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从过去「吃不饱」到今天14亿人「吃得好」,是一代代农人接续筑起「大国粮仓」,给了我们应对风险挑战不慌的底气。他们肩负种粮大任,立志要把饭碗盛满中国粮。
出高安市高铁站,南行13公里,就到了石脑镇丁家村。
隆冬清晨,寒气逼人,阳光照射的稻田静静孕育着新生。盛发粮油公司已有货运车辆进出,加工粮食的机器声开始喧闹起来,办公大楼顶上「心存家国情 愿为耕者先」10个鲜红大字异常醒目,更引人注目、叫人更惊奇的是这家公司的后生——丁旦。
丁旦,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英国久负盛名的利物浦大学消费市场学专业。对农业「八字宪法」和植物肥料「三要素」一无所知的「90后」,不留恋国外,不向往城市,却回老家种田,这是怎样的「逆流」追梦历程?又有哪些与粮结缘的故事?
丁旦展示自产大米。盛发粮油公司供图。
种粮是他的梦想
「昨天才回来,在方志敏干部学院参加省人大农委组织的农民贴心人和乡村振兴联系点负责人培训班。」丁旦如是说。
1992年出生的丁旦,虎背熊腰,一米八的高个,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脸上留下了紫外线光顾的黧黑印记,夹克袄敞开着,透出青春勃发的朝气。
选择回乡种粮,并非一时冲动。
在利物浦大学读研究生时,丁旦思量,自己的梦想究竟是什么,去哪里圆梦。独子的他,出国留学时就和父母说定回国发展。
他看到父母创业的艰难,想行孝,为他们分忧解难,但选择回乡,更主要的是他感到:「老一辈种地相对比较传统,我读了这么多书,学了这么多知识,如果我来做的话,会做得比他们好很多,会做得很棒。」这个想法反复酝酿,越来越强烈。
2015年研究生毕业,丁旦下定决心,「我回家,种地去。」
那些在北上广就业创业的大学同学,得知他的选择,感到十分诧异。电话打到家里,立刻炸开了锅,家里所有人都投反对票。
农事又苦又累又脏,多少年来,种田不是人们、特别不是青年要追的梦。一代又一代的农民担心自己的孩子「种田不如老子,做饭不如嫂子」,没有文化无出息,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多读书,走出水稻田,到城市去奔前程。
在高安乡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再苦再累选择跑运输」,种田是没有办法才去干的事。
丁旦的家人也没跳出这种认识窠臼。他父亲是中学老师。母亲王秀萍初中毕业,做过裁缝,摆过地摊,卖过冰棒,还向学生卖过午餐。
2007年,夫妻俩创办盛发粮油公司,经历风风雨雨,产值达到2亿元。在王秀萍的设想里,儿子留学回来应该去宽敞舒适的写字楼里工作,而不是回到农村风吹日晒。
王秀萍回忆:「听到他要回家种田,我当时焦急,直流眼泪。公司不用他管,我做不动了会请经理人。我只是要求他回国,怎么也没有想到他要回乡。」
舅舅斥责,家里花100多万块钱供他留学,他却要回来当农民,胡闹!
争执犹如火星撞地球,一边越想越气冒火花,一边意志坚定不退让。经过近一个月的较量,反对没有拗过执念,双方各让一步。王秀萍提出条件,丁旦必须在北京、上海、深圳3个城市中选一个,得待满两年,入职必须是现代企业。
2015年,丁旦带着母亲给的一个月生活费,只身来到上海,在一家大型广告传媒公司,为大企业做产品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方案。
「我逼他在上海工作两年,本想会不会有变化,可只有一年多,他还是要回来。我们反对不了,那就支持!」从王秀萍的话语中,既能看到丁旦坚定的回乡决心,又能感受到父母的些许无奈。
2017年底,丁旦离开上海,回到家乡。
丁旦管理的种植基地航拍图。
农业是他的事业
刚回乡那会儿,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觉得种田没钱赚,丁旦深感痛心。
「好在政府推行土地流转,鼓励规模化种植。」最初,在政府支持下,丁旦申请到几万元种粮贷款,加上公司的资金,想通过土地流转搞规模化种植。
筠阳街办杭桥村有良田数百亩,首轮流转土地就从这里开始。丁旦来到村里,村民盯着这位海归硕士,深表怀疑。
「你要我们的土地干什么?」
「你这么年轻怎么可能来种田?」
「不要相信他,他肯定是借土地流转来骗取国家种粮补贴。」
村民毫不客气,丁旦口干舌燥解释半天,也没签下几份流转协议。他满以为,带足订金,给足价格,还流转不到土地?可事与愿违。
夜晚,丁旦辗转反侧:如何才能打开工作局面?如何才能让大家相信我?
「只有把自己当农民,按照农民的思路办事,才能真正接地气。」他脱下皮鞋、穿上雨靴,脱下西装、换上工装,把自己打扮成地道的种田人,见到村民,一口一句大伯、大妈。
如在东门村流转土地时,为了不让村民吃亏,他戴上草帽,拿着卷尺,一亩地一亩地量,精确计算流转土地的面积;连夜赶制田地规划方案,装订成册,送到村民手中,并邀请村民和干部来公司考察参观。
人们逐渐熟悉、相信、喜爱这位年轻人。
朝暮寒暑、风雨霜晴,从几亩、几十亩、几百亩到几千亩,丁旦将零星、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流转整合,高峰时过万亩。
这么多土地,怎么种、怎么管?
丁旦成立荷悦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摸索出「底薪+分红」的「田管家」管理模式,激励村民种好田、出好粮。这种模式按照流转土地所属的村,把近万亩地划分成13个区域,每个区域聘请经验丰富的「种田能手」担任「田管家」,负责水稻从种到收的全程管理。
公司承担所有农资开销,以及耕种、收割和销售各环节所需的费用,种粮收益的60%归「田管家」,丁旦自己拿40%。成为「田管家」的村民,每年至少有2万元保底工资,年终还会根据所管理的土地收益进行分红。
「田管家」管理农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把责任田当「自家地」来种,粮食收成和村民收入都提高了。2023年,「总管家」胡鹏收入20多万元,「田管家」朱细英工资加分红7万多元。
丁旦在田边和「田管家」交谈。
国家提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定要有「新农人」来改变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丁旦说服南京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的初中同学高亮、江西机电学院设备专业毕业的表哥肖文、年轻的同乡胡鹏等回乡加入种田队伍。
人才有了,农机设备也得跟上。丁旦不做投资,不在市区买房,资金专做农业一件事,购买了插秧机、收割机、施肥无人机等30多台农机设备,成立了一支以「90后」为主力的农机团队,实现90%机械化种粮。
「我们采用机械化耕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胡鹏介绍,以前人工施肥每天约5亩,现在无人机播撒每天能施200亩,效率提升近40倍。
田间的「科技范儿」不止于此。
冒着严寒,丁旦在高沙村的田头,向记者解说由市农业农村局支持引进的智慧农业设备。杀虫灯、气象监测系统、智能型虫情测报灯、360°无死角监控摄像头,这些新式「农具」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全方位保障粮食种植安全。
走机械化、智能化的现代、高效农业之路,种植有机水稻、富硒水稻等优质原粮,让传统农业不再传统。2023年,盛发粮油公司水稻种植总面积1.7万亩,总产量9154.72吨。
2017年至今,丁旦为高安5个乡镇提供田间季节性就业岗位,带动农村闲置劳动力5000多人增收,带动13户建档立卡脱贫户脱贫,建立产业帮扶基地500多亩和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示范基地400多亩。
「我切身感受到农民对于土地的情感,也想让父老乡亲从田地里得到更多的收益。」当了7年农民的丁旦,切身体会到农民的不易,从内心深处想造福更多村民。
丁旦管理的种植基地正在实行机械化运作。
百年企业是他的远方
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丁旦与研发机构合作,培育富硒有机水稻,提升产品品质和口感,研发适合上班族减脂的「一日三餐」系列和宝宝大米系列,满足不同营养、不同人群的需求。
他说:「我们加工的籼米又细又长,米色晶莹剔透。目前还在研究新品种,目标是让高安大米更好地走出江西、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大部分早稻生产周期103~115天、晚稻114~128天……」说起农业的那些事,丁旦如数家珍。自找苦吃的丁旦,从一个种田门外汉成长为一名职业农民,以爱农的情怀、兴农的本领,在广阔的田野一展拳脚。
田野,谁说不会出彩?淋着五月的雨培秧育苗万顷绿,熏着七月的风搅动稻菽千重浪,这出的是人世间美丽的田园彩。
农业,谁说不能建功?把饭碗牢牢端在手上,往碗里装中国粮食,使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的「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落地,这建的是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的「国之大者」之功。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青年成就梦想的时代。在追梦路上,丁旦先后荣获「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江西省粮食生产先进个人」「江西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十佳农民」等荣誉称号。
如今,丁旦的父母也已释怀 。「丁旦刚回来时血气方刚,遇到矛盾、纠纷也流过泪,现在与村民打交道和营销的本事比我大。」谈起儿子,母亲有点「小骄傲」。
骏马爱草原,雄鹰恋蓝天。
丁旦深信:没有比农村更古老的过去,没有比农业更广阔的未来。他志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这个领域谱写新的人生之歌,打造粮食种植、加工和销售的百年企业。
原标题【海归硕士化身现代「种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