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耿子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多以来,「一带一路」的农业合作,正在持续走深走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表示,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农业合作持续加深。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受访者供图
王义桅认为,粮食安全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粮食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还要在粮食种子、运输通道、进口来源等多渠道、多环节上保障安全,这里就特别需要强调粮食进口的多样性。
以前,中国的粮食主要进口自美国、巴西、乌克兰等地,随着世界各国的不确定性增加,所以就需要多元化来保障粮食安全。王义桅表示,以前粮食进口主要是海上进口为主,如今海上进口渠道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陆路相对比较稳定,但是陆上的口岸建设要跟上,可以实行一键通关,数字化卫生检疫等,增加中国和中亚等周边国家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粮食安全。
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多来,吸引了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参与。截至2023年10月,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超过21万亿美元,累计双向投资超过3800亿美元,十年来累计对华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在华新设的企业接近6.7亿万家。中欧班列已经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2013年以来,中国累计帮助50多个非洲国家建成2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目前,中国的公司已经开始在哈萨克斯坦针对小麦生产等进行投资。王义桅认为,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也就是说在加强中亚国家合作的过程中,不光是物流口岸建设,中国也可以到外面投资建设粮食基地,增加新的农业合作,如小麦、水稻等育种的研发,为中国的育种增加更多新方向。在农业合作加深的同时,推动合作标准和规则的制定,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协同国家展开更多农业领域的合作。
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作为共建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与相关国家发布【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与近90个共建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0余份农渔业合作文件,与共建国家农产品贸易额达1394亿美元,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20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向多个国家推广示范菌草、杂交水稻等1500多项农业技术,帮助亚洲、非洲、南太平洋、拉美和加勒比等地区推进乡村减贫,促进共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作为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世纪工程,共建一带一路要行稳致远,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王义桅表示,接下来一带一路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从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这也是国内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中国菌草如今已经变成了英文单词。」王义桅说,中国的菌草技术通过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解决了食用菌生产必须靠砍伐树木的世界难题,20多年来,中国先后为106个国家培训过万名学员,在16个国家建立了菌草技术实验示范中心或基地,创造了数十万个绿色就业机会。
像这样以农业促进就业减贫的案例,正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增多。在不久前,国新办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中提到,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与相关国家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企业通过开展高水平产业合作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岗位,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非洲雇员本地化率达89%,有效带动了本地人口就业。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相关投资有望使共建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编辑 唐峥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