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爱在中国:宣教士来华记录片

2024-03-31图片

爱在中国:传教士来华纪录片(中文版)

▼ ▼▼ ▼▼▼▼ ▼▼

一个伟大的民族,历经沧桑,又面临新的天地。 一股令全世界瞩目的超级力量。 七千万基督徒拥有传播福音的惊人力量。 14亿灵魂,对爱与善的向往……传教士的历史值得永远铭记。 这不仅仅是历史,而是无数生命被爱改变,信仰如何成为改变时代的巨大力量。

因信仰闯入世界,因爱挑战人生 哈德森·泰勒、剑桥七人、威廉·伯顿、穆拉迪、埃里克·李、艾维、贝茨……不朽的名声,传奇的人生。

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从1911辛亥革命到世界大战……他们演绎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融合了信仰与实验、爱与敌意。 他们戏剧性的一生充满了欢乐与悲伤、光明与黑暗、荣耀与失败。

他们离开欧洲、美洲和澳大利亚,来到了古代中国。 他们进入内地偏远地区,接触农民、妇女、儿童和少数民族。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再也没有机会见到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回报就是痛苦、孤独甚至死亡……但他们坚持着一个使命——将耶稣基督的爱带给亿万中国人。 这份爱点燃了他们的激情,拥有征服一切的力量。

哈德森·泰勒

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1905)是这批传教士的先驱,也是中国内地会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英国约克郡。 1853年9月,泰勒受中华宣教会派遣登船来华传教。 1854年3月1日,经过156天的危险航行,他在上海登陆。

为了向中国人民传福音,他选择过着简朴的生活,生活在普通中国人中间,按照中国传统习俗生活。 为此,他遭到了本国人民的猛烈批评。 与此同时,他继续面临中国人的攻击和抵抗。 但这些并没有削弱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热爱。 他被公认为历史上最杰出的传教士之一。 他在中国取得的成就就像大卫·利文斯顿在非洲和克里·威廉在印度取得的成就一样。

1865年,他建立了内地会,并激励了数千名不同教派的西方传教士加入内地会。 时至今日,内地会从未停止过传教使命,成为世界上最有成效的宣教队伍。

在他来华51年间,他创办的内地会派遣了800多名传教士,建立了125所学校。 他在中国带领18000人皈依基督,并在18个省建立了300多名传教士。 有 500 多名当地助理参加的传教站。 戴德生以对中国文化的敏感和对传教工作的热情而闻名。 在他的领导下,内地宣教团成为一个重要的非宗派宣教团,吸引了来自所有基督教团体和工人阶级、单身妇女和不同国籍的个人的成员。 由于内地会的反鸦片贸易运动,戴德生被西方视为19世纪以来来华最引人注目的欧洲人。

泰勒为中国人民服务了五十年,逝世于湖南长沙。 人们把他安葬在镇江长江岸边。 与他一起埋葬在中国土地上的还有他的第一任妻子玛丽亚和四个在婴儿时期夭折的孩子。 哈德森·泰勒的故事并没有随着他的去世而结束。 他的后代继承了他对中国的热爱,一直生活在中国人中间,直到今天。 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家庭对中国永恒热爱的故事。 时至今日,仍有成千上万的中国基督徒深受泰勒精神影响。

如果我有一千斤黄金,中国可以全部撤走; 如果我有一千条生命,我不会把一条生命留给中国。 不,不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基督! (邰德胜)

剑桥七人组

剑桥七人组

剑桥七人中的任何一个都是一颗闪亮的明星。 1885年,他们放弃了头衔、军衔和繁荣的体育事业,投身于中国的边远地区。 在青海、西藏、云贵山脉、黄土高原,他们为一群素未谋面的中国人倾注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中国和亚洲,成为欧美精神复兴的直接推动力。

虽然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但他们帮助内地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宣教士成长为迄今为止在中国传教工作中最著名的宣教士,激励了许多新人加入内地会的宣教组织。 。 1885年,剑桥七人抵达中国时,内地会传教士仅有163人。 1890年这一数字翻了一番,1900年达到800人,占所有新教传教士的三分之一。

威廉·卡塞尔(William Cassels,1858-1925),英国圣公会牧师,来华后在四川传播福音。 1895年,他被任命为英国圣公会华西教区主教,直至1925年去世。

斯坦利·史密斯(Stanley Smith,1861-1931),三一学院赛艇队前队长,被派往华北。 很快他就能用流利的中文讲道。 1931年1月31日,他在中国苏州去世。去世前一天晚上,他还在讲道。

查尔斯·托马斯·斯塔德(Charles Thomas Studd,1860-1931)是一位著名的英国板球运动员,也是最著名的板球运动员。 当时,他放弃板球转而传教的决定引起了巨大轰动。 来华后,主要在山西传教。 1894年,因健康状况恶化回国。 后来他到印度和非洲传福音。

阿瑟·波尔希尔-特纳(Arthur Polhill-Turner,1862-1935)来到中国后,于1888年被任命为牧师,并搬到人口稠密的乡村,以便接触尽可能多的普通民众。 1900年庚子叛乱期间他留在中国,直到1928年退休返回英国才离开。 1935年去世。

塞西尔·波尔希尔·特纳(Cecil Polhill Turner,1860-1938)毕业于伊顿公学,曾任骑兵中尉。 他放弃了升职的机会,来到中国四川传教。 他负责西藏西北边境地区。 1892年,他和妻子在一场骚乱中差点丧命。 1900年因身体不好回国,未能回国。 1938年逝世于英国。

张必成(Montague BeauchamP,1860-1939)是一位高大、强壮的赛艇运动员,是一位男爵的儿子。 1900年庚子叛乱期间撤离中国,1902年返回中国。1911年返回英国加入英国陆军。 1935年,他的儿子成为第二代来华传教士,他也回国; 1939年,他在儿子的传教站去世。

迪克森·爱德华·霍斯特(1861-1946)出生于皇家军事学院,是一位将军的儿子,原是一名炮兵少尉。 后来,他接替泰勒领导内地会长达30年。 1935年退役后留在中国,后被日军关进集中营。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才被释放,在中国生活了60年。 他于 1946 年 5 月在伦敦去世,是「剑桥七人」中最年长的一个。

威廉伯顿

威廉·博登(William Borden,1887-1912)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库克县,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耶鲁大学毕业生和百万富翁。 为了福音的缘故,他放弃了数百万财产,心甘情愿地奉献给中国。 他本人也同时去了中国。 他的目的地是中国甘肃,向中国穆斯林传福音。 在前往中国的途中,他在埃及停留学习阿拉伯语。 不幸的是,他25岁就患上了脑膜炎英年早逝,他是否浪费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威廉·博尔顿临终前在【圣经】中写下了他的遗愿,他曾写下「毫无保留」和「永不退缩」的两行誓言:「不后悔!」

穆拉迪

洛蒂·穆恩(Lottie Moon,1840-1912 年)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阿尔伯马尔县的一个富裕的浸信会家庭。 她于1861年获得硕士学位,是当时少数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之一。 她极其聪明,能使用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还能流利地阅读希伯来语。 她不是一个普通的贵妇,因为她所信仰的上帝不平凡。 上帝感动她看到了中国人民的需要。 1873年到中国山东邓州,后又到平度、黄县开设新教区。 她在中国服务了40年。 起初,中国人不相信她并拒绝她,但她拒绝离开。 她烤的饼干的香味不断吸引着人们来到她的客厅。 就这样,许多人接受了她和她的救主。 穆拉迪不仅为华人服务,她也认同华人。 1912年,山东发生大灾难,加之军阀混战,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穆拉迪把自己所有的积蓄和食物都给了身边的中国人,默默挨饿。 当年圣诞节前夕,穆拉迪在被送回美国接受治疗时在船上病逝。 由于饥饿,她当时的体重不足45磅。 1918年,美国美南浸信会决定每年圣诞节举行一次特别奉献活动,支持国际宣教活动,称之为「穆拉迪圣诞奉献」。 近年来,穆拉迪的圣诞捐款已超过1.5亿美元,占美南浸信会年度预算的一半。

李爱瑞

埃里克·亨利·利德尔(Eric Henry Liddell,1902-1945),苏格兰最伟大的体育天才。 但真正让他出名的是他对信仰原则的坚持。

1924年,他代表英国参加巴黎奥运会。当他得知周日举行100m预赛时,他拒绝参加,而是去教堂传教。 尽管他最擅长的是100米,但他转而跑400米。 在决赛中他获得了金牌并打破了世界纪录。 他的运动能力和信仰原则成为好莱坞电影【烈火战车】的主题。 【烈火战车】荣获四项奥斯卡金像奖,其中包括 1982 年的「最佳影片奖」。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李爱瑞出生在中国天津。 他的父亲是当时在中国传教的伦敦传教会的英国传教士詹姆斯·登洛帕·利德尔牧师。 埃里克在中国长大,直到6岁,他8岁的弟弟罗伯特回到英国,进入传教士儿童寄宿学校伊尔沙姆学院,而他的父母和妹妹珍妮则回到中国传教。 。 1925年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后,他再次来到中国,在华北地区担任传教士。

二战期间,因英国国籍和传福音活动,被日军关押在山东集中营。 1945年,抗战结束前夕,他病逝于山东潍县集中营。

战后,李爱瑞安葬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华北烈士陵园,白求恩、柯棣华等烈士也长眠于此。 1991年,爱丁堡大学使用苏格兰花岗岩为他竖立了一座纪念碑。 纪念碑上刻着圣经【以赛亚书】中的一句话:「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他们奔跑却不困倦。」 2005年,潍坊市政府在纪念潍坊集中营解放60周年活动中,也向李爱锐纪念碑敬献了花圈。

艾伟德

格拉迪斯·艾尔沃德(Gladys Aylward,1902-1970)出生于英国伦敦北部米德尔塞克斯郡埃德蒙顿。 她的父亲是一名邮递员。 她早年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做过女仆。 后来,她决定去中国传教。 她被内地会拒绝了。 但内地会安排她照顾两位从中国回来的老传教士,照顾自己。 这两位年老的传教士就是弗朗西斯·荣赫鹏爵士和他的妻子,在那里她学会了优雅的牛津英语,也了解了很多关于东方的知识。

1930年初,在卫理公会的一次聚会上,她偶然听说中国山西的一位老传教士珍妮·劳森已经73岁了,由于无人接替她而无法退休。 她立即写信给劳森。 森说道:「那个人就是我!」 1930年10月18日,28岁的他只身从英国出发。 她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乘坐轮船和火车前往俄罗斯和日本,一路上经历了艰辛。 ,终于抵达天津。 后来,他长途跋涉从天津来到山西阳城,找到了卫理公会老传教士珍妮·劳森。

在阳城,珍妮在城门外骡车行驶的大道旁租了一间带庭院的大房子。 因为房子被当地人认为是「鬼屋」,所以租金非常便宜,一年只需1英镑。 他们把庭院和房屋打扫干净,改建成客栈,为长途跋涉的骡夫提供食宿。 这家客栈的名字叫「八福客栈」,取自圣经中耶稣的【登山宝训】。 赶骡人休息吃饭时,艾伟德给他们讲了圣经故事。 这就是许多人相信耶稣基督的原因。

有一天,她用9美分从乞丐手中买下了一名生病的女孩。 她非常爱这个女孩,收养她为女儿,并给她取名「9 Cents」。 后来,「九分钱」从外面带回了一个无家可归的男孩,并表示自己宁愿少吃点,这样可以节省食物并与男孩分享。 男孩留下来并得到了一个新名字「Less」。 就这样,她收养了越来越多的孤儿。 阳城县县长看到了骡夫的变化,就来看望艾伟德,请她帮助他宣传当时政府正在推行的「天族运动」。 艾伟德答应了,后来她还帮助县长平息了一次监狱暴乱。 最后,县官也皈依了基督。

1936年,艾伟德撕毁了英国护照,加入了中国国籍。 1939年,日军进攻该地区。 由于艾伟德在美国【时代】杂志上指责日军在中国的暴行,日军发布悬赏捉拿「小妇人艾伟德」的通告。 艾伟德不得不带领94名中国孤儿,跋涉翻山越岭,进入安全的陕西地区。 二战后,艾伟德在香港和台湾开设孤儿院,帮助当地人民,直至1970年在台湾去世,葬于台北。 她下葬时,头面向中国大陆,表达了她对中国大陆这片土地的眷恋。

1949年,她的故事被英国广播公司的艾伦·伯吉斯写进了【小女人】一书。 1957年,好莱坞根据她的故事改编拍摄了电影【乐福客栈】。

巴德斯

矿工塞尔·贝茨(1897-1978),贝茨被誉为中国人的「辛德勒」。

他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纽瓦克。 他的父亲是一位基督教牧师和大学校长。 他毕业于俄亥俄州海勒姆学院,并以罗德学者身份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1920年,贝茨作为基督教联合传教会(United Christian Missionary Society)的传教士前往中国,并在中国南京大学教授历史,直至1950年离开中国,期间长达30年。 在此期间,他还获得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历史系哲学博士学位(1935年)。

南京大学成立于1910年,由美国基督教传教会支持的三所大学合并而成。 抗战爆发后,南京大学西迁重庆。 贝德什以副校长的名义负责剩余的南京校区。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对战俘和平民进行奸淫、抢劫、放火、残酷屠杀。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南京的死亡人数高达30万。

贝茨和几位西方传教士冒着生命危险组织建立「南京安全区」。 他首先是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后成为南京国际救援委员会的重要骨干和组织者。 最后一位总统。 在此期间,他一方面帮助南京平民避免了日军的疯狂屠杀和蹂躏,使难民免遭苦难。 一方面,他根据当时的所见所闻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并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和资料。 历史学家认为,贝茨博士和他的国际委员会在持续数月的南京大屠杀中拯救了5万至25万中国人的生命。

传扬好消息的人的脚是多么美丽啊! (罗马书 10:15)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约翰福音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