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泽征尔
20世纪70年代,「世界指挥史上的奇才」小泽征尔,造访中央音乐学院。
当他听完二胡曲【二泉映月】,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当时,小泽征尔用手捂着眼睛,虔诚地说:
「这样的音乐,是应该跪下来听的!」
这里的「跪下来」不只是形体的姿态,更是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姿态」。
「音乐家的作品里,藏着他生前所经历的苦难。」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小泽征尔一定听懂了【二泉映月】,也理解了其创作者——瞎子阿炳!
那么,瞎子阿炳究竟拥有怎样饱受磨难的一生呢?
阿炳
01
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他是一位道士与寡妇的私生子。
母亲在他4岁那年,因不堪舆论而自 杀。
之后,阿炳一直由同族的婶母抚养。
直到8岁那年,父亲华清和以「收徒」的名义,把他接到无锡城外的雷尊殿教养。
不过,他们没有以父子相称,而是以师徒相待。
华清和是个名道士,他不仅是雷尊殿的当家首领,还吹拉弹拨样样皆能,人称「铁手琵琶」。
阿炳12岁那年,开始跟着「师父」学习音乐。
几年时间下来,他已经谙熟各种丝弦、击打器乐,在斋醮仪式演奏中表现出超常的音乐天赋,被人们尊称为「小天师」。
可以说,少年时代的阿炳意气风发,过着相对优越的生活。
然而,命运的残酷吊诡之处在于,没有绝对的好事情!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让阿炳的人生彻底崩坏!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
雷尊殿
02
1918年,华清和不幸因肺病去世。
弥留之际,他说出了阿炳的真实身世:
「其实,我不是你的师父,我是你的父亲啊……」
阿炳乍听到这个消息,犹如五雷轰顶,久久无法反应过来!
午夜梦回,他每每想到自己是一场惊世骇俗的不伦之恋所产生的私生子,心里就惶恐不安——这样难堪的身份,注定他要沦为舆论的「笑柄」。
而当他想到母亲的惨死,以及「师父」多年来对自己的舐犊之情,又不禁悲从中来。
在辗转反侧的思虑中,阿炳开始借酒消愁。
不承想,他的一时消沉却被恶人妄加利用。
华清和去世后,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
当地升泉浴室的老板胡大海看中了阿炳的庙产,他一步步引诱阿炳吃鸦 片,还把阿炳带到窑 子寻开心。
阿炳
就这样,在25岁的年岁,阿炳堕入花花世界无法自拔,可以说吃喝嫖赌吸样样精通。
长达十年放浪形骸的生活,让雷尊殿的经济入不敷出,还让阿炳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他染上了花柳病,并引发了眼疾。
正当阿炳病弱之际,堂兄又落井下石,设计将他赶出了雷尊殿!
阿炳因为没钱治疗,最终导致两眼全瞎!
阿炳故居
03
从那以后,阿炳跌落到社会的底层。
他住在30平方米的矮平房,家里穷得一塌糊涂,从门口就能看清里面的全貌:
屋内桌椅残缺不全,床是竹榻,灶是行灶,可以说是家徒四壁。
为了谋生,阿炳不得不背着琵琶、胡琴,走上街头,以卖艺为生。
然而,阿炳虽然沦为街头艺人,却是个有志气的人。
外界称他为「三不穷」:
人穷志不穷,人穷嘴不穷,人穷名不穷。
首先,阿炳从不向人乞讨,他是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的。
人家叫他奏,他才奏,叫他唱,他才唱,人家给他报酬,不管多少,他并不道谢,并不争多嫌少;
有时人家请他奏唱,即使不给他钱,他也一样很高兴地给他们奏唱。
其次,阿炳不吃白食,从不贪图小便宜。
一次,他去乡下拜访琴师袁仁仪,只为了拉好一曲【梅花三弄】。
袁仁仪欣赏阿炳的技艺,便留他住下,还要煮馄饨招待他。
在江南农村人家,吃馄饨是隆重的礼节,一般遇到特别日子或有贵客来才会这样「奢侈」。
但阿炳不要说住下,就是留下来吃馄饨,也说什么都不肯。
阿炳的这种「知趣」和「志气」,让袁家人印象深刻、暗暗佩服!
最重要的是,阿炳不畏权势,他的气节、品格都很高尚。
二胡、琵琶、说新闻,是阿炳的艺术三绝。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阿炳常常通过「说新闻」,公开揭露土豪劣绅、恶霸地主的行径,为平民百姓打抱不平。
比如,无锡有个恶霸顾某强 暴家中丫鬟,阿炳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将此事编成说新闻的内容。
顾某因被臭了名声,吓得多时不敢露面。
抗日战争爆发后,阿炳又常常在卖唱中演奏救亡歌曲、编唱时事新闻等。
比如,阿炳的【听松】,就是借古喻今,表达人民群众抗日爱国的斗争精神。
并且,阿炳还曾严词拒绝敌伪军官寻欢作乐要他伴奏的要求。
04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又穷又瞎的阿炳,日子自然不好过。
每天,阿炳卖艺结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边走边拉琴。
如果,当天阿炳的琴声轻快,表明阿炳这天生意不错;
如果,阿炳一路拉的胡琴缓慢、哀伤,那就是说,这天的生意清淡,来日饮食无着!
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下雪天,阿炳夜里回家时的琴,总是凄厉欲绝。
每当这种时候,一些好心的老人家就会在屋里叹息:
「罪过人的,阿炳生意不好呃!」
阿炳与妻子董催弟
好在,命运对阿炳还有一丝眷顾。
阿炳40岁那年,遇到了同样身世可怜、后来成为自己妻子的——董催弟。
董催弟是个寡妇,她在丈夫去世后,迫于生计,将13岁的大儿子送到圆作店当学徒,将大女儿送人以减轻负担,又将两个小女儿送给别人当童 养媳,将小儿子托给丈夫的姐姐抚养,随后只身来到无锡崇安寺一家烟馆做帮佣。
因为阿炳的烟瘾一直没有戒掉,所以他时不时还会去烟馆。
久而久之,这两个苦命人从相识到相知。
一天,董催弟告诉阿炳:
「夜晚黄昏常常听到你的琴声,我几次想死,可听到你的琴声就不想死了,我勿但认得你,还听过你的新闻呢!」
人生难得遇知音,就从这一次开始,两人产生了感情,渐渐走到了一起。
从此,两人相依为命,董催弟成了阿炳的眼睛。
阿炳习惯边走边拉,拉琴时,董催弟就提着阿炳的长衫衣角,在前边引路;
阿炳心疼妻子,每当一曲终了,他总会调换个位置,让妻子扶着他,好歇息片刻。
这一对形影不离、同甘共苦的患难夫妻,每天同出同归,赚了钱一起享用,赚不到钱一起忍饥挨饿、毫无怨言,无锡人常称他们是一对「仙童仙女」。
05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到了1950年。
9月2日那天,从中央音乐学院来了几位教授,他们带来了一台罕见的钢丝录音机,要帮阿炳录音。
阿炳受宠若惊,他连续录了数十首曲子。
但是由于录音机的录音钢丝不够,最终只有6首——【二泉映月】【听松】【春寒风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被保留了下来。
教授们离开之前,相约明年再来给阿炳录。
可是,任谁也没有想到,再也没有机会了!
录音后不久,1950年9月25日,无锡牙医协会举行成立大会,阿炳受邀参加文艺演出。
彼时,阿炳已经陷入沉疴,他拖着病体登台。
在二十多年的街头卖艺生涯中,阿炳从没有坐下来拉过二胡,也没有真正登上过舞台。
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堂堂正正坐着在舞台上演出,也是他最后的一次演出。
1950年12月4日,阿炳吐血不止而亡,享年58岁!
令人唏嘘的是,那天董催弟正好回江阴老家参加土改分田了。
因此,阿炳死的时候,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
两天后,居委会主任发现阿炳的大门两天没有开,进去后才发现人已经死了,面孔上已经被老鼠咬掉了一块肉。
更惨痛的是,仅仅在阿炳离世后的第23天,他的妻子——董催弟也无疾而终!
或许,他们已经在另一个世界团圆,重续着「仙童仙女」的传奇……
06
阿炳一生会拉200多首曲子,最终留给我们的却只有6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好在,【二泉映月】令阿炳不朽,阿炳因其被誉为「名字应该用黄金写在中国音乐史上」。
一位英国音乐家听了【二泉映月】之后,曾激动地对一位贝多芬的故乡人说:
「这是中国的贝多芬!这是中国的【命运交响曲】!」
小泽征尔
20世纪70年代,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也激动地泪流满面,他用手捂着眼睛说:
「这样的音乐,是应该跪下来听的!」
并且就要从椅子上跪下去,以表示他的虔诚。
阿炳身上始终带着一种小人物的影子,他的一生,无疑是苦难的一生。
但是,他没有向苦难的命运低头,而是将苦难升华为音律、乐章,迸发出与厄运抗争的排山穿石的力量!
试想,如果我们以后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听一听【二泉映月】,想一想阿炳,是不是可以得到些许鼓舞和安慰?
想必,小泽征尔跪的正是阿炳坎坷的经历,跪的正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
参考书籍:【二泉映月: 十六位亲见者忆阿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