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钟鼓楼→永定门 解锁更多北京中轴线的「秘密」

2024-08-08辟谣

今天,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钟鼓楼:晨钟暮鼓

用声音管理时间的范例

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7.8公里。在明清时期,钟鼓楼以晨钟暮鼓的形式区分昼夜时辰,统一全城时间。依靠钟鼓报时,中轴线上的城门规律地起闭,有效实现了对于城市的管理。

钟鼓楼是北京中轴线北段的地标建筑,与天安门、端门、故宫构成的朝堂区域共同组成「面朝后市」的都城规划范式。明清时期,钟鼓楼承担着城市计时、报时功能。见证了中国古代钟、鼓报时的传统生活方式。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 吕舟:钟鼓楼的神圣性或者它的价值体现在哪呢?它是通过声音来管理这个城市生活,晨钟暮鼓,其实就是一早一晚来管理人们的日夜的生活。很有趣的是乾隆自己有一块碑,现在还保留在钟楼的前面,它叫重修钟楼御碑,他讲「声与政通」要「硕大庞洪」,周围十几里大家都能听得到,就像政令一样,让每一个人都知道,所以大家才能整齐划一。他在构建一个文明的体系,我觉得这恰恰特别贴合中轴线对于秩序的构建,对于文明的构建。

明清时期,北京城形成了内外四重城郭,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 宫城与皇城是皇家生活空间。
  • 内城和外城则是百姓的居住空间。
  • 正阳门和永定门作为内城和外城的正南门,与其他城门一起行使城市管理与军事防御等职能。其中,正阳门也是北京内外城门中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的城门建筑。两处城门建筑现如今也作为北京中轴线的重要景观视点。

    万宁桥:做减法 露真容

    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它位于北京地安门外大街中部、什刹海东岸,是北京中轴线与大运河玉河段的交汇点。自元代始建的万宁桥历经沧桑变化,一度难见真容。如今,这座寓意「万年永宁,坚固不朽」的万宁桥已重现光彩。

    垂柳相伴,荷花簇拥,运河水潺潺而过,桥栏望柱和栏板上的花纹,刻录着这座700年老桥的历史,这就是现在的万宁桥。而在整修前,人们其实难见到万宁桥的真容。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所长 叶楠:比如说,我们会发现这个桥的两侧,桥板两侧都悬挂和连接了非常多的管线,包括在这个桥一侧有一些遮挡桥体的绿化、牌匾,还有一些市政的电箱,所以我们当时觉得这样一个有很高价值和历史的桥,并不能完整地呈现于老百姓的视野当中。

    为了让这座老桥展露真容,相关部门决定大刀阔斧做「减法」,拆除了桥体附着的自来水管道及通信光缆管道;车辆在桥上的行驶速度,也不能超过30公里每小时。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所长 叶楠:在今年4月,还进行了限行,就是 七座以上的机动车,除公交车之外,不允许走万宁桥之上通行。所以这几个手段在交通层面极大地弱化了万宁桥作为一个古桥承担的交通功能,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改变。

    此外, 万宁桥下的四只镇水兽,如今也已经拆除了铁笼子,完整展现在大家面前,与古桥、河水一起构成了中轴线上灵动的城市景观。除了这些「减法」,相关部门还调整了万宁桥东侧的绿化空间,增加了亲水步道,修整了桥西侧的河道驳岸。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所长 叶楠:这样的方式净化了万宁桥周边的环境,才能让万宁桥以更好的、跟历史景观更接近的一个方式呈现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当中。

    国家礼仪建筑

    中华文明延续性的独特见证

    北京中轴线上的许多建筑都与国家礼仪息息相关。故宫与景山延续了中国传统宫苑的功能布局与礼仪制度,是明清两代重要的国家性礼仪空间,见证了北京中轴线上多元的礼仪文化传统。到了现代,天安门、外金水桥与天安门广场及其建筑群共同组成的国家礼仪与公共建筑承担了重要的国家礼仪功能,与故宫、景山等建筑共同承载了中华文明的礼制传统与文化传承。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 邓超:这条轴线向南去延伸,到了广场之后,左侧现在是我们的国家博物馆,它是承载着我们中华文明5000年文明史、1万年文化史和人类发展史的一个厚重的历史殿堂,它的功能和太庙是不是有一定的延续性。在右侧,人民大会堂是我们国家所有这些重要的国家政治活动中心,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殿堂,它和社稷坛的江山社稷是不是功能一体的延续。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 吕舟:所以我们讲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这种观念的延续。如果从【周礼·考工记】记载那个时代开始,3000年的历史,这3000年的历史,城市的建设,人们对于城市、国土、秩序的理解,都在这条轴线上体现出来。讲一个古代中国当代故事,讲中华文明的延续性、统一性、包容性,等等;这些方面我觉得它是特别好的一个案例,在这个最重要的位置上,你会发现「以中为尊」的思想始终影响着我们。

    南中轴线御道

    绿意流淌的古道新貌

    北京南中轴线御道位于正阳门与永定门之间,总长约3公里。明清时期,这段路是皇帝出行至天坛祭天或到先农坛扶犁必经的中央御道。

    近年来,北京持续提升南中轴线御道环境品质, 实现了南中轴御道景观的全线贯通,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处领略古都风貌、感受中轴线魅力的好去处。

    如今的南中轴线御道,国槐整齐排列,绿意盎然,形成了南中轴线正阳门与永定门之间通透的绿色视觉廊道。

    2021年9月,东城区启动了北京中轴线绿色空间景观提升(东城段)工程。该工程项目位于天坛公园西门周边和永定门外大街沿线,其中位于永定门地区公园北侧67米的御道铺设工程,是该项目的重要一环。

    东城区园林绿化局绿化二队工作人员 杨飞:这个位置以前是一个公交场站公交车的一个掉头线,为了保证御道的连通,我们把这个公交掉头线往北移了,按照原有的拱形的青白石的御道进行铺装,延续了历史的风格。行道树采用的是一些粗壮高大的国槐,增加了一些常绿树、花冠木、色带、地被等等,改造面积是18000余平方米,我们栽植了近600株乔灌木,色带大概有600多平方米。

    2022年8月,北京南中轴线御道景观全面开放,以前的封闭区域变为开放的绿色空间,花草清香、蜂蝶蹁跹,座椅几步可见,这里已成为市民游客休憩锻炼的好去处。

    何种遗迹能够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截至目前,中国已拥有世界遗产59项,自然遗产15项,双遗产4项,文化遗产40项。

    世界遗产通常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何种遗迹能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又是符合了哪些标准呢?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正式颁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包括三大类:

  • 世界文化遗产
  • 世界自然遗产
  •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 那么,什么样的遗迹能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呢?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 吕舟:能够被列到世界遗产名录当中,是要符合它的价值标准,现在规定的有10条价值标准,符合其中一条就可以了。 北京这次我们谈到的核心价值标准就是世界遗产的价值三和价值四。

    价值标准三的内容是: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价值标准四的内容是: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的建筑、建筑与技术的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 吕舟:比如说价值三,遗产对象应该是一个文明或者文化传统,北京中轴线这样一个巨大的建筑群,它是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的见证。标准四讲的就是这组建筑能够见证一个时代,见证一个历史时段、一个区域,建筑形态上,或者它作为一个城市规划或者一个景观,它叫建筑和技术的一个综合体,比如说我们的都江堰,类似这样的一种类型。北京中轴线无疑是城市核心建筑群的一个杰出范例,放在中国还是放在全世界都没有问题。

    (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