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后人误解了微子启吗?
历史很有意思,关于宋国开国之君微子启,历史的记载就分歧很大。有人说,他是一个典型的投降派,是商朝的叛徒、内奸,是他勾结周部落推翻了商朝。有人的观点,则和这个说法完全对立,认为微子启是位圣贤。
微子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众所周知,微子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还是殷商最后一个王-帝辛的庶兄。【史记】中记载:「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但商纣王「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灭璇国,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曰:‘……如之何其?’太师若曰:‘王子……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遂亡。」【史记】中的这段话大意是说,微子启多次劝谏纣王,而纣王根本不听,可谓是上不畏天,下不畏民,根本不采纳长者老者的意见。微子启打算一死了之,或者离开纣王,在困难的抉择之中,他去征求太师、少师的意见。太师、少师告诉他,假使真能救治商朝,国家治理好了,即使自己死了也是值得的。如果国家还得不到治理,那就不如远走他乡。于是,微子离开了商朝。
【史记】中还有一段关于微子启的记载:「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这段文字是说,周武王伐商纣王,攻克殷王朝,微子启就拿着祭祀的器具来到武王军门前,他袒露上身,双手反绑,左边牵着羊,右边拿着茅,跪地而行。于是,武王就释放了微子,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
基于这段记载,宋末元初著名道士杜道坚在【道德玄经原旨】中说:「微子抱祭器而归周,轻则失臣也。」认为微子启如果做了记载中的那些事情,说他是叛徒也不为过。
反驳的意见有很多,并已经指出,微子启并没有投降周。徐孚远说:「故【史记】言纣之将亡,其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奔周,而后儒之传误以为微子也。」这里所说的,其实便是太师疵、少师强见纣王已不可救药,抱着商朝宗庙祭器出逃的事情。由此推断,说微子启在商朝灭亡前夕「抱祭器而归周」是错误的。
明代学者张燧在【千年百眼.微子不奔周】中也驳斥说:「微子左牵羊,右把茅,皆必无之事。肉袒面缚,盖出左氏之诬也。史曰:‘微子抱祭器而入周。’既入周矣,又岂待周师至而后面缚乎?……刘敞曰:古者同姓虽危不去国。微子,纣庶兄也,何入周之有,【论语】云‘去之’者,去纣都而遁于荒野也。一时武王释箕子之因,封比干之墓,而独不及微子,以微子遁野未之获也。迨武庚再叛,卒于就戮,始求微子以代殷后,而微子于此义始不可辞耳。前曰奔周之说,毋乃疏谬已乎!」
【商丘县志】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及武王入殷,复商容位,释箕子囚,封比干墓,推恩迨遍,未及微子,以其遁去而未之获也」。书中还从文字释义方面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认为【史记】中说微子启双手反绑而面对胜利者(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是一人而四其手矣」。
明朝进士翁金堂作【微子论】,指出「迎附之说,前无所见,特始楚人,楚人入许,而许男肉袒膝行,以迎楚子不知所礼也。其臣逢伯,乃述武王见微子之礼而楚人用之,不过卷传古典,以决事实,使人不疑,所行一时权宜术耳,固非诚谓微子归周屈降如许也。司马迁不识此意,以为事实取而用之,世家疏略轻信,病正在此,而后人则以迁史为信史也」。说明微子启「投降」的事情,最早见于蔡穆侯带领许国国君许僖公,到武城向楚成王谢罪的记载。这件事情,不过是为满足需要而杜撰出来的。
翁金堂表明自己的观点,「武王克商,微子既已归周,则其时武庚封殷矣,其子已封朝鲜矣,武王何待而不封微子,有置身何所,而待命耶,说之不通。莫此甚者,特以周至叔世讹言兴矣。好事者喜而诞语,以诬圣贤,而或天下……达者其何云评:可为微子洗冤」。
关于微子启在商朝灭亡前所处的位置,我们可以看一下【吕氏春秋】中的记载,武王即位后,「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
这段记载说明,武王即位后,派保召公到共头山下找微子启,并与微子启盟誓,让其世世代代为诸侯之长,奉守殷的各种正常祭祀,允许供奉桑林之乐,把孟诸封为其私人封地。两人准备了三份内容相同的盟书,涂上祭品的血,一份盟书埋在共头山下,两人各持一份而归。
明末著名诗人学者徐孚远说:「【史记】言微子持祭器造于军门,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夫武王既立武庚,而又复微子之位,则是微子与武庚同在故都也。厥后武庚之郑,微子何以初无异同之迹?然则武王克商,微子未尝来归也。」徐孚远这里不过是历史的误解。
历史上已经有这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在来看,这些驳斥微子启是叛徒、内奸的观点证据确凿,理由充分。因此,微子启是「投降派」的说法当属是以讹传讹。历史的真相应该是【吕氏春秋】中记载的那样,武王即位后,「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请微子启出山。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下食客所著。【序意】写道:「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这说明,此书试图归纳出治乱存亡的历史经验,形成对寿夭吉凶原因的深层认识,解释并验证天地人之间的一切现象,使是与非,可与不可的道理,呈现于人。
为了精益求精,吕不韦曾命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于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这说明,此书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看一下宋国的历史,便可分析出这种历史的误解出现的原因。宋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是周朝「兴灭继亡」所封的一个国家,是商朝和商文化的继承者。虽然是「上公之国」,但周朝的很多诸侯都是周武王分封的姬姓宗室和功臣。这些诸侯国的统治者和文人,对文化习俗上仍保留很多殷商内容的宋国看不惯,以歧视和嘲笑对之。传到后世,这些歧视和嘲笑被记载下来,便成了后人对宋国历史各种误解的根源。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