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40年过去了!1983年上过春晚的那些人相继离世,都是曲艺界的大拿

2023-12-28图片

曲艺之乡天津培育出杰出艺术家

提起天津,第一印象就是这座城市是中国曲艺的发源地。上世纪30年代,王景愚就诞生于这片热土。那个年代,王景愚从小就表现出对广播和戏剧的浓厚兴趣。

每天放学后,他总是迫不及待地跑去参加学校的广播社活动,用他的声音为校园里的同学们带去一段欢乐时光。周末的时候,王景愚更是加入校园里的戏剧社,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排练话剧。

或许,正是这些积淀,奠定了王景愚日后投身于哑剧表演艺术的坚实基础。

中学毕业后,王景愚顺利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在这个艺术殿堂里,王景愚继续磨练表演技巧的同时,也着手创作了他的代表作【吃鸡】。

这部哑剧生动诙谐地讲述了主人公吃鸡遭遇的「水土不服」,虽然剧中没有对白,却通过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成功逗乐了无数观众。

可惜好景不长,【吃鸡】很快就遭到了批判,王景愚只能暂时收起这部力作,等待重新登上舞台的那一天。

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拂下,王景愚终于迎来了机遇。他重执【吃鸡】剧本,在首届春晚与全国观众见面,引发了空前的反响!王景愚用他的哑剧艺术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决不能被埋没。

他对哑剧表演艺术的热爱和坚持,最终也成就了他在这个领域的卓越成就。

从普通人到明星,他们用毅力开创传奇

索宝莉和严顺开,两个看似平凡的人,却在艺术道路上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索宝莉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在痛苦中长大。好在,她有一副动听的嗓子。一次偶然的机会,索宝莉的歌声被知名歌唱家发掘。

自此,一个专业歌手的新起点打开了。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索宝莉不断磨练技艺,终于在70年代初崭露头角,并在首届春晚献唱经典歌曲,声名鹊起。

相比之下,严顺开的童年要来得平凡许多。他从小就酷爱表演,却因长相问题无法进入心仪的戏剧学校。但严顺开没有放弃梦想,后来他终于如愿以偿,考入了北京中戏。

严顺开就像一块璞玉,在老师的悉心雕琢下逐渐发光发亮。毕业后,他在一家滑稽剧团坚持了十余年,从一个小演员成长为导演。

八十年代,严顺开凭借主演的电影【阿Q正传】一举成名,被誉为「东方的卓别林」。

索宝莉和严顺开,都用毅力和坚持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他们不畏艰辛,从最基层做起,以平凡人的身份通过努力获得成就。

首届春晚的成功,更是令他们事业上一飞冲天。这些普通人,用汗水丰富了中国艺术的花园。

传统艺术在春晚绽放光芒

马季和侯宝林,可谓中国语言类艺术的两大巨匠。他们均是中国传统曲艺的杰出代表,也是使相声艺术在时代洪流中绽放光芒的关键人物。

马季是中国喜剧界的一位泰斗级人物。他早年通过全国职工业余曲艺大赛崭露头角,得到前辈肯定,正式步入演艺之路。

马季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幽默情怀,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如【宇宙牌香烟】等,深受民众喜爱。1983年春晚上,马季的这部作品播种开来,为观众带去一场欢乐盛宴,也让更多人开始欣赏起这种传统语言艺术的魅力。

与马季同台的,还有中国相声界的大师级人物侯宝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侯宝林在曲艺界已是一颗璀璨明星。但随着时代变迁,相声艺术渐渐被人遗忘。

直到八十年代,侯宝林终于再次通过春晚这个平台,将相声艺术的精髓展现给广大观众。那场与徒弟合作的【相亲】演出轰动一时,也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相声的美妙魅力。

可以说,在马季和侯宝林的带领下,中国的传统语言艺术在当代文化的舞台上焕发出耀眼的光芒。首届春晚的成功,对相声等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赵忠祥与春晚结下不解缘

说到春晚,就不能不提到赵忠祥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1978年,赵忠祥在中央电视台崭露头角,很快在央视多档文艺节目中担当重任。

六年后的1984年,一个全新的机会找到了赵忠祥——主持首届春节联欢晚会。

第一次接触春晚的赵忠祥有些紧张,但他很快就找到了状态。熟练流畅的语言能力和温和亲切的主持风格,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一晃眼,十多年过去,赵忠祥已成为春晚的标志性人物,被视为春晚的「铁腕」。每年春节前夕,电视机前的观众都翘首以盼着赵忠祥的出现,仿佛没有他,春晚就少了些灵魂。

那些与春晚共同成长的岁月,对赵忠祥意义非凡。它记录下了中国人在社会转型期的集体记忆,也见证了中国电视传媒的时代变迁。

即使在后来卸任主持人后,赵忠祥依然会作为特邀嘉宾回到熟悉的春晚舞台。可以说,赵忠祥与春晚结下了一种特殊的缘分,他用自己的方式,谱写了中国人新年夜的美好画卷。

他们为中国文艺启航

王景愚、索宝莉、马季、侯宝林、赵忠祥、严顺开......这些老一辈的艺术家,奉献出毕生精力,为中国文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封闭期,传统文化曾一度被认为是封建糟粕。但这些艺术家们并未放弃对本土语言和艺术形式的热爱。改革开放后,他们终于迎来机遇,将中国古典艺术推上时代舞台,展示给世人它独特的魅力。

马季和侯宝林让相声重新受到重视,王景愚将哑剧搬上春晚,为后来者铺平了道路。

正是这些先驱者的不懈努力,中国传统文化才得以在当代生根发芽,走进千家万户,受到大众喜爱。尽管时过境迁,许多老一辈艺术家已辞世,但他们留下的作品仍然能带给人们温暖和感动。

「过年啦,过年啦」,这句洋溢新年喜悦的歌声,依然在民间传唱。

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不忘初心,继续推进中华文化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让我们满怀自豪与关爱,携手书写中华文明的新篇章。

结语

一转眼,春晚已持续举办40个年头,这台代表中国文化的盛会见证了时代的变迁。那些老一辈艺术家带来的经典节目至今仍能牵动人心,昭示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们用智慧和毅力推动着民族文化复兴,也啓发后来者在传承创新中弘扬中华艺术。

今天,我们缅怀那些为中国文艺奉献一生而逝去的先贤。但不能止步于追忆和悼亡,更要传承他们「国粹中华,文化为先」的精神光耀后世。

在新时代,中国文艺的道路更加宽广。我们要继续开拓创新,让中华文化的种子在全球各地生根发芽。

回望40年春晚历程,中国文艺已历尽沧桑,正在绽放新的光彩。让我们满怀自信与骄傲,继续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放射出更加绚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