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九老山中卧 红颊白须眉——赏人物画中的文士生活

2024-01-09图片

唐代的香山九老会、宋代的西园雅集、元末的玉山雅集以及明代的杏园雅集,这些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雅集,既是当时和后世文学创作的经典题材,也为画家们所津津乐道。尤其是白居易主导的香山九老会,他们赏玩泉石风月,忘情于山水之间,可谓「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

南宋 马兴祖(传)【香山九老图】 以「山石-松竹」组合布局

唐代诗人白居易(772—846年),少年成名,科场得意,在任左拾遗时,他写了大量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频繁上书言事,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他被贬谪江州,这或许与他写讽喻作品得罪当权者有关。这次贬谪可以说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竭尽做好言官之职责;此后,他的行事风格偏向于「独善其身」。

白居易不满于朝政,但他觉得自己无力改变当时的现状,便采取了避免卷入政治斗争的做法。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甘露之变」发生时,白居易正在洛阳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甘露之变」后,宦官专横,大多数人更是敢怒不敢言。在他写的【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中,说道「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似乎还有些庆幸他自己躲过了这场大难的意味,由此也可看出,晚年的白居易只想远离是非,对政事几乎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此时的白居易74岁,他在位于洛阳城南香山的私家园林中,邀请胡杲、吉皎、刘真、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和禅僧如满进行集会,把酒高歌。人们把参加集会的九位老人称为「香山九老」或「会昌九老」。以白居易为代表,他的处事准则从「兼济」到「独善」的转变过程,正是古代文人雅士隐逸思想的深刻体现。

白居易为了纪念此次集会,记录晚年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他还请画师把当时集会的情形画了下来,这便是「香山九老图」的由来。

南宋 【香山九老图】

在南宋的一幅【香山九老图】中,一棵巨大的松树把画面中分为二。树的一侧有两人正在聚精会神地下棋,旁边一位老者坐着观看,身后跟着一名童子持扇侍立。树的另一侧绘有六人,其中一人帽子上簪着花、手舞足蹈,三名老者一边走一边说话,身后有两名童子跟随。还有两位老者在坡石后面,他们共持一卷观赏书法,一名童子手中捧书正从竹林中走来。整个画卷场面热闹又愉快,是典型的文人雅集场景。

南宋 李公麟(传)【会昌九老图】 局部

南宋李公麟(传)的【会昌九老图】环境布局上以「水-岸-建筑」来组合,绘有九位老人、八名侍从、一位驶船者和一名持帚者。画家通过描绘老人们听琴、下棋、吟诗、观画等雅事逸趣,表现他们自甘淡泊的精神境界。九位老人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他们丝毫没有龙钟老态,而是皓首庞眉,精神矍铄。此卷虽为人物画,但是它的建筑部分采用北宋的界画手法,被描绘得精微准确,屋内陈设、石凳、河堤、房舍等细部交待得清清楚楚,简直可以按图构建。

明代 谢 环 【香山九老图】 局部

明代 谢 环 【香山九老图】 局部

明代谢环在创作【香山九老图】时,是以俯视的角度来进行描绘的,贯穿于整个画面中的是一条蜿蜒的碎石小径,它将景物往前后左右推展开来。在空间布局上,以树木及建筑物来进行分隔,再把人物插入其中。画面最右侧出现的是一个有香案的厢房,随后是两位老者在树荫下赏画。在画卷中间的一个厅堂内,四位老者在进行赏鉴活动,其中一位老者在挥毫,另外三位老者在围观,旁边的一位仆役手持卷轴待唤,厅堂中陈列着一些古玩器物。在厅堂的左侧,有仆役在烹茶。在画卷靠前部分的石子路旁,两位老者在赏花。画卷左侧的一位老者正走在蜿蜒的石子路上,他的身后跟着一名童子。

明代 谢 环 【香山九老图】 画面右下角的一小段围墙

画卷以厅堂前十字交叉的石子路为基本线索,在厅堂、厢房、草亭间,以仙鹤、植物、假山进行点缀。厅堂的台基比较矮,这使得室内外的空间关系更加密切。此外,这幅画面的上方可以说是密不透风,不过由于地面墨色较淡,景物呈丛聚状态而非均匀分布,所以整体上看来疏密有致。

明代 谢 环 【香山九老图】 以仙鹤、假山进行点缀

南宋 李公麟(传) 【会昌九老图】 画卷末尾的坐具

南宋 李公麟(传) 【会昌九老图】 暗示下一个雅集活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这几幅画卷的卷尾,都绘有一处空间:有坐具但并无主要人物在场,这也暗示了雅集活动可能的下一个主题,或是吟诗或是饮酒等。

明代 周 臣 【香山九老图】 局部

明代 周 臣 【香山九老图】 局部

明代 周 臣 【香山九老图】 局部

明代 周 臣 【香山九老图】 局部

在明代周臣的【香山九老图】中,墨绿挺拔的松树引人注目。树木下的两位老者在向远方眺望,似乎是要互诉衷肠;画面下方的四位老者于桌对坐,其中一位正要抚琴;画卷左边的两位老者边走边交谈;画面右侧的一位老者带着一名侍童,正风尘仆仆地朝他们走来。

后世画家之所以源源不断地绘制「香山九老图」,或是思慕这段风雅韵事,或是表达文人避世隐逸思想,或是向往白居易晚年养老生活,或是作画为他人祝寿祈福,亦或是向进退穷达、一任本心、才华横溢的白居易致敬,因而便流传下来了如此多以此为题材的精品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