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辟谣

好书·推荐|清代诗学普及杰作:【小沧浪诗话】

2024-03-28辟谣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以述代作——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研究】

郭星明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对于诗法的讲解具有十分丰富、充实的体系意识,尤以张燮承【小沧浪诗话】最为典型。其书包含传统诗学的各个议题而又毫不芜杂,各门内部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顺畅的论说逻辑链,此种完备的体系意识体现出清代诗学乃至整个清人学风的近世性——「虽曰先民是程,实则古自我作」。下文摘自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以述代作——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研究】,深刻剖析了这部清代诗学普及杰作的论说体系意识,让我们一睹为快。

一、张燮承与【小沧浪诗话】

清代众多诗话汇编中体系意识之最完备、明晰者,当属晚清出现的张燮承【小沧浪诗话】。

【小沧浪诗话】四卷,张燮承(1811—1876)辑,据张寅彭【新订清人诗学书目】,有【张师筠著述】本、咸丰九年(1859)贺氏藏真寿室刊本,黄山书社1995年排印【皖人诗话八种】本。张燮承,字师筠,安徽含山(今安徽省含山县)人。能诗,与诗人齐学裘有唱和[一],其后参加了清廷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争,以军功擢以官职[二]。另著有【写心偶存】【杜诗百篇】【翻切简可篇】,等等,汇刊为【张师筠著述】。

苏州沧浪亭,【小沧浪诗话】编于此处

书前有张燮承咸丰元年(1851)自序及时人汤贻汾(1778—1853)、侯云松(1764—1853)、朱英、张鸿卓四人的四篇序言。据张燮承自序,本书是从百数十种「说诗者」书籍中选录诗论,然后「编而存之」。可见其编著过程包含了对于前人诗论的精挑细选和归置于相应门目两个过程。然后,张燮承在总结前人诗话主要是「标举佳句」和「考证本事」而评论较少之后,说明了自己的编著目的是在为学人提供一条学习诗歌的道路。至于怎样达到这样的目的,从前面的论述可知,应当是汇编前人诗话中重在品评诗歌得失的相关内容。汤序则对本书做了进一步说明,总括了其基本内容为「溯源穷流,分门别类,严其去取,多所发明」。也就是说本书在汇编前人诗论时做了相应的处理,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料收集。但这里的「分门别类」已不能准确说明编者在结构安排上的努力,而只能说明前人诗话汇编的那种按照诗话事类简单分门以便读者查找的类书似汇编(综合型汇编)。另外时人所作四序都肯定了本书「以述代作」的基本特色,因为前人持论往往有所偏废。这种汇编前人诗论而有所折中的编著方式,克服了上述弱点而具有更加普遍的诗歌学习和参考价值。

序言后为目录,将全书分四卷,各卷又分若干门。具体而言,第一卷:诗教、性情、辨体、古诗、律诗、绝句,共六门;第二卷:乐府、咏物、论古,共三门;第三卷:取法、用功、商改、章法、用韵、用事、下字、辞意,共八门;第四卷:指疵、发微,共两门。然后是撰辑书目,罗列全书辑引来源的书名及编者共49种,并说明自己在编撰时实际所见的著作有上百种,没有辑引的其他著作就不予著录。书目大致以时间为序罗列而略有差误,包含了自宋至清常见的诗话著作,惟唐人皎然【诗式】,或是因其不是通常意义之「诗话」而附加于后。正文部分各注书名于每则之后,间有按语。

【小沧浪诗话】目录,【皖人诗话八种】整理

它吸收了论说型诗话汇编的结构方式并加以精简:一是不再为诗歌事类立目,将论诗及事者压缩到了诗评之中;二是将诗法与诗体结合起来讲解,避免了芜杂之感。是书宏观结构上简洁而不失全面,各个议题的精细论述过程更是充分体现了其书以述代作的论说型汇编的根本特征,各门目之间及其内部无不体现出强烈的体系意识。全书按照编者张燮承的编撰思路,当分四个部分:第一卷的诗教、性情、辨体为第一部分,是关于诗歌的总论;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咏物为第二部分,分别讲解诗歌的各种主要体式,即诗体论;第二卷论古为第三部分,评论历代主要诗人及作品,可视作鉴赏论和诗歌史;第三、四卷为第四部分,讲诗歌创作。

二、「李杜优劣」之论说意识

【小沧浪诗话】第二卷后半部分题曰「论古」,是张燮承所辑前人对历代诗人诗作的品评与鉴赏。就本目编著顺序言,基本按时间为线索,依次品评,但张燮承并非简单罗列前人诗评,而是在时代和诗人选择上多有侧重,以突出自己的诗史观。首先从总体概括了【诗经】的诗学成就,并分别分析了【诗经】各体的艺术风貌,然后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以说明前述特征。接着分析了楚辞和「苏李诗」辞复情深[三]的艺术特色。随后是自「古诗十九首」以来汉代各种体式有代表性的作品评论,包括五古、七古、乐府、四言等。之后是对六朝诗歌做了大致的梳理,后又重点品评了陶渊明的诗歌。

张燮承所辑前人对唐诗的品评占了本目超过一半的篇幅,由此可知其对唐诗的推崇。此部分从辑录前人对唐诗的基本认识开始,介绍了历来学者对唐诗分段、分体评价的大致情况。随即直接重点品评唐代最重要的诗人李白和杜甫,包括李杜优劣、评杜、评李。「李杜优劣」部分之论说意识尤其明显,且层次分明。第一、二则分辑清人洪亮吉【北江诗话】和赵翼【瓯北诗话】:

李青莲之诗,佳处在不着纸;杜浣花之诗,佳处在力透纸背……

李诗如高云之游空,杜诗如乔岳之矗天……

严羽【沧浪诗话】评李杜部分

意在说明李杜之客观上存在的差异,接着辑严羽【沧浪诗话】一则: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少陵如节制之师。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

说明虽有差异,但李杜之间不能比较优劣,因为两者都有相互不能掩盖的各自独造处。然后辑北宋苏辙【诗病五事】第二则:

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语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语游侠,则白昼杀人,不以为非。唐诗人李杜称首,杜甫有好义之心,白所不及也。

意在说明李杜二人性情之高下,此则之后有张燮承按语一段,在总结前述议论之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是崇杜,因为苏辙已经指出了杜甫的性情「更优」(此与前文照应)。最后辑清人王士禛撰、张宗柟所编【带经堂诗话】一则:

祝允明作【罪知录】论唐诗人,尊太白为冠而力斥子美,谓其以村野为苍古、椎鲁为典雅、粗犷为豪雄,而总评之曰「外道」。李则【凤凰台】一篇亦推绝唱。狂悖至于如此,令人掩耳不欲闻。[四]

意在批判个别学人崇李贬杜的「狂悖」,是对尊杜的补充,说明还是有人没有认识到尊杜的正确性,而这并不影响杜优于李的历史公论。这五则诗论间以编者按语,形成了连贯的论述过程,很好地说明了张燮承以述代作的编著意旨和学术价值。经过梳理,我们可以把握到【小沧浪诗话】对李杜优劣问题清晰的论述思路:1.历来齐名的李杜诗歌有着明显差异;2.如果非要在两者之间比较高下是没必要的,因为双方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作法、体式)和风格,难以在同一层面上进行客观的比较而得出为世公认的结论;3.如果从诗歌发生的源头这一统一的视角来比较,由于杜甫个人及其在作品中体现的更加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儒家伦理思想——性情,所以编者认为杜优于李;4.至于个别人的异议根本不值得参考,因为他没有真正理解杜诗背后深厚的伦理高度和文化意蕴。

「评杜」部分同样体现了编者严密的论述程序:总体评价杜诗、杜诗诗法渊源、前人对杜诗的推崇和学习、摘录杜诗名句、杜诗中的性情、杜诗的瑕疵。其中重点分析了杜诗中体现的杜甫个人高尚性情,这就照应了前面关于李杜优劣比较的关键性因素——性情。可见张燮承编著中论说型体系意识之精严。此正可以尝试梳理张氏在品评杜诗中的论说思路:1.杜诗作为中国文人诗的最高典范,主要是由于其很好地承袭了【诗经】风雅传统,虽然还不如【诗经】那般完美地(只是儒家学者的主观看法)起到了儒家诗学观念所要求的社会教化作用;2.此外,杜诗也有一定的技术渊源(杜审言、庾信);3.虽然有人不喜欢杜诗,但大多数人是推崇的;4.摘句是为了给前述论点提供佐证;5.至于杜诗之所以为古今诗人之冠还是在于其性情之正,这也是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的;6.当然,杜诗也有瑕疵,这一点毋庸避讳。「评李」除了描述李诗总体特征外,从体式入手,说明李白之擅长在古体,尤在乐府。最后是张燮承按语一则,对李杜诗作及其优劣做了总结。 他对唐诗论述重点的作家除了李杜,还有王维、孟浩然、韩愈、韦应物、白居易等,都从性情、体式的角度品评,保持了全书体例的一致性。品评完唐诗,他辑录了数则关于唐诗作为诗歌高峰与后世诗歌比较的诗论,引入后文对唐后诗歌的品评。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苏轼、陆游、姜夔、高启等诗人,体现了张燮承的取舍。

【杜诗百篇】,张燮承集解

三、完整、均衡的诗学体系

综合来看,【小沧浪诗话】的创作论,大致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创作理念与意识——取法、用功、商改,二是可操作程序的介绍——章法、用韵、用事、下字,三是创作过程的同程观照——辞意、指疵、发微。此种亦是张燮承论说意识严谨、周密之一表现。

书中各材料间的衔接所体现的编者之论述层次已见前述,此不赘言。有可补充者,在各材料合理衔接、搭配之余,张燮承又多引前人其他诗论以为部分已辑材料之阐释、说明。如果实在不能找到合适的前人诗论以为结论,偶有按语亦是不得不发之意,前述论李杜之优劣可见一斑。但他为表达自己诗学意见而妄改原文处似又不甚可取,因为这样虽然有助于编著意旨的实现,但容易误导读者以为原文作者也和编者秉持相同立场。如书中所辑材料之李杜并称处皆为他改作「杜李」,意在表明尊杜抑李,但违背了传统的表述方式,略显得突兀和不伦。

从全书论述结构言,首先值得称道的是其完整、均衡的诗学体系,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人对传统诗学的基本构想。总论分诗教、性情、辨体三部分,分别说明的是诗歌存在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发生及运作机制、具体呈现方式。诗体论紧承前文,因为诗歌各种体式是诗歌文本的基本存在与流传形式,张燮承所列只限常用者,意在概括说明而避免求全责备引起的芜杂。「论古」是对历代重要诗人的品评鉴赏,包含前文诗学观念的阐发和诗史知识的普及。后文「取法」直承「论古」,自然而连贯地开始对诗歌创作讲论。该部分占全书近半篇幅,凸显了编者的主要意图在于指导他人作诗。

全书结构简洁而有层次,避免了前人同类著作的芜杂感,且篇幅适中,这就为自己赢得了众多潜在读者。但其又不像明清两代盛行的诗学应试教材那样浅显而缺乏深入研读的必要,因为此书为读者提供的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传统诗学基本概况与创作入门的普及类著作。张燮承的【小沧浪诗话】作为一部汇编前人诗论而成指导后学诗歌创作的诗法类汇编著作,因其全面而简洁的结构安排和广泛与准确的材料选取,达到了中国传统诗学概论的效果和高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诗学普及杰作。

注释:

[一]﹝清﹞齐学裘:【劫余诗选】卷二,清同治八年(1869)天空海阔之居刻增修本。

[二]﹝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修订版)第九册奏稿,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86页;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第二册奏议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56—457页。

[三]张燮承谓之「辞之重节之复」「情有余处」「重复之甚」「不齐不整、重复参差」「言情款款」等。

[四]自此以上五则皆出张燮承【小沧浪诗话】卷一,清同治(1862—1874)刻本。

作者简介

郭星明,1985年生,四川阆中人。2020年获得上海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川北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诗学文献整理、中国诗学理论研究。发表论文有【〈宋诗话辑佚〉误收内容考辨】【论清代诗话汇编的「转录」现象】【试论唐庚七律的艺术特色】等。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绪论

一、诗话和诗话汇编

二、清代诗话汇编及诗法类诗话汇编

第一章 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对明人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节 明代的诗话汇编及诗法类诗话汇编

一、明代的诗话汇编及诗法类诗话汇编概貌

二、明代诗法类诗话汇编的学术史意义

第二节 清人对明代汇编的延续和发展

一、明代诗法类汇编在清代的延续

二、清代诗法类汇编对前人的发展

第二章 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分类考述

第一节 诗学概论式

一、费经虞、费密【雅伦】

二、张揔【唐风怀·诗话】

三、李其彭【诗述】

四、王嘉璧【酉山臬】

五、张燮承【小沧浪诗话】

第二节 应试教材式

一、吴霷、吴铨鑨【诗书画汇辨·诗学】

二、张潜【诗法醒言】

三、李畯【诗筏橐说】

四、蔡钧【诗法指南】

五、邬启祚【诗学要言】

第三节 就体说法式

一、马上巘【诗法火传·左编】

二、佚名【诗林丛说】

三、潘松【问竹堂诗法】

四、李其彭【诗解】【绝句述例】【诗体举例】

第四节 技法摘抄式

一、陈美发【联璧堂汇纂诗法指规】

二、游艺【诗法入门】

三、钱岳【锦树堂诗鉴】

四、顾龙振【名贤诗旨】

五、李其彭【诗学浅说】

六、杨大壮【诗诀】

第五节 综合性诗话汇编兼及诗法者

一、伍涵芬【说诗乐趣】

二、蒋澜【艺苑名言】

第三章 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的转录现象

第一节 【说诗乐趣】的转录现象

一、对【诗话总龟】的转录

二、对其他诗话汇编(丛编)的转录

三、汇编特色与价值

第二节 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对【说诗乐趣】的转录

一、【诗法指南】的转录

二、【诗说汇】的转录

三、【艺苑名言】的转录

四、【古今诗话选隽】的转录

五、【古今诗话探奇】的转录

六、【古今诗衷类选】的转录

七、【吟诗义法录】的转录

第三节 清代其他诗法类诗话汇编的转录及其诗学意义

一、【雅伦】的转录

二、【唐风怀·诗话】的转录

三、【诗述】的转录

四、转录现象的诗学意义

第四章 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的体系意识

第一节 体系意识的从无到有

一、几无体系意识的摘抄类汇编

二、略有体系意识的就体说法类汇编

第二节 综合型体系意识

一、综合性诗话汇编

二、应试教材式汇编

第三节 论说型体系意识

一、论说意识的由粗到精

二、【小沧浪诗话】的论说过程

第四节 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的诗学特征及价值

一、诗法观念的泛化

二、著述类型的多样化

三、集成性

四、重视诗史

五、主学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专家推荐

郭星明的专著【以述代作——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研究】,专门论述清代的诗法汇编之作。此著下大力追踪汇编之作中普遍存在的所谓「暗中转录」现象,即大量不标出处、层层相因的材料,辨明了清人此类著作中因「首误」而一误再误的真相,以致现代学者的辑佚之作也受到牵累。或可稍改学术界当下对于清代此类文献资料尚无从措手的窘況。

——张寅彭(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文系主任、清民诗文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清诗话全编」首席专家。)

本书抓住清代诗话的集成性,特别关注诗法类诗话汇编之著述现象,梳理其书目,钩稽其文献,寻绎其体例,构拟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指出,清代诗法类诗话汇编之撰述活动,是在广泛收集前人诗话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一定顺序的整理编排。这既是诗学材料的整理方式,也能体现汇编者的诗学理念和学术眼光。文中对「转录现象」之讨论,心思细密,用功甚巨,值得肯定。

——饶龙隼(四川大学特聘教授,南开大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资料:上海书店出版社

编辑:邱思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