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新民艺评|王宏图:腹有诗书气自华

2024-08-19辟谣

整整20个年头,三千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倏忽间飞逝而过,而上海书展在此期间与这座城市相伴而行,已镶嵌到这座城市的骨骼肌理深处。说是长相伴,但并不是朝朝暮暮厮守,它一年中只在盛夏八月的那一周登场入室。但它的影响决不限于七日,而是慢慢洇化开来,余音袅袅。像是一颗落在土壤中的种子,经过漫长时日的抽枝发芽,有朝一日终于破土而出,结出丰茂的硕果,成为名满天下的文化盛典。

图说:2024上海书展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下同)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书展也不是短时间便具有如今的体量与规模。它从最初的买书卖书的大集市,不经意间拓展、延伸:热忱的读者不再单独面对印在纸页上的文字,而有机会一睹创作者的尊容,从那一刻起书展再也不是读者买书挑书淘书的单向度活动,而是一跃而为读者与作者面对面的凝望与沟通。它渐渐成了读者、作者、出版人三方汇合的特殊场域。书展的内涵不断丰富,书籍在此成了一个纽结点,将多方人士聚集于此,它的外延也不断拓展,从读者作者当面交流,到诸多亮眼新书的首发(今年最受瞩目的当推陈尚君教授积40年之功编纂的【唐五代诗全编】),再到诸多作家学人就众多热点话题的对谈与讲座。就此书展成了一个书的「大世界」:每当人们置身于这特定的场域,就会沉浸在林林总总文字画像符号的海洋中,原本不相识的书友也经由书相识,一同陶醉于爱书人的嘉年华的氛围之中。这好比是一场由书籍生发的狂欢节,凭借了书,人们从四面八方来相会,原本人们间各种隔阂、差异霎时间消泯无形,大家一同分享着购书读书的快乐。

俄罗斯作家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人类学家的眼中,文字符号的发明与使用是文明社会的基本标识之一。正是有了文字书写符号,人类才从生存经验与知识技能口口相传的年代跃入了文明时代;正是有了文字书写,短暂的个体才得以超越自然生命的寿限,人类才得以将积累的成果一代代传递给子孙后代。而文字书写的载体也几经变迁,从最初的纸莎草、甲骨、金石到纸张,到活字印刷,再到奔涌不息的网络电子界面。一个人无论其天资禀赋有多么特异,如果不接受文明教育,一切从零开始,最多也只能达到进行四则运算的水准。人类的文明积累一大部分便是通过书籍来完成的,而读书的一大效用便是与前人对话,从先贤那儿汲取智慧与勇气。其次读书也是在与同代人对话:虽然同代人的作品在时间无情的筛滤下大多都不会成为传之后世的经典之作,但每个人毕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如果一个人对同代人的思想和情感一无所感、一无所知,便无法有效地与人们沟通交流,也无法从当代的潮流中汲取灵感,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人们通过书籍与周围的生活世界的交流,建立一种正向的能量互换。可以这样设想,人们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与智慧,通过自身的行动反馈到周围的世界中,而身边世界的变迁又刺激人们进行思考,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写入书籍,再汇入到庞大的人类知识的库存中。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人们积累着知识,传承着文明。即便在电脑手机屏幕上,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像之外,文字符号仍旧是难以取代的重磅级信息源。

20年来,上海书展陪伴着众多的爱书人,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巨大变迁。而在当下网购风风火火之际,以线下面对面交流为形式的书展更具有难以替代的魅力。正是在线下交流中,人们以各自的肉身出场,感受到他人真实的目光,吮吸到真实的气息,再一次体味到外部世界千差万别的棱角与凹凸曲折。在某种意义上,每年八月的上海书展,全体爱书人投入了一场集体仪式,它召唤着书籍,召唤着阅读,也召唤着智慧与激情的精灵。(王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