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山里人家过年:京山革命老区小焕岭的正月初三

2024-02-14图片

小焕岭的天黑得早,五点半之后就看不到太阳了,但在平坝上升起无人机,垂直上升到六百米的高空,我们在屏幕上看到了漫天霞光和金色落日,也看到了丛山峻岭、层峦叠嶂,因此,小焕岭村可以算得上是群山环抱、大山深处吧。小焕岭村有多个自然分布的居住群落,今天正月初三,我们来看看山里人家怎样过年吧。

小焕岭六百米高空所见

六百米高空所见公路、田野与小焕岭部分村落

从早上七点半开始,进山拜年的小汽车络绎不绝。

小焕岭曾因地理位置偏僻而成为豫鄂边区抗战指挥中心,李先念等前辈曾经在此浴血奋战,但现在一条高质量的柏油公路穿村而过,无数条硬化路像毛细血管一样与这条主动脉关联,因而小焕岭与外面的世界息息相通。

小焕岭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旧址

小焕岭依山居住的人家

从空中俯瞰,山里人家皆依山而居,或面朝公路,或门对田野。时至深冬,春天的浪漫,夏季的激动,秋日的成熟,一概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山寒水瘦,草木萧瑟,满眼枯黄,但因此而袒露了山里的质朴雄浑与沉稳粗犷。所以,背靠大山和森林,山里人家显露着温馨、安宁、祥和,踏实。——作为平原来客,我对依山而居的人家总倍感新鲜,而面对大山,我常怀敬畏之心,总觉得他们是沉默不语、冷眼看世的历史哲人,有时不由自主地生出几分心虚。

硬化路在山岭间穿过,四玉带飘逸

静默的大山

空中俯瞰,我们还发现农田大多「冬闲」,不是像先前栽种油菜之类农作物,空旷的田畴上留着机械耕作的痕迹,您能够解释为何与先前不同吗?

走进山村,我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息。

不少人家按照老例,「火笼」昼夜不熄,但当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之际,人们更喜欢坐在老式靠背椅上,在大门前聊天,晒太阳。乡亲们互致问候,相互了解过去一年的经济收入,畅谈新一年中的打算,而外来客人大多询问山里的生活及人事变化。

山里人家的门前聚会群聊

作为「旁听者」,我最大的感触是:先前的许多小孩在我们疏忽之际长大成人——不仅长大成人,而且各有所成,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或拥有一技之长而当门抵户……

公路边的人家

最让我吃惊的是,或者说让我切实感觉到岁月重压的是,先前的「小屁孩」的孩子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您看,这位少妇,正在为拜年客备餐,看起来三四十岁吧,但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

您看看,这位山里媳妇多大年纪?儿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

有年轻人前来敬烟递水,对我这样的老前辈恭恭敬敬,客客气气,当我明白他的身份之后,往往喟叹不已——叹光阴似箭,伤人生之须臾。

年过八十岁的老人颇多。您千万不要从老人的衣着来判断他们的生活,因为老人们习惯于简朴,自然,随性,即使过年,他们也不愿意换衣服,尤其是那些习惯于烤火的老人。当然,不可否认,曾经的岁月在一代人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尤其是劳作所致的身体变形,还有岁月风霜所雕刻的面容。——他们是历史名词「山里人」的主要指称对象!值得庆幸的是他们赶上了「现代化」的春节。

笔者与老人——一位老人扶着另一位更老的前辈

笔者与八十多岁的老人

现在的房子和以前不一样了:古老的土坯房基本绝迹,取而代之的是砖木结构的新式平房和钢筋水泥造就的洋楼。农户门前停放的的汽车,部分是客人的,但大多数是山里人家的……

柏油公路穿村而过

山脚变得农户

——我有点怀念几十年前进山拜年的感觉。那时候家家有「火房」,「山里人」选择「饶火」且无烟的木柴烤火,火堆或火炉昼夜不息,有时把整根枯树伸到火里面烧。人们或围坐烤火闲谈,或在火堆/火炉旁打麻将,水开了就泡茶,屋子里温度高了就脱衣服,脱得只剩下一件毛衣。后来「火房」改造成「无烟房」……「火房」给「年味」增添了特殊的浪漫!

现在有多少人家保留「火房」,不得而知。

小焕岭山里人家

小焕岭人家

正月初三,无论是早餐还是晚餐,都带有「年饭」的味道。但现在,无论是本地客人,还是山外来客,都喜欢山里的蔬菜。这有两个原因。原因之一是,山里人家的饭食水平已经与城市「持平」,因而鸡鸭鱼肉不再是拜年客的首选或最爱。原因之二是大山里的蔬菜有着特殊的滋味:软绵,清香,醇甜。这种味道只有吃过的人才深有感触。这种味道,可能因为这样几个因素所致:山里温度低、蔬菜生长周期长,昼夜温差大,不使用化肥……

蔬菜走俏

小焕岭以前家家杀年猪,现在情况正在急剧变化:几家合伙杀一头猪的现象逐年增多,有些农户干脆不杀年猪,以吃鲜肉为主……

我在村里转悠,有了一个特殊的发现:前些年,人们燃放鞭炮之后留着红色的纸屑不打扫,一地红色,人们要的是「红火」与喜庆,但现在家家户户门前干干净净。我有些困惑:是禁止燃放鞭炮呢,还是山里人家另有精神追求呢?

遗憾的是,我只看到了小焕岭的正月初三,那么,小焕岭的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又是什么样子呢?

小焕岭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