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老拜登下毒手了,国产新能源车要完吗?

2024-03-03辟谣

文:木蹊

01

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都对中国的电动车「颇有微词」,乃至「冷眼相加」。

先看欧洲的消息,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

进军欧洲市场一年多来,中国车企已经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欧洲汽车制造商决心反击,接连拼命降价,试图守住廉价电动汽车市场……

全球第四大车企Stellantis的欧洲业务主管说:

「中国人可以把价格打到你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低。」

「欧洲成了中国车企的天堂。」

一些欧洲汽车制造商表示,虽然中国进口电动车正在被欧盟「反补贴调查」,未来将被征收更高的关税,但这「还不够」。

另一边的拜登,直接开始违背哈耶克的自由市场理论了。

据【纽约时报】报道,当地时间2月29日,拜登以所谓「潜在的国家安全风险」为由,宣布将对中国新能源车企展开调查。

拜登说:中国汽车充斥美国市,将给美国带来国家安全风险,美国政府将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阻止包括电动车在内的中国汽车进入美国市场。

而且给出理由,很有意思:

「这些中国制造的汽车系统会收集有关美国公民和基础设施的敏感数据,并将这些信息传回中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是不是似曾相识,好像在哪里看过?

市场经济、自由贸易、看不见的手、新自由主义……

老实说,这些都属于舶来词,老拜登怎么变得和胡锡进一样进退自如了?

02

和拜登一起同频共振的,是欧洲和美国一系列造车的企业。

先映入眼帘的,是奔驰宣布推迟电动化目标。

2021年,奔驰提出了「全面电动」的目标,计划2025年,电动车的销量占比达到50%。

现在推后五年,然后把「电动车」扩大解释成「包括燃油车」。

而在奔驰之前,福特、奥迪、捷豹、路虎等一系列的车企都纷纷食言,要推迟电动化。

不过,这些消息都不如苹果重磅:

直接宣布取消造车计划!

早在2014年,苹果就启动了电动车项目,说要打造一款L5级别全自动驾驶的豪华汽车。

并为此配备了5000名员工,砸了数十亿美元,耗费了十年!

为何就这样放弃了呢?

一些人说了,是不是新能源的方向错了,欧美人发现这是一个坑?

这显然说不过去。

最先提出电车替代油车的是谁?

欧盟各豪强。

最先把电动车发扬起来的是谁?

美国特斯拉。

GlobalData全球副总裁舒斯特尔(Jeff Schuster)说:苹果放弃造车,是科技行业低估颠覆汽车行业难度的又一例子。

造车不是那么容易的,但中国车企却在战略扶持下,走出来了。

两个数据,可以说明一切。

国际市场:

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德国,2023年,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国内市场:

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上,特斯拉被比亚迪甩在身后。

传统合资车的销量纷纷下滑,被一些国产品牌超越。

合资车也开始大降价了。

说到这,我是有点「肉疼」的。

利益相关上,我是日系车车主,本来买日系车在乎的就是保值率和耐用性。

当初买的车型,非常双标,在美国低价高配,在中国高价低配。

可即便如此,市场上也是常年要加价才能买的。

但现在,破天荒的打折销售了。

「保值率」这三个字,从当初吊着我的蜜糖,成了现在毒死我的砒霜。

不得不承认,合资车的大降价,乃至主动增配的原因,还是因为国产新能源的崛起。

不管你爱,还是不爱。

客观上,今天你能买到更便宜更好的合资,也是因为「国产鲶鱼」的出现。

03

国产车为何能做到性价比越拉越满?

其实这不是一个新鲜话题。

几乎所有高价的科技产品下跌,都离不开国产的推动。

你比方说手机,当初的大哥大多少钱?国产化之后呢?

再比方说白色家电,以前进口的西门子冰箱多少钱?国产化之后呢?

中国的优势,一是中国人的优势(人口和勤劳特质)。

全世界你找不到如此廉价,又如此勤劳、守规矩、高效率的劳动力了。

印度、越南、非洲也廉价,但工人干活绝对没中国人那么卖力,而且还不图你什么好伙食,好假期,好劳动保障。

给钱就好好干。

曹德旺在美国建厂,最难受的是美国工人拿着中国工人数倍的工资,效率还不及中国工人的一半。

另一方面,是规模的优势。

这个学过经济学的都懂,产线越多、制造时间越长,相对成本就越低。

最开始,电动车的价格都要比同级的燃油车贵。

但现在,无论是原料还是成本,都已经大大降低了。

比如碳酸锂的价格,2022年最高的时候曾达到60万元/吨,2023年底,已经降至9万元/吨的位价。

磷酸铁锂电池出厂价,100度电的电池从去年的9万元,已经降到3.6万元。

「把价格打下来!」

这不是中国主播喊了两嗓子,起了作用。

而是中国制造的规模效应,起了作用。

所以现在很多老电动车车主都出来投诉,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价。

很难受!

04

国产电动车大降价,对新车主是利好,对老车主是背刺,对传统欧美车企,更是重磅压力。

全世界的消费者虽然人种不同,信仰不同,但对「低价好物」的追求,确是相同的。

2020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只有5.4%,2022年猛增至25.6%,2023年达到了35.7%。

国产车的节节胜利,抢占了合资车的份额,也在海外市场夺走了传统燃油车企的巨额利润。

就拿奔驰电动车EQ系列来说,面对国产车的价格战,降价幅度已经超过了20万,高溢价战略以后还怎么玩?

所以有了欧洲和拜登的反对。

毕竟,生产一台车的背后,是一个工人的就业,是一个产业经济的根基。

欧洲虽然最早提出新能源化,但造成成本长期居高不下。

面对中国的冲击,只能选择:

违背契约精神。

1 本来说好了大家到2030年禁止内燃机的,现在纷纷推迟5年,而且不再禁售。

2 给中国车加关税,乃至「阻止中国汽车进入美国市场」。

经济好的时候,人都是儒雅的,讲素质的,仓禀实而知礼节嘛。

但日子不好过的时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每个人,都不想把命运放在别人的手里。

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燃油车已经搞了100多年了,欧美一直有定价权,可以凭借大量专利赚得盆满钵满。

但到了2023年底,美国3900家汽车经销商致信拜登,诉苦道:

纯电动车已经在我们的经销门店堆积如山了……

拜登的选票盘,区别于特朗普的「红脖子」,多来自于精英阶层,财团大佬。

给他们争取利益,也就是给自己争取利益。

欧美打压中国电动车,可谓于情于利。

05

那么,面对挑战,中国车企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明白我们的基本盘。

无论是上游的材料、中游的制造加工、还是下游的充电设备等, 中国电动车已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面对欧美的「退避三舍」,更应该「将降价进行到底」。

在油车领域,因为技术和品牌的壁垒,中国汽车超越欧美日等品牌几无可能。

但是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正在有力地撼动着世界传统汽车产业的格局。

对中国而言,电动车和油车不是一个谁好谁坏、谁是未来的技术问题。

而是我们能不能借助欧美提倡环保的契机,趁势而超越他国,成为推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主导角色?

目前看,是很有希望的。

其次,要居安思危。

苹果虽然不造车了,但中国的车企不能因此松口气,而是要把更多资源投到人工智能发展上去,牢牢掌握相关科技,别哪天又被别人技术封锁了。

芯片行业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最后,要目光长远,树立企业的全球化价值。

今天中国车企的成功,来自于劳动力的低价和产业链的齐全,还有政府的扶持。

这些都是短期力量。

这种市场的成功,并没有为工人、消费者带来多少的幸福感。

而走向世界,需要的是「长期力量」。

伟大且长久的品牌,往往是长期主义的,有坚定明确的价值观。

中国的汽车品牌要想成为世界级品牌,还有很多事要做。

比如中国人缺钱,也缺时间去消费。

我希望我们的车企,能够带头恪守【劳动法】,把高强度的工作量降下来,给基层员工更高的工资。

这一点德国倒是做得挺好,一个普通的汽车工人,在社会上过得足够体面。

我们车企制造的利润,要通过不同的产业链扩散出去,让每个阶层的人,分享到产业增长的好处。

而不是仅仅为了抬高股价,或者上市圈钱,最后老板再跑到国外买小房子……

先富的人,得带动后富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