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北洞山楚王陵,别致而又复杂,藏在京杭大运河的拐弯处

2024-01-08图片

北洞山楚王陵,位于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洞山村东南一座15米高的小山南坡。1954年,村民取土时发现了该墓,取出「楚宫司丞」「虹之左尉」2方铜印、2块玉璧、2把铁剑、7件陶俑以及若干铜钱。1980年,村民再次进入墓中取走34件陶俑。1986年9月,南京大学考古系与徐州博物馆对北洞山楚王陵进行了联合考古发掘。

北洞山楚王陵坐北朝南,总长77.65米,面积447平方米,由墓道、主体建筑以及附属建筑组成,属于竖穴岩坑和横穴崖洞半凿半砌的结合体,形制非常独特。主体建筑由东西耳室、东西侧室、前堂、后室、左右厕间八个部分组成,墙面用石粉涂平,髹漆后又涂朱砂,起到防腐防潮作用。墓道和甬道皆以塞石堵塞,摆为「田」字型,塞石长2米,宽高各1米,重达六吨,上下塞石还有凹凸的榫卯结构,十分牢固。

除主体建筑,墓道右侧倾斜向下还存在一座庞大的附属建筑,计有乐舞厅、储藏室、盥洗室、厨房和厕所4进11室18间,面积300多平方米。整座陵墓设计别致而又复杂,打破了早期楚王陵轴对称的传统布局。

考古证实,北洞山早年被盗,盗墓的贼娃子把塞石击断后进入墓室,陪葬品连同玉衣一并盗走。考古发掘时,出土了一些小件器物,有金饰、金带钩、弩机箭头、玉剑饰、56片鳞状玉衣片以及7万多枚半两铜钱。另外,墓道两旁的壁龛未被扰动,出土了222件彩色陶俑,通高50至60厘米,是盗墓贼疏漏还是压根瞧不上?已无法确定。鳞状玉衣片与【吕氏春秋】记录的「含珠鳞施」(高诱注:鳞施,施玉匣于死者之体如鱼鳞也)极其符合,说明这是一座高等级的楚王墓无疑,而半两钱则佐证了墓葬年代为西汉早期,为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北洞山没有出土文字、印章,无法确证埋葬的是哪位楚王?从墓葬结构来看,北洞山与狮子山建造时代较为接近,侧室出现立柱,又属西汉中晚期楚王陵中常见形式,但较小龟山(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墓)更早,是第五代楚王刘道或之前楚王的陵墓。目前,考古界普遍认为——第一代楚王刘交葬楚王山,狮子山、驮蓝山是刘郢客、刘戊父子的陵墓,因此,北洞山只能是第四代楚王刘礼或第五代楚王刘道中的一人。

考古发掘时,北洞山未发现瓦木建筑残骸,小龟山(第六代楚襄王刘注墓)则有出现,第五代楚王刘道死于公元前128年,距前144年去世下葬的梁孝王晚16年,较前132年去世下葬的李王后晚4年,梁孝王墓、李王后墓已出现瓦木结构,北洞山却没有,若是第五代楚王刘道墓,着实让人奇怪!墓主人只剩下第四代楚王刘礼一人。

第四代楚王刘礼,楚元王刘交第三子,于公元前154年在自己的侄子、第三代楚王刘戊参与「七国之乱」兵败自杀后继位,上位时已50多岁高龄,身体并不是很好,这从他仅在位3年可得到印证。刘礼继位后,刻意加快了北洞山的陵墓建设进度,开凿难度小于狮子山,主体建筑精细程度较驮篮山简单了许多,附属建筑与主体建筑可同时施工,不相互影响,三年时间基本可以完工。因此,很多人认为:北洞山楚王陵墓主人为刘礼的可能性最大!

结合2023年新发现的小孤山汉墓,本文作者「历史炖考古」说一说对徐州楚王陵断代的看法,权当交流和讨论:狮子山是第一代楚王刘交的陵墓;今天所说的北洞山是第二代楚王刘郢客的陵墓;驮篮山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小孤山是第四代楚王刘礼的陵墓;卧牛山是第五代楚王刘道的陵墓;小龟山确定为第六代楚王刘注的陵墓;东洞山是第七代楚王刘纯的陵墓;南洞山是第八代楚王刘延寿的陵墓,刘延寿谋反,国除,汉宣帝封第三子刘嚣为楚王,又传四代(刘嚣、刘文、刘衍、刘纡),皆葬楚王山,因不想与之前两次谋反的楚国有任何交集,墓葬形制直接摒弃了横穴涯洞,采用西汉晚期流行起来的石室墓,分别对应M1、M2、M3、M4。这里,最重要的是把楚王山汉墓群归为西汉晚期墓葬,把狮子山作为徐州楚王陵的开山之作,把正在考古发掘的小孤山推测为第四代楚王刘礼的陵墓。

不妨大胆想象,北洞山这种半凿半砌的建造方式与楚王山、狮子山颇为相似,与驮篮山及其他的横穴崖洞墓完全不同。狮子山存在一巨型天井,初期准备修建岩坑石室墓,但最终又转变成横穴崖洞墓,但墓道处也有多个侧室存在,北洞山师承狮子山,既有竖穴岩坑的影子,又具横穴崖洞的特征,墓道宽大,是竖穴岩坑向横穴崖洞的一种过渡。驮篮山则完全变成横穴崖洞墓,刘戊之后刘交一脉的楚王陵皆为横穴崖洞的葬制。那么,墓主人就是在位4年的第二代楚王刘郢客。

另外,洞山村东南还有一山,称桓山,相隔北洞山200多米,山中一石室墓,早年被盗,传为春秋宋国大夫司马桓魋墓,实为一座汉墓,很可能是北洞山楚王后墓,两墓间没有「壸门」,暗示了北洞山一定是建在小龟山之前的一座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