆从2021年立项到2022年开馆,花了不到500天,是上海援疆文化润疆重点工程之一。援疆干部着力参与建设的,还有国家级4A旅游景区红海景区等。

红海景区

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挥部的展示墙上,张贴着静安区对口支援巴楚县的历程照片,他们自问:援疆,留什么?好项目,好产业,好队伍,好品牌,好口碑。

怀揣这样的愿景,上海援疆干部来了一批又一批,到现在已是第十一批。墙上的照片,大多是80后,甚至90后,这是他们来巴楚的第二年,肤色黑了,人瘦了,生活和内心充实了,眼睛也更亮了。

走出前分指,已是晚上九点半,夕阳还高挂天空,尤见白云蓝天。今天是奔波的一天,明天,「夜光杯」将走进校园,与巴楚二中的师生面对面。「这里的孩子脸上有更加淳朴灿烂的笑容。」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巴楚分指挥部指挥长曾魁这样描述巴楚的孩子。在还没有见到孩子们之前,先想象了一番。

在巴楚分指和上海静安区援疆干部合影

其实,这样的笑容已经从白天遇到的两位操着纯正国通语的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讲解员姑娘身上感受到了。那位柯尔克孜族讲解员用这样的语言描绘胡杨:「胡杨生长在沙漠,却充满对水的渴望。」她的讲解仿佛在朗诵一首诗。(文/殷健灵 图/任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