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忠诚守护的地方丨思想政治教育在这里发出新芽

2024-01-12图片

思想政治教育在这里发出新芽

中国军网记者 毕笑天 武炎洲 通讯员 曹洪光

2023年3月的一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辽沈战役纪念馆,展厅里的所有陈列再一次焕发生机。

序厅中央,大型雕塑【决战决胜】巍然矗立。人民解放军持枪向前、突破城垣的威武瞬间,被雕塑栩栩如生地重现出来。

雕塑下方,武警战士肖康头戴扩音器,双臂下垂自然伸直,静静站在那里,他是今天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

不多一会儿,纪念馆里人头攒动。肖康注视着从人群中整齐列队而来的中队新兵们,他迎着一个个好奇的目光,清清嗓子,走了上去。

「新战友们,你们好。」

辽沈战役纪念馆(无人机拍摄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在历史中找寻前行的动力

锦州,一座英雄城市。

这里是辽沈战役的主战场之一,被炮火犁过的土地,浸染着无数英烈的鲜血。辽沈战役纪念馆、白虎屯战斗遗址、黑山阻击战纪念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沉睡在这片土地上,等待后人挖掘。

驻扎在这里的武警辽宁总队锦州支队执勤四大队凌海中队,历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洗礼,走过76年臻荣岁月,中队官兵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中不断成长,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13次。

当肖康还是新兵的时候,来到中队荣誉室,他看着里面陈列的锦旗、奖牌,心向往之。「一定要为中队建设贡献力量!」肖康暗下决心。

肖康在中队荣誉室。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岁月更迭,中队里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肖康也逐渐从新兵成长为中队骨干,成了大家口中的「老班长」。他和战士们一起训练学习,大家有什么话都愿意和他讲。

中队官兵学历越来越高,面对思想活跃的战士们,如何搞好思政教育,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这是肖康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每天看书读报,在肖康随身携带的小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他的理解感悟。一有空儿,他就跟战士们分享心得体会,鼓励大家多学习、常思考。「从部队实际出发来阐释理论知识,让官兵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和认同,这才是真本事」,这是肖康的思政教育观。

到后来,肖康越讲越出名,大家推选他担任荣誉室的讲解员,他讲中队的忠诚史、战斗史、奋进史,在他口中,大家对中队发展有了直观印象。等到中队与辽沈战役纪念馆建立联系,邀请官兵们定期到馆担任讲解员时,肖康光荣入选。

肖康跟战士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展馆里,讲解员是历史的探寻者,也是故事的讲述者。「在塔山阻击战中,战士们为了保卫阵地壮烈牺牲,团长下令9连转移到阵地上继续坚守。当时9连指导员咽下手里的饼,对大家说:‘同志们,这可能是我们的最后一顿饭了,大家一定要吃饱。’第二天,9连的战士为了保卫阵地壮烈牺牲,这顿饭真成了大家的最后一餐。」讲到这里,肖康言语颤抖,几度哽咽。

「锦州是一座英雄城市,这里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我们要利用好这些资源,上好每一堂思政教育课,传承好先辈的革命精神。」这是肖康和中队所有官兵的心声。

从「听得懂」到「讲出来」

思政教育不能脱离实际,也要冒着热气,沾着露珠和泥土气息。

中队政治指导员李凯针对官兵不善语言表达的问题,着力锻炼战士们的演讲能力,通过讲评新闻、解读报纸等形式,引导战士们人人上讲台,用大家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用兵语话兵心,谈感悟说真情。渐渐地,战士们不仅成为中队文化的讲述者,也逐步成长为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

新兵周传奇不愿意举手发言,在大家的鼓励下,他终于在一次教育课上举起手。从此以后,周传奇能够随时跟战友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有力度、有深度的演讲赢得大家纷纷点赞。

战士张庆磊在与「大功三连」视频连线时紧张得说不出话,后来他一有时间就埋头学习,在指导员的帮助下,获得了中队的季度理论之星,第二次视频连线时,张庆磊说得头头是道。在大家的掌声中,他找回了自信。

2019年,中队官兵自发组成了宣讲小组,肖康第一个报了名。最初,小组只有5个人,大家讲红色故事、讲先进典型、讲创新理论,随着宣讲的内容质量越来越高,官兵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热情愈发高涨,越来越多的战友加入其中。中队累计培养出30余名理论骨干和红色讲解员,宣讲小组也成为武警锦州支队的文化品牌。

现如今,中队干部和肖康一起将思想教育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收集身边战友的故事,编创快板词,自创情景剧,教育的阵地由课堂延伸至操场、由室内开拓至舞台。

中队官兵编创快板词,讲述身边战友的故事。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变化总是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发生。现在,中队里已经没有专门负责讲思政理论的人;或者说,每个人都是中队讲理论的一把好手。

跨越时间,再出发

每年新兵下连、老兵退伍,肖康和中队其他讲解员都会在纪念馆义务讲解。讲解时,不只是官兵们,路过的游客也会驻足聆听。

官兵在辽沈战役纪念馆义务讲解。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纪念馆里,如果你的心头掠过一丝激动,那就是历史的回声。

肖康曾见过懵懂稚童在展柜旧物前长久凝视。讲解间隙,小朋友们此起彼伏的提问声环绕在他耳边:「叔叔,这个大炮是怎么回事啊?」「你再给我们讲讲其他故事吧。」看着孩子们盯着军装时崇拜的眼神,肖康心头的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肖康曾见过新兵们在红色教育的熏陶下有所感悟。讲解结束后,一个战士对他说:「肖班长,我以前也看过军旅题材的影视剧,参观过不少纪念馆。但当我真正穿上军装站在这里的时候,我发现这种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这里是新兵们受到思想洗礼的第一课,上完这堂课,他们的心也安定下来,都有了目标和方向。回到中队,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战士们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训练场上共同训练,一起娱乐生活。面对荣誉积极争取,所有人都在建功立业的道路上努力奔跑。

肖康曾见过老兵们不舍地看着展陈无语凝噎。上完最后一课,老兵们各自奔流入海,迎来风雨灿烂。但是战友情谊终究不会被山海所隔,这里是所有人永远的家。1977年入伍的退役老战士惠兴富,在离开部队27年后,仍然坚持给中队写信汇报思想。

中队举行送老兵仪式。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思政教育的力量,是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种下一颗种子,等待每个人用自己独特的经历去浇灌它,等到来年春天发出新芽。

这份力量,会贯穿在人一生漫长的岁月中,并在某个不被预测的瞬间,完成教育的闭环。这份力量,既入脑,也入心。

2023年,是老兵肖康在中队服役的第16个年头。新年过后,他也离开了这个承载了自己太多记忆的地方。再一次站在纪念馆,这是他最后一次给新兵进行讲解。

迎着新兵们好奇的目光,他想起自己和战友们在课堂上七嘴八舌的讨论,想起训练场上大家互帮互助的情景……

「新战友们,你们好。」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毕笑天 武炎洲 曹洪光

责任编辑:闫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