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北平被解放军围困时的一些日常杂事:出乎意料

2024-06-02图片

北平作为华北地区的重镇,在1948年底遭到了解放军的围困。在这场战役中,出乎意料的是,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秩序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尽管炮火隆隆,但市民们仍能像往常一样过着平凡而有序的生活。从街头巷尾到庙会集市,从饭馆酒店到风化小巷,一切似乎都在正常运转。人们对此早已见怪不怪,因为他们深信,无论发生什么,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终将化险为夷。那么,在这场战役肆虐的背景下,北平的日常生活到底是一种何种景象?

一、民生物资的供给情况

就在那个隆冬时节,北平城遭到了围困。此刻,饱受战火蹂躏的北平处境凄惨,但出乎意料的是,城中居民的温饱问题竟未受到太大影响。

北平自古以来作为一座消费城市而非产业都市,缺乏丰富资源,平日里对外依赖极大。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这座城池竟也做到了自给自足。

粮食方面,尽管外来补给中断,但北平储备充足,足以支撑数月。在那个年代,北平家家户户皆有存粮习惯,到了年关又恰逢收获季节,粮食自然不成问题。随着围困时间的推移,主要是蔬菜日益短缺让人牵肠挂肚。

不过,北平人自有一套对策应对蔬菜短缺。从前在隆冬时节,北平郊区和沿街两旁遍布菜园,家家户户皆有"窖藏"蔬菜的传统习俗。他们会提前将大白菜、青菜、萝卜等入窖,用一种古老而巧妙的保存方式,在严冬时节也能吃上新鲜蔬菜。如今这一古老智慧在危难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虽然供应有限,但总勉强能维持基本口粮了。

至于电力和用水,倒也未曾受阻。北平的电力主要来自石景山发电厂,该处虽已被解放军占领,但为了服务人民生活,供电并未中断。而身为千年古都的北平,处处皆有古井,即便自来水停止供应,也足以应付日常用水需求。

二、货币流通与物价变化

在这场围城战事中,一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是货币流通。彼时国民党正统货币金圆券早已贬值失信,在大街小巷里再无人问津。取而代之的,是北平本地人更为熟悉和青睐的"洋钱"——银元货币。

在当时的北平,银元无疑是最受欢迎、使用最为广泛的主要通行货币。它们表现为一枚枚雄厚的银质圆形硬币,俗称"袁大头"。无论是乘坐三轮车、街头小吃,还是购买日常杂货,银元都是不二之选。市民们对于任何纸币都深恶痛绝,因为先前金圆券贬值太甚,他们在通货膨胀中受尽了折磨。

与银元并行使用的,还有一种叫做"铜子儿"的辅币。这种铜质的小硬币,实际上是北洋政府时代的铸币,在当时京津冀一带流通极广。每枚"大铜子儿"价值约为银元的二十分之一,而小一些的"小铜子儿"则相当于十分之一。可以说,在围城的日子里,不论贫富贵贱,北平人日常开支无一例外都使用着这两种老币。

出人意料的是,尽管供给中断,但围城期间北平的物价并未出现大的波动。当时为了维持正常生活秩序,市民们自觉克制住了哄抬物价的冲动。比如,日常生活必需的"羊肉床子"、"猪肉杠"、青菜杂货等,即便知晓无法补货,商家也丝毫未曾抬高价格。这正是出于北平人对于善良质朴的坚守。

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可以说明当时物价的亲民水平。从府学胡同到东安市场,行程约两公里,三轮车的车资竟然只需四十枚"铜子儿",相当于一银元的十分之一。再如在著名的东来顺饭店,三个人吃一顿大餐也不过一银元。由此可见,即便在危难关头,北平这座城市的亲和力与人性温度也从未减损半分。

三、市井百态生活景象

尽管遭受了围困的重创,但北平的市井生活依旧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熟悉的烟火气息。在这座城中,集市庙会数不胜数,可谓应有尽有。

从清晨的早市开锣,到夜幕的晚市收摊,一天之中,北平城内的各色集市就没有停止过。珠宝市、骡马市、缸瓦市等各种以"市"命名的小巷,每日都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除了这些固定的集贸场所,北平还有不少临时的庙会集市,热闹程度丝毫不逊色。

譬如位于东城区的东岳庙会,自古就是京师里最热闹的会场之一。每逢节日,游人如云,热闹非凡。即便在这次围城中,东岳庙会的人流量也毫无削减,摩肩接踵的人群依旧从四面八方涌来。摊主们在这里摆开了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和吃食,叫卖声、把戏声此起彼伏,将整座庙会点缀得熙熙攘攘。

不仅如此,连素有盛名的北平戏曲文化,在这次战事中也未曾中断。比如位于东直门内的隆福寺,平日里就是相声、京剧的演出重地,即便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下,这里的戏台也从未停止过。一众名角、艺人依旧在舞台上卖力侃侃而谈,满堂观众无不听得如痴如醉。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就连北平"八大胡同"一带这些风尘场所,都好像对外界的动荡事无所顾。"八大胡同"之名从清代开始就传扬开来,是京师最负盛名的青楼区,三等"下处"往往是其中的香馥之地。就在这次围城期间,三等下处里热闹非凡,美人佳丽们依旧耀眼夺目,生意也未见受损半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风情,在战火环伺中仍在顽强地延续着。

四、北平独有的城市风貌

作为一座古老的皇城,北平自有其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生活方式。即便在遭受围困的动荡时期,这种风貌也未曾磨灭分毫。

就拿交通出行来说,北平人的主要代步工具是有轨电车和人力三轮车。从清晨到深夜,有轨电车像城市的脉搏一般,沿着几条主干道来回穿梭。往来其间车厢的窗口,不时可见挤挤攘攘的乘客身影。除此之外,三轮车更是北平独有的交通工具,小巷胡同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一个壮年男子负重在前,使足了蛮力在窄巷中穿行,车上或是货物,或是乘客,不时传来嘶嘶的制动声。

从窄小的胡同街巷来看,北平也别有一番景致。胡同是北平这座古都的血脉,就像针线一般穿行在四合院民居之间,自成一片独特的景观。每一条胡同似乎都透着一股烟火气,房檐下晾晒的袜子、窗台上盆栽的小花、墙角处堆放的柴禾……这些细微之处,无一不展现着这里久经沧桑却从未改变的生活气息。

四合院就是北平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制,它们往往坐落于胡同之中。一眼望去,除了正房和两翼房,就只见一小方天地,中有一院。四合院里的生活,静谧而温馨,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每逢节日,香薰缭绕,灯火阑珊,这里就成了亲朋好友欢聚的聚会之所。可以想见,在这次围困中,四合院也成为了北平人安身立命、咀嚼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

这样一座饱含人文气息的城市,即便在遭受围困的环境下,它那久远流传的生活气息也未曾中断。或许这正是北平百年屹立不倒的根本吧。

五、民众对战事的看淡态度

在这场围城战役中,最令人诧异的当属北平市民对于战事的淡然应对。对他们而言,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日常生活井然有序才是最重要的。

北平自古就是一座饱经兵燹的城池,这次围困的战事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其实也算不了什么新鲜事。对于北平人来说,战火纷飞早已是家常便饭,再残酷的战争都视之如常。在他们的印象里,大概没有哪一任皇朝是在太平盛世中登基和离世的。即便古都曾几度易主,但终归还是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北平历史太过悠久,所经沧桑实在太多。因而在这座城中,人们对于生死离别和家破人亡早就见怪不怪,战火对于他们来说不啻于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只当这是一个暂时的插曲,不足以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于是在这次围困中,人们对于战事的来去依旧睥睨有加,夜夜笙歌、与日常生活毫无二致。或许在他们看来,身处战火也无关生死性命,最可怕的其实是生活被严重扰乱吧。

战火无情,但令人欣慰的是,北平市民对于自己城市的未来发展依旧充满信心。他们深信,这座拥有数千年悠久文化底蕴的名城,终将凭借其独特的人文气息化解一切危机。数百万居民犹如这座城池的脉搏,只要他们的生活照常运转,北平就定能无往而不胜。也正是出于对这种深厚积淀的自信和坚守,人们才会如此淡然面对外来的战火交加。

历史早就昭示,北平是一座不朽的精神家园。无论外界如何,只要市井生活万年长存,北平就必将与共和国的征程一起,屹立于神州大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