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玉雕大师王志戈作品欣赏

2024-03-06图片

王志戈,1971年生,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个人简介

王志戈1995年毕业于南阳理工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大学期间主修雕塑专业,完整的艺术教育经历、系统的美学素养,使之在作品创作中不拘泥于现有的雕刻技艺,而是大胆尝试将雕塑的体积、空间、节奏、韵律、形式美的元素融入玉雕作品中。在作品造型设计及技术配合上,他力求更加合理和准确,构思上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植入,其作品简洁平静、雅致沉稳,呈现出「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

△菩萨残躯,唐代,白石,残高38厘米

在中国雕塑史上有一尊经典的菩萨残躯,足以代表唐代雕塑的审美高度。王志戈借用这尊经典的菩萨躯干造型创作白玉作品【风·影】系列,来解读大唐的富足、高贵、典雅和开放。作品整体两件并置在一起,通过不同的时代、相同或不同的审美特征,产生一种有意味的视觉和心理体验。

风-国铭·北朝纪

本组作品素材选自经典的北齐石刻,通过雕塑的方法和装置的形式,巧用阿拉善玛瑙、独山玉、铜几种材料,对先贤审美风尚重温、缅怀和致敬。重拾我们伟大的古典艺术,唤醒我们对绚丽文化的自信、尊严、光荣与梦想。

作品【风·影】

尊重审美而不完全局限于原材料的属性,是王志戈现代玉雕创作上一个新的突破。诸如青花玉料,传统使用讲究黑白分明,细白及脂分足为上品,不符合这些标准的则为次品。在王志戈眼里,入手的每一块玉料,只要找准合适的切入点,都可以赋予它全新的表达。

【红线盗盒】第六届「玉华奖」 铜奖

他创作青花玉作品【红线盗盒】使用的玉料就是所谓的次料。根据这块材料的整体明度和重颜色的分布特点,以及所呈现出的气质,王志戈将色块巧妙分割安排,把材质所呈现的夜色朦胧的画面效果,与著名的梅兰芳先生的【红线盗盒】这一京剧名段背景故事完美嫁接,空中月色迷离,远处树影婆娑,红线女盗得田承嗣金盒而返跃然生动,体裁和原材料的完美结合堪称教科书般的范本。

随后,他又创作的【记忆 1935—大渡河】【记忆 2008—汶川】等青花玉系列作品,同样是将玉料变废为宝,利用创新手法无限拓宽了玉料的利用空间。

玉雕创作是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创作,因为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路径与玉雕创作路径是相反的。别的艺术门类的创作是艺术家突然有了一个强烈的创作的冲动,他想表他内心想表达东西,他价值观追求的东西。在此情境下,这种强烈的表达意向产生的时候,下一个阶段他就是要寻找想表达的主题,合适的表达方式,比如说油画,版画,雕塑,中国画,书法等等,了之后再去做技术配合,最后是作品产生,这类艺术创作是以人为主的。
「但玉雕创作,其路径正好相反,材质才是第一名的。如果说玉雕创作不是材质是第一位的话,那为什么还叫玉雕呢?我认玉雕正是因为创作路径不同,才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

王志戈不拘泥于以往的制作甚至创作固有形式,而是将哲学、文学、佛学、建筑、时代痕迹等更多文化元素融入玉雕作品中。除了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其作品更多地透出文化与时代气息。

简洁明了不失厚重,流畅纯净不失浪漫,王志戈现代玉雕创新作品中浸润着清新的韵味。两年前,受委托为一位有留学背景的学者定制【再别康桥】【静碧不语】【翡冷翠的夜车】等系列作品,他采用南阳独山玉来设计创作,有意规避了中国画的山水散点透视,而采用西方透视学的表达方式,运用油画光影及色彩的处理手法,将剑桥的桥、小径、草坪等元素重新组合,独山玉和西方文化元素的初次碰撞相映生辉,钟楼、落日、碧树、逶迤远方的小径。作品把那个难以捕捉的时代信息、心灵深处的情感触动、异乡情愫、他国风情一一透视出来。

对人们当下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生存环境现状的思考,是充满强烈人文情怀的现代艺术家的显著标志。将现实融入玉雕作品中,从而赋予其新的内涵,是王志戈创作的又一个明显特征。其作品【蚀】就表现了对时下自然生态的关注,作品明显脱离了工艺美术的范畴,有了更多纯艺术的表达倾向。

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品一样,一件玉雕作品在中国传统文人的骨子里,必然具有文以载道的特质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王志戈创作的河磨玉作品【泊】画面简洁、宁静,细细品读,明显有一种深入骨髓、徜徉于江湖的传统文人气息。远处一痕山影,近处摇曳芦苇边静泊一扁舟,气氛清冽、宁静且空灵,精美的设计与细腻的雕法诠释着宋人【苇岸泊舟】的意境。一叶扁舟,一痕山影,一勾冷月,工简至止,这也和宋代文人所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作品在这一瞬间性灵寄托于水面,在舟中,在烟波中,舟系月望,山光入怀,出入风波里,自在乾坤中。

之后,他相继创作出了【空山】【信仰】等作品,新的创作元素不断出现其中,开放、开阔、活跃,创作表达清晰流畅,纯然和质朴折射出他内心难得的内守和笃定。如诗如画,如梦如境,如哲如思,细腻丰润……王志戈的玉雕作品中处处充满诗意和哲思,将心意遥至于莽莽苍古,古今文化元素潜移默化般嵌入,水乳交融在现今和莽远之间,从而形成回味无尽的「回旋」。

个人荣誉

作品参加各层次展览并获奖,代表作【古风】、【天瑞】、【伏虎】、【女人·鱼】、【有风吹来】、【霓裳遗韵】、【纪事-1921夏•中国】、【尘封记忆】等。

2012年作品【凝香】 荣获中国玉(石)器百花奖优秀奖。

2014年作品【圣地青莲对屏】获「天工奖」金奖(刘国皓、王志戈)2020年作品【光照日月】参加全国玉石雕刻「玉星奖」获银奖。

玉雕特色与理念

王志戈是一位具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和当代审美意识的玉雕艺术家。他的作品凝重大气、浪漫旷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高雅的艺术审美特质,艺术上的成功探索和创新使得他在玉雕圈内与众不同。 在他看来,玉雕艺术真正从表象的美走向深层次的美,必须融入我们的灵魂,注入我们的思想,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王志戈的系列玉雕作品,透视出全新而独特的审美体验,传导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犹如飘逸舒畅的轻风,沁人心脾;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游弋,传承中不失新意,求新求变,给人清新自然之感;中西文化艺术交汇融通,耐人细品、回味无穷。

关于原材料、关于创新,王志戈说到:
第一个是关于原材料的,原材料在艺术创作中主要以两种状态存在,一种是作为工艺品基材存在,这是针对的工艺品而言;另一种是作为创造介质存在,把原材料作为创作的介质,这属于纯创作范畴。我认为,在讲述开始之前,有必要先把这两个概念弄清楚。概念是方向,概念弄不清,有些事情就说不明白。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创新,大家现在都在提创新,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我认为创新的概念是事物在完善过程中有别于以前的阶段性成效。创新不应该是目的,现在大家都在搞创新,这已经陷入了为创新而创新的怪圈。其实,玉雕创作一直提倡创新这个概念,我本人并不认同,也许看法比较肤浅,但毕竟是做创作,创作一定得有所思考。创新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的,而是我们在追求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有别于前一阶段的外在呈现形式,它是自然而然的东西,不是我们要去刻意追求的东西。

作品赏析

王志戈河磨玉作品【寂】

【都在风口上】 王志戈作品

一个玉雕作品的完成路径是这样完成的,我想包括咱们独山玉在内的不同材质,其创作路径大同小异。前段玉雕时间的时候,我创作了一件作品【都在风口上】,一个艺术家关注当下也很有必要,当下的热点恰恰是产品销售可以依仗的一个很重要热点。倘若我们玉调师都固守在工作室内,创造我们自认为好的作品,那产品与市场的需求是否配套,走向是否一致,作品是否实销对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玉雕师对当下热点的关注,对市场走向的关注,作品【都在风口上】来源于小米 CEO雷军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的流行语。作品的作者按照这句话,创造了一只带翅膀的小猪,我还在雷军名言的后面又加了一句话,「但是猪如果能长只小翅膀,他会飞得更好」。

【菩提树下】王志戈作品

【地藏王】.王志戈作品

△【新丝路】

△【寒潭荷影】

△【赤霞珠】

△【彼岸】

△【境Ⅱ】

△【昆仑雪】

△【小雅】

△【佛】

△【高士图】

△【荷风】

△【红盖头】

△【静心】

△【境】

△【空】

△【丽日】

△【莲花开了】

△【清和】

请一定要点赞并关注【有点田】哦!

请一定要点赞并关注【有点田】哦!

请一定要点赞并关注【有点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