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谱写文化交融的动人旋律|歌曲【天山放歌】创作手记

2024-01-31图片

王备近照

新疆是一个音乐的宝库,是我从小就向往的地方。2021年跟随中国文联赴新疆采风团,亲身感受到了那些流传在新疆大地上的民歌、民谣、民间器乐演奏、弹唱,以及民间艺人们的传承、演绎与讲述,跨越天山南北,行程上万公里,徜徉于歌舞乐声之中,沉浸式感受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我像一个饥渴的孩子,被这璀璨的艺术乳汁而滋养。

屈塬(左)、王备在新疆采风,在维吾尔族老乡的家里交流创作

品读词作家屈塬老师所写【天山放歌】,仿佛站在高山之巅拉开天地间的大幕,一张壮美的组图跃然眼前,有细腻的视角,也有雄浑的气势,勾勒出新时代新疆的新景观和大气象。我在进行总体音乐设计时,力求融汇新疆大地的缤纷色彩和多民族的人文风情,选用最能反映新疆地域多民族共通的根源性音乐元素,提升作曲的维度,以跨越天山南北的大格调、大广角来写全景,以特写手法描绘细部精华,希望创作出一首情感相通、文化交融、宏观展示大美新疆的欢腾壮歌。

屈塬近照

【天山放歌】的歌词,以三个段落分别描写东疆、南疆、北疆。我在设计音乐风格时就考虑,既要有统一性,也要表现个性,做到统分结合。这首歌的主题在于展现大美大爱大新疆,这是一个统一整体。如果把三段分别设计成东疆、南疆、北疆的不同的音乐风格,用来表现新疆不同地点、不同民族又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个性特征,那就会使得一首歌主题分散甚至顾此失彼,难以成其为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所以,在统一中彰显个性,成了这首歌的主要着眼点。最终,我为这三段的主体部分设计了相同的旋律,只有衬词部分使用了各具地域特色的表现方式。在这三段相同的旋律设计上,深挖广阔西域上各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背后的那种共通性,使得旋律本身定义于大西域的同时又不会局限于单一特色,力求「大格调、大广角来写全景」。

大美天山 王备 摄

在中国文联的大力支持下,我在创作、制作【天山放歌】汉语版基础上,还制作了多语种版,即:描写东疆的段落用维语领唱,描写北疆的段落用蒙语领唱,合唱部分仍用汉语,意在表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正如歌中唱到的:「这是我们共有的家园,我们心手相连的梦乡。」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共有精神家园是用文化铸造的精神空间,这其中浸润着强烈的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属。

大美天山 王备 摄

无论哪种新的音乐形式,它的根都在民间音乐上,都是从那里生长出来的。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吸收我国和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民间音乐中的养分,当各种元素都在体内时,我们的身上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自然促使我们择取某一个地域、某一个文化、某一个民族最优秀的东西,或者说是最适合的东西,融入自身的创作之中,这是传承创新的必经之路。新疆民族乐器极具个性特点,只有科学的、符合艺术性的配器方式,才能将它们集合到一起用同样的音律和节奏演奏。这对我来说是个难点。创作【天山放歌】之初,为了找到最好的配器方式,我就一个一个乐器去听,热瓦普、独它尔、冬不拉、艾捷克、库姆孜、手鼓,努力找到它们之间的共鸣点,使整体音乐效果既和谐融洽,又特色鲜明,表现出十足的魅力。

王备(右)与民间艺人交流

我一直秉持这样的创作理念:所谓艺术,「艺」是品位与创意的高度,「术」是支撑品位的技能和技术。人文情怀是根本驱动,技术储备是基础条件。把情怀、情感和技术进行最大程度的融合,互相促进,互相帮扶,情感会让技术发挥得更好,技术又能让情感得到最大化体现、表达得最好。我对命题创作并不畏惧,可能还是日常积累帮了大忙。生活经历得到的感触,包括看电影、听音乐时关注其中的表述方式,同时还要捕捉到它所使用的技巧技术。在接受命题创作任务时,我会用命题调动情怀情感,力求精准把握每一个技术细节去实现。创作是驰而不息的登攀,技术娴熟能够为创作带来更多可能,最终又要靠情怀、情感的力量进一步推动它。这些理念的思考和沉积,成为了我创作【天山放歌】的重要基石。

无关功利的热爱,是艺术创作创新的内核动力。保持心灵的纯粹,才能让艺术创作更纯净、更有生命力。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总是有一种天然的使命感。一颗创作的初心,让我记住自己音乐梦开始的地方,心有所念,笔耕不辍。我坚信,在旋律里注入情感,作品才会变得有分量,所以始终怀着对艺术的敬畏、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强烈感受去创作。【天山放歌】里融入了我真挚淳朴的情感,去抒发我炽热不息的生命能量,正像新疆明媚的阳光、苍茫的山野、挺立的胡杨、甜蜜的瓜果一样,拥有喷薄而出的生机。文化润疆的意义,正在于让人们从艺术作品里感悟到美好、希望、信心、勇气,从而满怀热情地建设我们共有的家园——我们相亲相爱的地方。

(作者:王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