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诵芬老太太是杭州的名门闺秀,她在70多岁写了一本回忆录【山居杂忆】,被誉为 「近30年九大女性回忆录」之一 。
翻阅这本书,仿佛置身于静谧午后,聆听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娓娓讲述她从豆蔻年华到白发苍苍的传奇人生。
尤其是【桂花糖】那一章,让人意犹未尽、心向往之——
高诵芬18岁出嫁那天,她的嫁妆足足有36个条箱,婚宴上用了16000包桂花糖。
然而,紧接着便是战争的烽火连天,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百年间家族里的悲欢离合。
「纵使荣华万千,不过大梦一场。」
那么,高诵芬老太太究竟拥有怎样的一生呢?
高诵芬
01
高诵芬,1918年生于杭州的世代书香门第。
高家是南宋武烈王高琼后代,家产号称「高半城」,在西湖都有祖传产业。
高诵芬
作为杭州城里屈指可数的大家族,高家家教很严。
长辈们认为,小孩子应该从小尚俭——
小孩子都穿哥哥姐姐的旧衣,且不准穿绫罗绸缎,怕「折福」;
小孩子不能吃山珍海味,如吃银耳,也只能吃奶奶碗里剩下的那几朵。
因此,高诵芬虽然出身煊赫之家,性格却 朴实温厚 ,没有半点骄矜之色。
正是这人工打压过的富贵气,在她晚年经历逆境时成了 承压力 。
当然,这是后话了。
杭州西湖畔的高庄(摄于民国初年)
青少年时代的高诵芬,日子过得相当顺遂。
在【山居杂忆】里,她用大量篇幅回忆了杭州浓酽的岁时节序、精致的旧时吃食、醇厚的风俗人情,让后来者神往于先民都市生活的丰富优雅,读完就想去杭州走一走!
比如,吃年夜饭时人人要尝一口「象征一年万事通顺」的藕脯;
大年初一,小孩子睁眼必吃冷橘子和干荔枝,象征「整年都会大吉大利」;
立夏要吃「薄切猪肉蒜泥浇,青梅白糖与樱桃,海蛳甲鱼健脚笋,咸蛋米苋乌饭糕」;
端午小孩身上要挂香袋,在额头上用雄黄酒写「王」字,吃黄色的小菜,如黄鱼、黄瓜、枇杷、黄蟮、烧鹅等;
立秋这天起就不得再吃西瓜,不许再睡席子,晚上也不能再到天井里去乘凉了;
秋天要吃桂花栗子,清水煮得汤清栗糯,加入冰糖,其乐无穷;
中秋晚上则吃酒席、赏月亮,还要在天井里供一桌瓜果、点心、斗香一盆,一家老小可以耽到半夜;
过年要穿新衣,要采购年货,如桂圆、荔枝、核桃、枣子、雪枣、寸金糖、长生果、酱鸭、咸肉、火腿、海蛰头、皮蛋、干贝、发菜、海参、醉蟹、糟鸡、糟鸭、糟肉等等……
徐定戡
02
高诵芬14岁那年,门当户对的徐家,为孙子徐定戡(kān)前来求亲。
高、徐两家交换了两个孩子的照片,徐家长辈对高诵芬非常满意:
「十四岁的女孩子生得很高大。下巴也很大,有福气的。」
高诵芬
的确,高诵芬一脸福相,她总是笑眯眯的,而爱笑的人运气总不会差的!
于是双方满意,接下来便是「下定」。
徐定戡
当时,媒人来传徐家的话,问高家:
「徐家要我来问,你们要徐家拿什么东西过来做订婚聘礼?」
高诵芬的父亲马上回答:
「我是嫁女儿,又不是卖女儿。我是不要徐家什么东西的!至于我女儿的装奁,也是称家之有无,请徐家不要见笑。」
高诵芬
之后,高家花了四年时间,为高诵芬精心置办了一份丰盛的嫁妆——
大致来说,可以分木器家具、床上用品、四季衣着、杯盘碗碟、铜锡竹器、金银首饰这六类。
除此之外,按杭州风俗,娘家还要准备「桂花糖」做喜糖,讨个「早生贵子」的吉利口彩。
桂花糖
于是,从高诵芬14岁订婚到18岁出嫁这四年时间里,每到春、秋两季,全家便出动进行桂花糖的制作——
全家参与采摘,再轻轻将花朵从细的青枝上摘下,去蒂去蕊,放入白瓷盘,再浸在酸梅干的水里,这个酸梅水是用咸梅干泡的,这样桂花的色泽就会永远不变了。磨成细粉,要细得跟水磨粉一样。然后把在酸梅水中浸了三小时以上的桂花放入捣臼,舂成糨糊状,加入磨细的冰糖粉,拌匀,使它的颜色跟桂花的颜色一样。然后用力舂捣,直到臼内的桂花糖与臼底完全脱离,毫无黏滞之感为止。将糖粉放入精雕过的印版压制成型,放在置有石灰的矾纸上直到糖变干,再收入石灰箱隔潮。
高诵芬结婚照
1936年1月12日,高诵芬与徐定戡大婚,她的嫁妆足足有36个条箱,一路如同迎会一样迎到男家。
路上看热闹的人好像在看大游行,大家都说:
「久雨放晴,这是新娘有福。真是洪福齐天!」
尤其是婚宴上,高家送了16000包、共计96000粒桂花糖,让宾客们瞠目结舌!
这桂花糖,可以保存在石灰缸里,长久不变味。
等到高诵芬有了孩子,孩子长到十多岁,还能从石灰缸里翻出妈妈当年的喜糖,吃得津津有味!
当高诵芬告诉孩子:
「这还是我结婚前做的,已有二十年了!」
孩子们都觉得难以置信:
「那时竟然做了那么多的桂花糖,吃了二十年还吃不完!」
高诵芬夫妇
03
拜堂当天,那些宗族大家庭的规矩凡俗,婚俗传统里的仪式感,繁琐到简直不可思议。
等到忙完了,已经到了半夜三点。
新郎悄悄问高诵芬:
「今天吃力吗?」
高诵芬客气地回答:
「不吃力,谢谢!」
这时,一位姓蒋的伴娘正好走过他们身边,不禁抿嘴偷笑。
这对新婚夫妇先是局促,后来躺着通宵聊天至天明——
他们开心地发现,彼此脾气相合,很是聊得来!
于是,这对婚前未曾见面,结婚当天才开始恋爱的人儿,一直白头到老。
高诵芬
不得不说,高诵芬是幸运的。
她生在富贵家,作为独生女被父母疼爱,出嫁又遇到了温润如玉、专一忠诚的丈夫。
婚后,高诵芬生下3子1女,成为徐家上下交口称赞的少奶奶。
人事都整饬圆满,在秩序之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不紧不慢。
高诵芬
一天,高诵芬在丈夫的书房里,翻到了张岱的【陶庵梦忆】。
她读了几篇,爱不释手,不禁赞叹道:
「明白简洁,言之有物。抚时感世,令人低回不已。」
徐定戡便说:
「为什么不学张岱,也写一写呢?」
高诵芬夫妇
然而,他们很快就经历了抗日战争。
在流离迁徙中,写书的想法便被搁置了。
后来,在波澜起伏的乱世风潮里,他们更是身受波及!
高诵芬夫妇
04
「早在1949年以后,我父母已经无法维持高家原在孩儿巷布店弄老屋的大房子,于是就把整栋房子卖给了国家。」
又过了十几年,高诵芬一家在上海被「扫地出门」,全家迁入十几平方米的小破屋子。
当时,有人恶狠狠地说:
「高诵芬,你以后要改改呀!」
高诵芬心中暗想:
「我一世不偷别人的财物,不抢别人的东西。我从未做过坏事,待人一向客客气气,没有贫富之分。天让我生在富家,嫁在富家,这不是由我选择的。」
想到这儿,她脱口而出:
「我五十岁了,改不好了!」
那人讨了个没趣,只好哑口无言。
高诵芬与佣人
在这小破屋子一住,就是16年。
一直跟着高家的女佣,不得不被「解雇」回到乡下。
高诵芬将身上所有的钱送她,佣人眼泪汪汪地说:
「小姐,你要想开点,比如你本来就生在苦人家。」
高诵芬夫妇与四个子女
事实上,高诵芬比佣人们想象的要坚强。
她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她享得起福,也吃得了苦,昂得起头,也俯得下身。
比如,高诵芬回忆在抄 家之日,「竟然在灯火通明、人声嘈杂的房里坐在椅子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朦朦胧胧中,还听见看守她的人说:
「看她倒放心,还睡得着觉!」
真有洞彻世事、宠辱不惊的平和之气!
前排左二为高诵芬
那些年,高诵芬的大儿子在学校工作,其他的孩子在外地的在外地、在农场的在农场,丈夫徐定戡又因为中风瘫在床上,一家人靠着大儿子微薄的工资度日,每天的菜钱只有几毛钱。
但高诵芬有把最普通的瓜豆蔬菜变成美味佳肴的本领,使全家吃得津津有味——
为了让家人吃点荤腥,她经常去菜市场,等火腿摊上批下的肥肉。
然后,她把火腿肥肉熬成油,再用五分钱一斤的便宜黄芽菜煮汤,汤里放一调羹火腿油,就有火腿香了。
儿子的同学来家里吃饭,赞不绝口:
「阿姨做的菜是‘妙手回春’了!」
05
得到了80年代初,高诵芬一家的财产被发还,他们得以搬回原来的房子。
邻居、摆摊的小贩都为她高兴,说:
「你们搬回老家去,真是‘死人从棺材里爬出来,青草从石板里长出来’了啊!你千万不要做家务了。休息休息,吃得好一点,想通点啊!」
高诵芬心中非常感动,心想:
「这些都是善良之人呀。世界上到底还是好人多啊!」
1980年,高诵芬的大儿子在舅舅的帮助下,前往美国求学。
几年后,他定居澳大利亚,并于1994年把父母都接到了身边。
高诵芬侍弄花草、田园牧歌之余,常常读些同时代人的回忆录。
一天,她想起早年丈夫所说的:
「为什么不学张岱,也写一写呢?」
于是,快要80岁的高诵芬,提笔写下【山居杂忆】。
有人说,这是一部「现代【红楼梦】」。
岁月洗尽铅华,时代写就命运。
高诵芬生在富家,锦衣玉食时,她安之若素;
巨浪拍岸时,她荣辱不惊,始终善待他人;
苦尽甘来时,她云淡风轻,对苦难一笔带过。
这就是大家闺秀高诵芬,她身上有种女性的坚韧和温柔,以及让人舒服的低调:
顺时不炫富,追忆不炫苦,写作不炫智。
而这不夸张不造势的淡然又保护了她自己。
参考书籍:
01【山居杂忆】——高诵芬
02【时间的果】——黎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