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年轻人为何「词穷」?过半受访青年感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

2024-02-27辟谣

调查显示,过半受访青年感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

这些年轻人为何「词穷」

沟通交流是人际互动的重要方式。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背后是思维和认知。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依靠流行语、表情包就能「直抒胸臆」,但这种浅白直接的输出方式,让一些复杂深邃的表达逐渐被遗忘。在离开网络环境、需要进行规范化表达时,一些年轻人只剩下了干瘪的文字和磕绊的语言。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为什么在青年群体中出现了「词穷」的现象?如何丰富自己的语言,让「梗阻」的表达顺畅起来?记者采访了多位年轻人和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你来给大家说几句吧。」春节期间的一次家庭聚会上,00后李思超成为家人关注的焦点。他的家庭人数比较多,每到过年会聚到一起,图个热闹的氛围。在被点名发言时,李思超感觉脑子有点「短路」,虽然有很多话想说,但吭哧了半天,也没说出完整的句子。

李思超的情况不是个例。今年春节期间,社交平台上诸如「有哪些表达祝福的词汇」「拜年时怎么说显得有新意」的帖子引发很多关注。走亲访友不知该说什么、拜年信息要复制粘贴……不少年轻人觉得自己「词穷」了。

「一些年轻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反映出互联网时代‘文字失语’的现实问题。」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郑焕钊认为,互联网技术让生活更便捷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表达方式等产生深层影响,年轻人的「词穷」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发布的一项有1333名青年参与的调查显示, 53.3%的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过半受访青年认为阅读量少和依赖网络语言及表情包是「词穷」的主要原因。

近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

李思超在南京某高校读研究生,在校期间时常要作汇报。每次汇报,让他比较头疼的是老师提问环节,「有时话就在嘴边,但不知道怎么说,磕磕绊绊的,显得底气不足」。

北京95后张然对自己工作后的第一次汇报印象深刻。虽然认真作了准备,但发言时她一度「大脑空白」,有想法却难以完整地表达出来,「脑子里有许多零碎的词汇,但连不成完整的句子,‘卡壳’了好几次」。这让张然意识到,写和说完全是两回事,想要流利表达并不容易。

「我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原本会写的字突然想不起怎么写了,只能求助网络。」在杭州工作的90后刘源觉得,自己不仅语言表达能力下降,书写能力也在下降。工作上,偶尔要提交文稿,会让他感到比较吃力,经常需要花很多工夫才能完成。

调查显示,53.3%的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了。47.1%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43.2%的受访青年表示用笔写字变少,41.5%的受访青年遇到过词不达意,难以准确表达想法的情况。

合肥00后王雨菲感觉,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线上社交用语。「平时和朋友聊天,大家都喜欢用表情包和网络流行语,如果谁发了一大段文字,反而会显得很奇怪。」她觉得,碎片化的表达方式能够活跃气氛,网络用语在一定程度上像某种「暗号」,接得住「梗」代表「我懂你」,能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但如果线下这样说话,难免会让人觉得尴尬。」

调查显示,37.9%的受访青年有过提笔忘字的情况,35.0%的受访青年觉得写作困难。其他还有:表达逻辑比较混乱(34.9%),经常使用网络用语(31.1%),过于依赖表情包(22.8%),越来越懒于表达(14.1%)等。

「从根源上说,语言贫乏是由精神贫乏导致的」

「如今手机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大家越来越习惯在网上交流,而且基本是打字、发表情,打电话都很少了,说话交流的机会在减少。」刘源觉得,互联网改变了原来的说话写字方式,输入法也简化了文字的输出方式,比如一句诗,过去需要完整背出来,但现在只要打出前面几个字的首字母,就会出现整个句子。「互联网技术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人懒得记忆和思考了。」

王雨菲平时与朋友交流基本在线上,「群里经常会出现各种表情包,甚至靠表情包就能了解别人的意思」。但王雨菲感到,过度依赖线上交流,会让线下交流变得困难,自己在线下的场合就不太爱说话,担心说错话没法「撤回」。

对于「词穷」现象产生的原因,调查显示,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排在首位,获选率为54.0%,之后是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缺乏创造力(53.0%),碎片化浏览信息,难以形成系统思维(52.1%),获选率均超过了半数。

张然发现,工作后自己的社交圈越来越小,和朋友线下见面的次数也变少了,「大家平时都比较忙,很难约到时间」。

提到「词穷」问题,张然觉得自己不是不会表达,而是越来越不想表达了,「现在能够深入交流的人越来越少,渐渐地自己的分享欲就下降了,遇到事情最多和朋友在微信上聊几句,不太会讨论比较有深度的话题」。

「词穷」产生的原因还有: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变少(47.6%),「短平快」的表达方式盛行(34.4%),快节奏生活让人难以沉下心思考(33.1%),与人交流的欲望下降,不想表达(17.6%)。

郑焕钊认为,一些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和「社恐」,这让他们更倾向选择虚拟社交。在线上,网络「梗」及其他网络语言符号成为年轻人共同的社交语言,这是他们获得文化身份认同和表情达意的方式之一。但这种方式对规范性、逻辑性和书面化的表达方式造成了冲击,进一步影响了语言表达背后的思维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从根源上说,语言贫乏是由精神贫乏导致的。」

「语言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它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基础。」郑焕钊认为,「欲说却词穷」的文字失语问题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冲击,导致个体思维方式的简单化和粗糙化,也会对集体性的民族文化产生负面影响,而且网络语言符号圈层化带来的代际文化区隔,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集体性文化的凝聚力。

如何找回「表达能力」

在那次不太顺畅的工作汇报后,张然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每次汇报前,她会先练习几遍,直到能完全顺下来。「平时会读一些与工作相关的书籍,积累专业知识,这样表达时会更专业,更有底气。」

李思超觉得,书面语言和口语表达有很大不同,在加强阅读的同时也要多交流,让别人听得懂是一项重要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很重要。」刘源认为,现在很多信息看完就忘,主要是因为没有深入探究和思考,而这往往是消化吸收信息的重要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刘源比较关注社会民生类新闻,遇到热点事件会主动搜集信息,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增强思辨力,理性表达。

「多参加线下社交对提升表达能力有一定帮助。」王雨菲觉得,面对面交流时,一方面要倾听对方的话语,感受对方的情绪,另一方面,还要调动自己的经历和知识,组织好语言,回应对方,这样的互动和交流是线上打字、发表情包所不具备的。

调查显示,应对「词穷」,58.4%的受访青年认为要加强阅读,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57.5%的受访青年建议注重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55.7%的受访青年认为要打破碎片化、快餐化获取信息的习惯。其他还有:多参与线下面对面交流,锻炼表达技巧(46.9%),注重国民表达教育,提升表达能力(39.5%),辩证看待和使用网络流行语(20.3%)。

「帮助年轻人走出‘词穷’困境,需要从改善互联网语言环境开始。」郑焕钊认为,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尤其是语言文字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美感,打造内容优质的网络人文新经典;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承担文化引导和审美引导的责任,比如打造高品质的语文学习社交软件、节目等。另外,学校及家庭要提高对青少年人文经典诵读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年轻一代语言表达和思维的训练。

「解决年轻一代的‘词穷’问题,还要改变其网络生活习惯。」郑焕钊建议,相关部门要帮助年轻人减少对虚拟环境的依赖,鼓励年轻人多参与线下活动,获得更多具体的生活体验。

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4.1%,95后占21.0%,90后占40.7%,85后占14.9%,80后占9.3%。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占1.3%,高中/中职的占8.8%,大专/高职的占25.7%,本科占61.7%,硕博研究生占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