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古代没有音响,是如何做到让台下人听清的?他们又是如何唱遍八方

2023-12-30图片

前言

在古代,没有电力,更没有先进的音响技术,然而,那个时代的舞台上却有着让台下人听得清清楚楚的神奇之处。究竟是怎样的技艺,让古代艺人能够在没有任何现代音响设备的情况下,将动人的音乐和悠扬的歌声传遍八方?这是一个关于古代音乐与表演技艺的奇妙之旅,一个让人惊叹的历史之谜。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古代艺人是如何做到「唱遍八方」的呢?没有现代交通工具,没有互联网,他们的音乐和歌声又是如何跨越山川大河,传播到遥远的地方?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之旅,是古代艺人用音符编织的跨国奇迹。

本文将带领读者穿越时光的迷雾,深入古代舞台的背后,揭开那个没有音响的时代是如何做到让人们听得清的奥秘。

一、妙手回春的戏台设计

在古代并没有现在这样方便的音响设备,但聪明的老祖宗们早就发现,通过建筑结构本身就能传播和扩大声音。于是,聪慧古人在戏台建造上纷纷巧施机关,让戏曲的声音传遍八方。

戏台高处显音效 藻井连贯音量倍增

古人将戏台建得比观众席高出许多,不仅方便观众将舞台尽收眼底,同时也利于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空气的振动传播开来的,空旷的地方则可以传播得更远。戏台的高度加大了声音传播的空间,也减少了可能的遮挡,让声浪可以毫无障碍地扩散开来。

据说当年有位戏台大师傅李某设计的戏台,高度比普通的要高上两层楼。剧目一开场,主演的嘹亮嗓音便远远传到几里外的村民耳中。村里一位耳聋的老人家都惊讶地抬头向台方向张望,连声赞叹「怎一个响字了得!」台下观众则是心花怒放,高呼「好戏!好戏!」李大师傅的设计堪称聪明绝顶,将戏台的高度发挥到了极致。

此外,聪慧的建筑师们还在戏台前面加盖了「二连贯」或「三连贯」的藻井结构。这种藻井可以增大声音的体积,也让声音更加清晰。一连贯的藻井就能使声量提升一倍有余,要是三连贯,那音量的增加就更是惊人。于是古人便利用这精妙绝伦的结构,让戏台上传来的唱段声音犹如洪钟般,传遍老远。

有一次,一位女演员的嗓门本就不大,加上近期稍感于气不顺,担心自己的戏曲会把最后排的观众听得不真切。谁知道她一唱出那句「茕茕白兔,东走西顾」,清亮的声音不但传遍全场,还远远传出老远!原来当时的戏台桃花口中新添了一座三藻井,女演员的歌声如履薄冰般飘渺,却在藻井的反复强化下愈发洪亮、高昂。她恍然大悟,三藻井的奥妙立时就让她信服。

周围建筑「共鸣」效应 墙壁涵池形声聚

除了戏台本身的设计外,周围建筑布局也成为声音传播的配角。室内小戏台便利用墙壁的反射来扩音,角度设计得正好可以将表演者的声浪反射到全场每一个角落。有的戏台在顶部布置多个藻井,增加反射面;没有藻井的地方,便在山墙里放置大瓮、水缸,又或是接通附近的水井、洞穴,用「共鸣」的方式放大声效。

用户某地方名剧院的戏台便巧妙利用了这种声学效应。它的主体建筑背靠的是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巨大的溶洞。建筑师利用溶洞的特点,在山洞与戏台主体之间打通了一个细长通道。一到表演时间,从戏台上传出的戏曲歌声就会通过通道进入山洞,在洞穴中激荡回响,声音被洞穴放大了数倍之后再从山那头返馈出来。外面听戏的观众经常以为声音是从山顶那头发出,殊不知那只是声音的「回声」而已。这种建筑布局的巧妙让人叹为观止!

二、演员自身的锻炼不容忽视

当然,再好的戏台设计和建筑布局也需要有匹配的演员声线。要让戏曲声音传遍八方,演员自身的锻炼更是不可或缺。

演员锻炼发声 出神入化的演技

古人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确,能站上古戏舞台的演员,个个都是从小苦练了十年八年的高手。他们需要长时间地练习发声、演技,才能让自己的嗓音十分洪亮有穿透力。优秀的演员甚至可以用嘹亮的歌喉惊人地唱出几里外都听得一清二楚的高亢曲调,将自己的情绪与劲头尽情释放。他们的歌声中似乎融入了整个演员生命的热情与激情,让每位观众也为之动容。

正是演员自身不懈的努力锻炼,配合上了建筑本身的声学效应,古戏的旋律才能如此洪亮、高亢且清脆。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听得真真切切,为演员精湛的演技折服。

以当红戏班「模范戏班」为例,几乎全班演员都是从小跟着师父习艺,吃苦耐劳。班里有个小演员李豆子,他自幼父母双亡,被班里老艺人收养。从六岁起他就跟着老艺人练习唱念做工,无时无刻不在重复基本功。他第一个学会的就是「嘹亮发声」,一开嗓便能震慑四座。十几年来终于大放异彩,一开口便惊艳全场。更神奇的是,李豆子的歌喉音域极广,最高音能直达天花板,反而越唱越上头。李豆子的成功就是拼命的结果,令人称奇。

三、梨园中严格的规矩体现敬业

在古代社会,戏班子的地位较低,演员们常常四处奔波,到处演出赚钱度日。为了祈求当地势力不加刁难,他们还要亲自去拜见重要人物。在这样的环境下,戏班子内部却有着非常严格的规矩。这些规矩一方面限制了演员的任性妄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对戏曲事业的敬畏之心。

严禁改台词 动作 并允其它禁忌

台上演出时,演员必须严格按照本子里的台词和指定动作来表演,不能擅自改变。如果有人违规,其他演员还要想办法遮掩、弥补。他们格外注意表演的严肃性,不允许演员在台上随意「蹲活儿」。

后台也有规矩 坐位讲究避讳忌

在后台更是处处讲究礼数。除丑角以外,其他演员不能坐在大衣箱上,那是对祖师爷的不敬。就连打锣的也有特定的位置,不能占据「九龙口」。所有班主都严禁大家在开场前就碰鼓锣,因为那会影响演员进入状态。

这一系列规矩禁忌或多或少带有些迷信因素,但却体现了古人对行业的敬畏之心。正因有了这份敬业精神传承下来,戏曲文化才娓娓道来,历久弥新。

以当年大名鼎鼎的「天香班」为例,它们严格遵守戏班祖规。其中最神秘的是「五更誓」,凡加入「天香班」的演员必在粉墙黄泥的后台,面向东方跪拜宣誓加入。誓词语气肃穆,让人不由得对戏班生涯自重起来。也正因有了这些祖规作为内在约束,「天香班」的演出一直保质保量,深受观众喜爱。

结语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古戏曲文化历尽沧桑,今日仍历久弥新,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敬业演员的传承和发扬。我们若能汲取古人智慧,传统与创新并重,古戏文化定能焕发出更绚丽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