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祖坟之下的神秘宝藏,与各方势力的惊险博弈,宝鼎的曲折回归之路

2024-07-13图片

**惊世发现:祖坟之下的神秘宝藏**

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18岁的吴培文心里揣着对地下宝藏的好奇与期待。那时,安阳常有古董商人出没寻宝,这让吴培文也动了心思。

他拉上同村的吴希增,拿着探铲在自家祖坟这块土地上探寻。当吴希增手中的探铲深入地下13米左右时,「砰」的一声,碰到了一个硬家伙。提起探铲一看,铲头沾满了斑驳铜锈。凭借经验,他们断定地下有宝贝。

当天夜里,兴奋难耐的吴培文叫上七八个同村兄弟,打着手电筒就开始挖掘。挖了好几个小时,直到天蒙蒙亮,一尊巨大的长方形青铜鼎出现在众人眼前。大家激动万分,但当时日军横行,为防被发现,他们赶忙用柴草把大坑掩盖起来。

第二天夜晚,吴培文又召集了更多村民前来帮忙。他们在坑边搭起了三脚架,试图将鼎拉出地面,然而忙活了一整晚,巨鼎仍纹丝未动。第三天夜里,他们借来了三头牲口,套上绳索,拼尽全力,终于将这个大家伙拉出了地面。

**护鼎风云:与各方势力的惊险博弈**

出土的事儿,一下子就传了出去,引来了不少人的关注。北京的古董商肖寅卿火速赶来,看到巨鼎后,眼睛都直了。他出价2000块大洋,但提出要把鼎切成几块才肯买,方便运输。

吴培文他们买来钢锯和进口锯条,几个人轮流上阵锯鼎。锯了好几个小时,鼎腿上才只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后来他们又想用大锤砸掉鼎耳,可刚砸掉一只鼎耳,那巨大的声响让他们害怕会把日军引来,只好放弃肢解大鼎的计划。

与此同时,日军也听到了风声,盯上了这尊宝鼎。吴培文为躲避日军搜查,先把后母戊鼎藏在自家院子的垃圾坑,用柴草杂物掩盖。可日军几次前来搜查,还拿枪托砸吴培文,逼他交鼎,不过最后啥也没搜到。为了保险起见,吴培文把大鼎转移到隔壁邻居家的马棚下,自己则远走他乡躲避。

**重见光明:宝鼎的曲折回归之路**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吴培文回到家乡。这时,安阳政府得知了后母戊鼎的事,要求吴培文交鼎。于是,后母戊鼎被放在了县政府。

同年10月,蒋介石迎来60大寿。驻扎在新乡的国民党第31集团军司令王仲廉听说了后母戊鼎,为了讨好蒋介石,派人把鼎运往南京,存放在了国民党中央博物院筹备处。

1948年底,国民党政府计划把大量文物运往台湾,后母戊鼎也在名单之上。但因为它实在太重了,飞机根本载不动,最终后母戊鼎被留在了南京。

1949年,南京解放。解放军在博物院里发现了这尊青铜巨鼎,从此,后母戊鼎得到了妥善保护。

**国之重器:后母戊鼎的千年文化密码**

三千九百多年前的殷商,那可是国力强盛。为了铸造这后母戊鼎,工匠们历经千辛万苦。从采矿、冶炼,到运输、合金、铸造、修饰成型,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心血与智慧。

鼎腹内壁上的「后母戊」三个字,有着特别的意义。「后」是爵称,显示出被祭祀者的尊贵;「母」说明铸鼎是为了祭祀母亲;「戊」就是被祭祀者的名字。所以叫「后母戊鼎」,代表着对母亲的敬重与爱戴,就像把这世间最伟大的礼物献给敬爱的母亲戊一样。

这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重量达到惊人的832.84公斤,是咱们国家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

它的纹饰那叫一个精美绝伦。除了鼎身四面中央的长方形素面,其他地方都布满了华丽的饰纹。鼎身四周的盘龙纹和饕餮纹,精巧细致,让整尊鼎显得威武庄重。而鼎耳上的虎咬人头纹,虎头在耳上部张开大口,中间夹着一个人头,仿佛在吞噬,后来还演变成了民间「二龙戏珠」的样式。再看那鼎腹内壁的「后母戊」三字,字体刚劲有力,笔画丰满,起笔收笔都带着独特的韵味。

想象一下,当年后母戊鼎铸造完成后,盛大的祭祀典礼开始了。商王亲自主持仪式,巫师在一旁用卜辞向母亲「戊」传达和解读信息。宗庙前,后母戊鼎里煮着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旁边摆满了各种珍贵的器物,乐师们奏响美妙的音乐。大臣们跟在商王身后,虔诚地进行祷祝仪式,整个场面庄严肃穆。在这场典礼中,后母戊鼎成为了情感的纽带,承载着商王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敬爱。

如今,后母戊鼎安静地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它就像一位穿越千年时光的使者,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着那段传奇的历史,展示着中华民族古老而又灿烂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