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福建的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城市

2024-03-08图片

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所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尽管福建整体以山地丘陵为主,但福州却拥有相对较大的平原面积,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地方,成为福建省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

福建的地形特色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描绘了福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在「一分田」的部分中,有几个较为显著的平原,漳州平原、泉州平原、兴化平原和福州平原,这四个平原为福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对当地的工业、交通和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福州平原虽然不是福建最大的平原,但是最幸运、最有福气的平原。闽江是福州平原的母亲河,在数以亿计的年前,地壳运动和地质变迁使得闽江得以形成,并横穿福州平原,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促进农业、渔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闽江的形成和存在为福州平原带来了无尽的福祉和机遇。

战乱时期,闽江成为了福州的天然屏障,其宽阔的江面和湍急的水流使得敌军难以轻易渡江,从而有效地隔绝了战火,这使得福州能够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持相对的安宁和稳定。盛世之中,闽江开辟了一条通往中原的便捷通道,成为福州与中原紧密联系的纽带。闽江对于福州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福州与四川在地理和文化上存在某些相似之处,自古以来便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明朝时期,福州的官员对福州的赞誉:福州地处东南沿海,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是内陆通往海洋的重要门户。作为「天府之国」,福州展现了其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福建以其「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特点著称,由于地形复杂,山地众多,不利于军事进攻和防御,因此在历史上并未成为重要的军事据点。

尽管有时人们会误以为厦门或泉州是福建的省会,但福州的地位无可替代。福建这个名字来自于福州和建州两个字的组合,这凸显福州在福建地区的重要地位,它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与世界各地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福州的海洋文化、侨乡文化和榕树文化等独特元素,都成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标识。

福州作为「闽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战胜吴王夫差后,其势力范围扩展至闽地,随后,因败给楚庄王,部分越国的后裔迁徙至现在的福建地区,与当地的闽族相结合,形成了历史上的「闽越」族群,为后来「闽」这一地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闽越的都城设在 东冶 (今福州新店古城),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项羽后登基称帝,建立西汉政权,他重新立无诸为闽越王,统治原先闽中之地,无诸在现今福州市的冶山之麓筑城建都,称为「冶城」,也就是后来的闽越王城。

近代考古发现,福州的瓦当和城墙遗迹为闽越王城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物证,揭示了古代福州的历史面貌,也让我们对闽越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城墙只有三面,一面朝向大海的独特布局,这种特殊的城墙布局,是闽越文化独特性的体现,闽越人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都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福州历史上的「闽都」地位并非短暂闪现,晚唐时期,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入闽,担任闽王,在福州设立了都城。王审知扩建了福州城,将旗山、五虎山、鼓山和莲花峰等自然美景围入城中,更修建了一条大壕沟,使福州城呈现出「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独特格局,奠定了福州「三山」的别称。无论是古代的闽越王城,还是晚唐时期的闽王都城,福州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随着唐朝的落幕,福建迎来了其历史上一个尤为辉煌的时代——宋朝。宋元时期,福建的海洋贸易达到了鼎盛,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港口条件,成为当时中国四大港口。

明清时期,福州成为闽浙总督的驻地,闽浙总督作为清朝九大总督之一,体现了清朝政府对福州的重视和信任。左宗棠、邓延桢、魏光焘等晚清名臣都曾担任过闽浙总督,他们在任期间,为福州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左宗棠在福州建立船政局,不仅推动中国海军的近代化进程,也促进福州乃至整个福建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船政局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为福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福州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无论是作为闽越王城、闽都,还是作为近代海军的摇篮,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独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索,不再是我们想象中的默默无闻之地。

福州虽然在港口城市的名声上或许不如泉州、漳州和厦门响亮,但这并不影响它在福建乃至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从古代的闽越文化到近代的海军建设,福州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为福建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之无愧地被誉为「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