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河南新乡:民国时期,日本人镜头里的新乡城墙和古石桥

2024-01-01图片

新乡地处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十六国时期。西晋太和五年(370年) 所建的新乐城。隋代开皇六年(586年),置新乡县,县城便是以新乐城为基础建设,治所设在古新乐城内西北隅西街(今西大街)路北的文庙一带。

唐武德元年( 618年),新乡县城筑建了土城墙,因当时城内地势中间高,四周低,状如一口倒扣的铁锅,又被称为龟背城。

民国时期的新乡是平汉铁路上的一座重镇,被侵华日军觊觎良久。1938年2月17日, 新乡沦陷,新乡百姓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年零六个月暗无天日的屈辱生活。

新乡城墙

清末时期,道清、京汉两铁路相继建成,新乡成为两者的交汇点,新乡也因此成为华北地区的一座重镇。图为上世纪四十年代新乡高大的城墙,城墙上绘有大幅的广告,上面写着「益丰茶庄」的字样。

运货队伍

明万历年间,新乡和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开始修建大规模修复城墙,在原来的土城墙上加包墙砖,而成为砖城。图为一个运输商队正在通过城墙下,独轮车在车夫的推动和毛驴的牵引下,吱吱扭扭地行走在黄土道上,每辆小小的手推车上都装有四个很大的货箱。车队旁边跟着一名监工,推着自行车。

卦摊

早期新乡城墙的门有四座,分别是东门迎恩、西门来宾门,南门朝阳,北门拱辰。图为城门旁的算卦摊,卦师很消瘦,但很有范儿,戴礼帽,穿长袍,白布袜子黑布鞋,翘着二郎腿正在给顾客卜卦。世事艰难,很多人把希望寄托于这些虚无缥缈的卦文上。

城外卫河

当时新乡东城墙外是一条清澈的河流, 这条河叫卫河,是隋唐大运河的永济渠段。从图中看,当年卫河河面宽阔,岸边杨柳依依,百姓正沿着河边的道路出入城门。在画面中还出现两个东张西望的日本兵。

俯瞰卫河

卫河航运可直达天津, 因此新乡的水运亦相当发达。这是从北城墙上看到的卫河景象,靠近城墙一侧的河边停泊着大量的货运木船,河对岸是城外的一个居民区,房屋建筑密集。

卫河边上

从北城墙上向下望,卫河边安放有简易的长条石凳,供来往行人坐在上面休息,也可以在此观看河上风景。画面的上方,是新乡著名的古桥民乐桥。

眺望北关

从民乐桥北桥头附近眺望新乡北关,这里是当时新乡一等一的繁华之地。右侧为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北门,位置在北门西南。城外沿卫河建筑的民居多为两层楼房,这在当年已经是很壮观的景象了。

北城门

从北城门内看民乐桥。民乐桥始建于宋政和元年(1111),横跨卫河南北两岸,最初为七孔,后改为九孔桥。清同治四年(1865年)改用红条石铺桥面。老百姓习惯称之为北关大桥。经过百余年的的使用,地面上的石条已经有不同程度的损毁,路面变得坑洼不平。

小北门

新乡城小北门前的景象,城门两侧刷着大幅的汉奸标语,上书「实现东亚大同」的字样。城门前有一个圆形的花坛,花坛内种植着树木。城门两边修有日本人的碉堡。

人力车

靠近日本人碉堡的地方停放着一排人力车,车夫们坐在车上等待顾客光临。当年城门旁边立有一块很大的石碑。日本人的碉堡是没有顶的,只是一圈砖砌的矮墙,墙上开有射击孔。在画面中有一个亲日分子,你能看出是哪个吗?

东门石桥

新乡东城迎恩门外的一座古老的三孔石桥,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被当地人称为东门石桥,石桥横跨在护城河上,桥梁不长,但造型古拙,年代感十足。

石桥近景

三孔桥最初叫槐阴桥,是新乡百姓出入东门的唯一通道。桥上来往行人不断,桥头处放置有缠着铁丝网的拒马,日本人可以随时拉起来封闭桥头禁止通行,阻止百姓出入。

东城门

这张照片是从东侧桥头向西拍摄的。石桥的栏杆上装饰有石桃和石兽,古色古香。城门两侧建有两座日本碉堡,其中一座正在修建中。可见当时日本人对城内的管控之严。

城内小道

东城墙内侧的景象,此时的新乡城墙,很多地方已经成了真正的一堵墙,墙上已经没有了宽阔的马道,内侧一面的砖头已经被清理殆尽,只留下一些高大的土坡。

马道

这段城墙两边的砖砌墙体都还保留完整,城墙顶上的马道依然可以看到,但城墙的垛口、女墙都已损毁,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

城上房屋

一些百姓干脆利用城砖,依靠城墙盖起了房屋,破损城墙上搭建起简陋的房屋,看上去很丑,但在兵荒马乱的时节,总算有一个栖身之处。

护城河

新乡城北邻卫河,东、西、南三面皆被护城河围绕。根据史料记载,这条护城河开挖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农历十月,在城北汇入卫河。图为两名小男孩站在护城河边,面前是一条蜿蜒的小土路,通往城墙对岸的居民家。

南门上眺望

从南门眺望城外,几条小路铺设在水道之上,颇有几分江南的河道纵横的景象。城门之外是一座古朴的石桥,出城的人们沿着石桥踏上归家的路。

西门外

新乡西城外的小吃摊,设备非常简陋,一排秸秆旁边,架起一面布棚子,做生意的人便在布棚下扎起座椅板凳,供出入城门的人们歇脚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