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惠山人文古迹及山水文化、园林文化、寺庙文化、泉茶文化

2024-01-23图片

惠山钟灵毓秀,不由得让人想起刘禹锡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惠山古迹众多,人文荟萃。山水文化、园林文化独特,寺庙文化、泉茶文化别具一格。

惠山文物古迹区钟灵毓秀,人文荟萃,集儒佛道文化于一区,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是无锡文物古迹最集中之地,被誉为"无锡露天历史博物馆",其中有惠山寺、唐宋经幢、古华山门、竹炉山房、御碑亭、天下第二泉、寄畅园及人杰地灵坊等名胜古迹。另外还有春申涧、阿炳墓、愚公谷、二泉书院、碧山映社等跨越千年的大量历史遗存。漫步其间,品读历史,您会体会到惠山文化的独特魅力。

[人杰地灵坊]

"人杰地灵"坊位于寄畅园邻虚阁与龙头河间,是惠山古镇的标志性景点。这里曾是唐山街市的中心,并且处于龙头河景观的视觉中枢,山水人脉财源交汇于此,物华天宝。坊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传说为邹迪光退隐后,其门生为标榜他们的老师邹迪光而建,亦称"千人报德坊"。其面西书"人杰地灵",面东书"岩壑夔龙"。坊之两边石楣自右至左分排槽书阴刻:"中宪大夫福建湖广按察司提学副使邹"。坊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残毁被拆除。2008年在原地附近挖出石构件重建。"千人报德坊"作为无锡现存的最古朴高大之明代牌坊,高度10.08米,宽度11.54米,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

【宝善桥】

据康熙无锡县志载,宝善桥"跨寺塘泾,邑绅部迪光建",原为单孔石拱桥,飞架南北,为旧时京杭运河黄埠墩至惠山龙头下必经之景观桥梁,也是惠山地区最重要的桥梁。清代咸丰及民国年间屡有修缮。1929年因其南例建惠山公园以通车辆而改为平桥。在以后的七十年间屡有改扩,功能仅限交通所用。

为保存古迹,恢复景观,丰富了惠山和古运河的山水空间形态,2009年夏秋之际,惠山古镇办根据上世纪二十年代之宝善桥旧影,重新设计,按古法工艺精心施工,在原址按原大复原了这座约400余年历史的无锡名桥。修复后的宝善桥长31.2米,宽4.8-6.2米,桥拱半径4.9米,桥高6.8米,两边台阶各37级。"宝善桥"三字为锡邑邹怀萱先生所题,工程竣工于2009年9月22日。宝善新桥结构稳固,比例适度,造型秀美。游人站立桥上可东望运河黄埠,西眺惠山锡山,山水灵秀,古街风韵尽在眼底。

【古华山门】

古华山门位于惠山横街与直街的交界处,原位于唐宋经幢前的黄色古华山门移至直街的位置,曾经的三孔变成了一孔,色彩也恢复成了历史上的黑白两色,门额东面为「古华山门」四字题额,迎接游客的到来。「古华山门」外移重建后,千年文物唐宋经幢更显雄姿。

【惠山寺石经幢】

萧山寺唐代石经幢是无锡现有最早的地面文物,唐宋两幢并存,为江苏省内仅见。南侧的经幢为建于唐乾符三年(876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通高6.26米,整体为八边形。全幢分为幢基、幢身、幢顶三部分,雄伟匀称、层次丰富、雕工洗炼,纹饰华丽。北侧的经幢为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的大白伞盖神咒幢,距唐幢为10米,通高为6.22米,形制与雕刻均仿唐幢。

[御碑亭】

御碑亭,俗称皇亭,在金莲池前,是一幢巍峨庄严的重檐建筑。亭中立乾隆诗碑,高3.4米,宽1.1米,厚0.33米。碑身重8吨多,碑首有"宸翰"字样,并连同三层石座,雕刻着精致的云龙花纹。清朝晚皇帝六次下江南,都到无锡,每次为熏山寺写下诗章。地方官将其中四次所写的惠山景物诗,刻于碑上,成为清代文物。

【金莲池与金莲桥】

过惠山寺天王段,有金莲桥。桥西为乾隆御碑亭,桥下为金莲池。金莲池长22.3米,宽10.9米,开凿于南朝时。该池系惠山泉水所曲注,池水清洁,陆羽谓"其较皎之色,彼耶溪、镜湖不类也"。池上"石梁",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三月,惠山寺僧记扎彩牌楼以恭迎皇上巡幸的刻石中,称为"金莲桥"。桥长10.7米,宽3.4米,系三孔石梁桥。两座石砌桥墩的石梁上,雕有螭首,桥栏两端各有一个抱鼓石。金莲桥造型优美、匀称、稳固,雕饰华美,为古代庭院桥梁中不多见的佳构,于1956年10月18日被首次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锡惠瞩目,无锡地旷山稀,自古并无高山大川,可是锡山和惠山景区在无锡风景中独树一帜。唐朝著名诗人李绅年轻时在惠山寺读书而作,他把惠山亲昵地称为家山。黄金水道,运河水流经的地方充满了生机活力,这条运河水系犹如一条生命线,孕育出了无锡市闻名的"米市"和"布码头"。千百年来,惠山因山水胜境、人文荟萃而历久弥新山水福泽锡邑,推进了无锡的经济发展和文明演进。

[惠山的山来】

惠山是浙江天目山由东向西绵延的支脉,高328米,周围约20公里,山有九峰,由南向北望,犹如九龙,其灵秀的山貌风光及历史文化积淀在江南平原地区首屈一指。历史上惠山别称很多,老子【枕中记】称西神山;【汉书】称历山;【隋书】称九龙山;【郡国志】称冠龙山;唐【吴地记】称华山;陆羽【惠山寺记】称古华山。【蠡溪笔记】载有:约于四世纪,晋代开山禅师、西域僧人慧照来到此山传播佛教,成为这里的开山禅师。他造诣高深,又喜文人雅士,声名鹊起。后人用慧照名字命山名为"慧山"。慧、惠相通,"惠山"之名由此而来。

【锡山】

锡山是惠山的余脉,海拔74.3米,周围约1.5公里。经考古挖掘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锡山南麓一带曾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无锡先民的大型聚居村落,相当于"良渚文化"。据传说,周秦时,山上有锡矿,至汉初采掘殆尽,于是就成为"无锡"地名由来的说法之一。民间俚语云:"无锡锡山山无锡"。又传公元前2世纪,秦将王菊驻军此地,军士埋锅造饭,掘地得铭,上刻"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等语。在明初"锡山晴云"被列为"梁溪八景"之首。1958年开凿映山湖,把惠山和锡山联在一起,辟为锡惠公园。

【龙头河】

贯穿锡城南北的京杭运河有一条著名的支流,东自黄埠墩,西至惠山龙头下,历来是人们游惠山的水路。清帝康熙、乾隆亦泛舟龙行于此。河上架有宝善桥。因在其西起首处筑有一古螭首(俗称龙头)而被称为龙头河(又名寺塘泾)。龙头河全长约800米,古螭首终年流淌从惠山泄经寄畅园流出的清泉。溯龙头河东行,山色渐露,苍翠怡人。沿途民居鳞次,民风淳朴,景色清幽。旧时有游山船,可凌波舟游,聚友品茗,近可达古莲蓉湖,会龙舟竞渡,登黄埠墩;远可载酒藏娇,赏月吟风,逍遥太湖。

【上、下河塘】

自宝善桥以西沿龙头河左右分设人字形铺砖步道,传为迎接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惠山而专门铺设,意为皇帝是"万人之上",有"人上人"之意。龙头河北、南分别为上、下河塘,祠堂、花园、民居、会所点缀里弄,香花泥土芳菲其间,锡地民俗风韵异彩纷呈。

在南方私家园林中,无锡园林与苏州园林相比,将无锡的真山水、名人、宗教、乐艺、古建等"雅"文化与民俗、风味、商贸、土特产等"俗"文化交相辉映,使得文化与园林之间存在着无数结合的契机。而寄畅园就是无锡山水文化、名人文化等与园林结合的历史佐证,"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是寄畅园的精髓所在。

[寄畅园】

寄畅园位于惠山东麓,为宋代词人秦观的后裔秦金创建于明正德年间,后兴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年间,是江南著名的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它以高超的借景,凝炼的叠山、理水手法,创造出江南奇石"介如峰"及知鱼槛、八音涧等20景。清康、乾两帝先后各六次下江南,共十四次驾临此园,对古朴的园景流恋忘返,赞不绝口。乾隆皇帝还在今颐和园中仿造一园名"惠山园"。依峭壁而听响泉,循长廊而观山景,山水清音,妙不可言。

【愚公谷】

愚公谷故址曾为惠山寺僧人居所,名听泉山房。至明代晚期为极富盛名的四大私家园林之一,是无锡人邹迪光在万历十五年间建造。邹迪光曾任湖广提学副使,解职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营造此园。当时园内有60多景,并引春申涧之水入园,使园内涧溪沼泽滢回贯通,山光水色,相映成趣。取柳宗元"名溪为愚溪,丘为愚丘"之意,名愚公谷,一时胜绝吴中。当时社会名流纷纷前来,汤显祖、王永积等文学家都有题咏。园内有荷轩、惠麓草堂等多处景致。

【惠山园】

位于宝善桥堍的惠山园其前身为1929年8月建成的惠山公园。惠山公园是民国时期政府主导,官民结合,多方出资建造的无锡第一个公立花园,时为锡邑第二公园。由于时局动荡和战乱,仅繁荣了数年就冷落下来。后为驻军所用,又改作学校,先后为无锡市惠山初级中学、无锡市第十七中、无锡市旅游学校等。

2008年3月,古镇办开始在原址按历史风貌取其精华,复建了颇具徽派特色的祠堂李公(李鹤章)祠、艺术重现清代道光年间所建之赵宗白先生祠堂和陶文宪公(海安)祠的旧颜。园大5465平方米,山色倒映入园,塔影龙光可鉴,是惠山古镇首批修复的历史人文景点。

【惠山寺】

惠山寺建于宋景平元年,梁大同三年建大同殿,易名为法云禅院。惠山寺是禅宗道场,历史上香火旺盛,高僧众多,唐宋鼎盛期僧舍达数千间。从唐朝会昌至清朝同治的千余年间,惠山寺五次遭劫,五次重建。清朝乾隆皇帝曾到惠山寺礼佛并留下大量诗篇。保存完整的唐代听松石床、唐宋经幢、香花桥、宋代金莲桥、明代古银杏、清代御碑等珍贵文物以及近年修复建造的大雄宝殿、惠山寺钟等展示了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忍草庵】

忍草庵在惠山头茅峰章家坞山腰,占地约十亩。始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僧月川所结茅庵;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蜀僧道林复构草庵;天启元年(1621)僧洪恩取唐代宋之间"晨行踏忍草,夜诵得灵花"诗意,易名忍草庵。此庵屡有废兴,全盛时殿宇俨然,以中天积翠、习坎冷泉、九峰晴雪、五湖烟云、戛云宝铎、响月松涛、怪石眠空、秋林梵呗等八景著称。清初,顾景文、顾贞观兄弟曾与邑之雅士两度结诗社于此。康熙、咸丰年间,该庵两遭火焚,清末、民国间复建。今存天王殿三楹、六开间僧楼及贯华阁等。1983年,忽草庵被公布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至1996年,园林部门对留存建筑全面整修。

【张中丞庙】

张中丞庙在锡山北麓,惠山直街120号,俗称大老爷殿。祀唐御史中丞张巡(709-757年),配祀睢阳太守许远(709-757年)。"安史之乱"时,进士出身的张巡,起兵雍丘,协同许远率军御敌,与围城的安禄山、尹子奇部激战数月,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城陷,壮烈殉国。许远被执送洛阳,不屈遇害。由于张巡等血战雎阳,阻遏贼势南犯江淮,为郭子仪、李光弼部收复失地,争取到战略时机,故江南一带,多有纪念张巡的祠庙建筑。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无锡于惠山东岳庙西头,辟祠祀张巡。明成化九年(1473年)由县令李恭等于旧祠东面的元延祐间(1314-1320年)倪文光所建清微精舍废址,建张中丞庙,即现址。清康熙至成丰年间多有兴毁。同治八年(1869年),邑人再次修建,保存至今。历史上,张中丞庙作为惠山最大的祭祀庙宇,在无锡城区庙会中,是重要的活动场所。

【天下第二泉】

惠山东麓的天下第二泉,开凿于唐大历年间(774-777年),原名惠泉,后经唐代高士、茶圣陆羽品评,在二十种泉水中名列第二,遂将此泉称为「天下第二泉」。该泉为裂隙泉,经松根浸淫,千岩涤滤,得日月精气,甘冽可口。李绅称为「人间灵液」。宋徽宗将其列为贡品,要求「月进百坛」。苏东坡吟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佳句。宋高宗南渡时,特题「源头活水」四字于泉上,并下令建亭护泉。元代书法家松雪道人特书泉额,至今石刻尚存泉亭。明代精雕石螭首,置于二泉下池,构成「螭吻飞泉」的盛景。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分别六次前来巡游品泉。现在二泉庭院有上中下三泉池,有元、明、清的石刻石雕,有泉亭、漪澜堂以及明代移此的「童子拜观音」的太湖巨石,院景古朴有致。二泉是无锡千百年钟灵毓秀的标志,现代阿炳名扬海内的【二泉映月】,其创作灵感也源于二泉。

【竹炉煮茶】

明洪武初(1368年),惠山寺高僧晋真,字性海,嗜茶,晚年住听松庵,在庵周植松万株。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他请湖州竹工制作了一具烹泉煮茶的竹茶炉,高不满尺,上圆下方,状如道家乾坤壶。竹炉制成,取二泉水,扫松烹活火,煮阳羡茶,情趣盎然,引起文人们的广泛兴趣。九龙山人王绂专为竹炉绘图赋诗,王达为之作记。社会名流竞相唱和,成为明代惠山之盛事。此后百余年,竹炉流转遗失。

乾隆南巡时,不仅在惠山寺竹炉山房品茶和观赏竹炉图轴,并与随驾大臣以诗文唱和,一并归入卷册,赐寺僧收藏。还仿制一只竹炉带回宫廷,并在玉泉山庄仿造「竹炉山房」,据说竹炉现仍藏故宫博物院。己亥冬,县令邱涟携图到县署重新装裱时,不幸火灾烧毁,乾隆严令查究,并罚200两银赔偿寺僧了结。后来乾隆还亲仿王绂画意,补首图,御书「顿还旧观」等,又名皇六子及随驾大臣补图、和诗,重新成卷,作为名山传世之宝。后来,咸丰战乱,炉、图又佚。光绪间,邑人刘继增等借得民间藏本,曾刊刻【竹炉图咏】行世。

唐代以来,二泉名驰海内,以二泉水品茗、斗茶已成民间时尚,一年一度的惠山茶会盛况空前,实际上已使无锡成为中国古代茶叶质量的品评中心。宋明以来,二泉为文人所欣赏。清代康、乾两帝分别六下江南,每次都要来无锡,游惠山寺、品二泉茶、赏秦园景,有关茶泉的诗文雅韵流芳。

【惠山多泉的地理特征】

患山岩石是一种致密的石英钨桐砂岩,岩石不能渗水、储水,但在惠山头茅峰与锡山之间,有一个斜向的正断层,断层岩石破碎,形成渗水隙缝,常年积水流水,形成了从忍草庵、黄公涧到惠山北麓一带的名泉群,各种泉源泉流不下三四十处,形成惠山多泉的地理特征。

[九龙十三泉】

惠山素以"九龙十三泉"著称。九龙,为惠山古称。十三泉非实指,只是形容泉多,但又非确数,仅【史志】所载,不下三四十处。泉群以"天下第二泉"为中心,龙眼泉、滴露泉、碧露泉、松泉、罗汉泉、双龙泉、若冰泉、醉春泉、松苓泉、听松泉、南泉等散布于锡惠山麓。其中较著名的为:惠山寺大同殿前的龙眼泉,凿于南朝萧梁大同年间,资格比二泉还要老两百年;若冰泉在二泉之南,系唐代诗僧若冰开凿,当年该泉泉水经"九曲清流"石涧,在崖头泻为小瀑布;碧山吟社后院的龙缝泉,凿于宋代,今刻石尚存。忍草庵贯华阁后的松苓泉,于1980年疏浚时,获清初古砚一方,为清盈泉水增添了人文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