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二级市场买国债,意味着什么?

2024-04-26辟谣

二级市场买国债,意味着什么?

最近的央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是什么意思,与过去有什么分别?

货币银行原理异常复杂,是经济学中最精深的部分,我也不敢多谈,那就谈一些最基本的原理,争取尽量不出错。

国债,就是国家要花钱,税收都不够花了,就发行债券,给财政融资。

我们可以根据经济学理论,直接给一个结论:这是破坏财政纪律的办法,它必将扩张政府权力。因为这就是不遵守量入为出的原则,破坏预算平衡。国债诱惑储蓄,将民间资本用于政府的用途,必定扭曲生产结构;用于满足政府用途的资源多了,用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就少了。当财政部拥有了更多的资源,意味着国有化程度的加深。

国债发行后,要有人认购,资源才能到达财政手中。认购国债的机构,就是商业银行。这就叫「一级市场」。

根据相关规定,央行是不能在一级市场直接购买国债的。

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定?

因为这样就太赤裸裸了,吃相有点不好看。财政发债券,央行直接买,央行就变成了财政的提款机。想想看,这样搞的话,它能拿着这些钱把所有资源全部汲取一空,让你手里的储蓄一文不值;钱多得要命,生产并没有增加,那就能让物价飞上天,这就是恶性通胀。

中国央行原行长易刚曾经说过一句话:央行的钱,不是财政的钱。你细品。

重要的是,央行买的方式是什么呢?

无中生有——在户头上直接写个数字就行了。因为现在的货币,都是法定纸币,可以无成本地无限增发。

现在的货币,其实是没有所谓「兑现」一说的,严格讲,叫不兑现纸币。黄金凭证,你是可以拿着它去提取黄金实物的,法定纸币,则是用纸币兑现纸币。这种情况下,发行量其实只受经济和货币体系崩溃的制约。

但是,只要有创造信用的这种手段,写一窜数字就能有钱花,多爽的事情啊。征税太多,会引起反抗,印钱则消无声息地把你的购买力转移到我这里了,这是再好不过的手段。所以「通胀税 」是最大的税收。这时候, 谁都抵挡不住这个诱惑。

所以事情「还得办」,绕一圈子办。让商业银行先买。国债有国家信用托底,银行也喜欢持有。

商业银行怎么买呢?

还是无中生有。

商业银行写一串数字,用这些数字就可以购买国债了。这个数字多大,只受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的制约。

在经济中,是先有贷款,后有存款的。商业银行从央行融资贷款,取得1亿元的资金。商业银行只能在央行开户,这些钱又存回了央行。这个1亿元,就是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 」了。经济中这时候就有了1亿元的货币供应量,谁要用现金,那就印出来交给他。所以,在法定纸币体系下,是先有存款,后有现金。

但这仅仅是开始。

有了这1亿元的基础货币,就可以按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的要求开始贷款了。假如存款准备金率是10%,「 货币乘数 」是准备金率的倒数,因此是10.也就是说,它可以扩张出10亿的贷款,「刚好」达到法定准备金率的要求。这10个亿,又会存回银行体系中,这就是存款。 这叫「贷款创造存款」。

借贷记账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懂的都懂。

假如没有放到10亿的规模,只放出去了6亿,6亿对应的准备金只有0.6亿,那么银行就有继续扩张的能力,因为差额部分的0.4亿,就是它的「高能货币」。银行可以再搞出4亿(0.4*10)的资金,去买国债了。这时候它的准备金率「刚刚好」。

这就是说,如果没有法定准备金率的约束,银行其实是一直能放贷的。正是由于有了法定准备金率的约束,它才受到了限制。也正是因为有了准备金率的约束,银行才一直要「揽储」,因为不这样做,存款少了,就达不到准备金率的要求了,就会限制自己的扩张能力。

经济中的钱,就是这么来的。所谓「社会融资规模」,也是这样算出来的。货币供应量,就是这样扩张的。「央行印钱」,是一个不准确的说法,实际上是,商业银行从央行取得一笔融资,然后按照货币乘数进行扩张,这叫「杠杆」,二者「配合紧密」。商业银行,才是货币扩张的主力军。

银行人为什么这么有钱,我们为什么说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道理就蕴含在其中。

商业银行购买了许多国债,再加上海量放贷后,到了一定时间节点,结算高峰期,就存在准备金率触底的可能。于是这时候,商业银行就会用国债向央行抵押融资,换取准备金,然后就可以继续扩张畅通无阻。

而央行给商业银行融资的办法,当然继续是:无中生有。

所以,发国债之后,银行系统买国债,就是信贷扩张,结果就是,「通货」,膨胀了。再说一遍,通胀,是一个货币现象,普遍的物价上涨,是生产没有增加、货币却太多了的结果,不能把现象当原因。

商业银行放贷,即便没有突破准备金率的要求,也有另一层制约,那就是,你想放,我却不愿意贷。因为货币和任何商品一样,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货币供应是银行系统可以控制的,但是货币需求却是它不能控制的。

现在就是这种情形。民营企业看不到利润前景,干个事情有各种管制,所以就不贷款了。这时候,钱就在银行系统内部「空转」,积累准备金。

贷款就只能发给各种国营机构,国企、城投、交投,他们不怕亏钱。这就是进一步的国有化,生产结构的进一步扭曲,萧条将延长和加深,未来的代价将更大。

这时候正确的办法是缩减开支,减少干预,让价格自由回落,企业家产权有保障,看到利润前景,才能重新启动储蓄和投资的进程,开启经济复苏。

但是有人显然很着急,采用了凯恩斯主义的办法,想要直接下场拉动经济。

于是央行就下场了,从商业银行购买国债。这就叫「二级市场」。

央行不论买什么,都是无中生有的,户头上写数字。央行购买资产,就是向经济中注入货币;央行卖出资产,就是在回收货币。它一般都会买国债,给银行注入「流动性」。银行在这个基础上按照货币乘数再扩张。

这就是「公开市场操作」。

与过去商业银行由于害怕准备金率触底而向央行融资不同,这种操作手法的影响与区别是什么?

首先,过去央行是被动的给商业银行融资,现在是主动出击,从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直接为商业银行注入准备金,这样,商业银行就没有了准备金率触底之忧,可以大胆放贷了;有了央行的主动购买,国债收益更有保障,银行也可以更加多地买国债了。央行的主动性更强了。

其次,过去通过国债融资,是一种临时性措施;现在成了常态化措施。

第三,央行直接出手,就是量化宽松(QE),它只有程度上的不同,没有本质的不同。量化宽松,其实就是大规模印钞票——金融业的黑话最多——最终结果,就是通胀。

第四,央行可以按照政策意图, 定向地通过信贷支持某一行业了。央行买什么,就是在给什么行业注入资金,就是在刺激什么。所以这就是,你们不投资,我替你们「投资」,你们不花钱,我替你们花钱。

第五,财政的钱更多了,启动了新一轮国有化的进程。未来的真实福利必定变少。

第六,国债的流动性增强,更多的人通过投资基金等形式间接持有国债,与国家绑定在一起,实现「稳定化」的愿望,因为国债有国家信用和税收的支撑,这时,更多的人将成为依附于体制的人,与国家成为同盟关系,从税金中获取稳定收益,而不是通过服务于消费者获得利益。

第七,通过国债不断地扩大支出,破坏财政纪律,收买特定人群,国债利息要靠后世偿还,最终的逻辑结果就是拉美化。

当然了,央行说了这是作为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储备工具来使用的,也就是说,可能买也可能卖,把手段储备起来,看啥时候用;以前不好明说的事情,现在可以明说了。

你如果相信它不会用,那必须有一个非常强的不切实际的假设:它能管住自己伸向你钱包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