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万里黄河育万物。一株株扎根于此的草木,摇曳着母亲河的喜怒哀乐。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五周年之际,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携手沿黄省级党媒以及山东16市党媒发起全媒体联动采访活动。黄河看「绿」,行走万里黄河,我们的记者把目光投向这一株株特有的绿色植物,邀您一起来看黄河的「绿色」故事。
说起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你能想到什么?你可能想到上世纪60年代,时任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当地群众整治风沙、内涝、盐碱「三害」;想到近年来它被称之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乡」。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这二者之间都与一种植物有关,那就是泡桐。
在兰考县,泡桐是最为常见的树木,在兰考人民心中却有着特殊的分量。这里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曾经饱受风沙、内涝、盐碱「三害」困扰。20世纪60年代,焦裕禄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他组织并带领调查队,经过一系列实地调查,掌握了兰考「三害」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分布情况,又吸收当地群众的经验,总结出一套治理「三害」的方法,确定了种植泡桐抗风沙的科学思路。
泡桐耐盐碱,沙窝子里能扎根,根深叶茂,能够有效挡风压沙。从种泡桐开始,兰考人逐渐摸出了种树防风沙的门道。从此,泡桐树成了兰考的象征。
但谁也没想到,当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种下的泡桐,不仅改变了兰考的自然面貌,也成就了兰考今天的经济发展。
走进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琴、筝、琵琶等招幌沿着白墙青瓦的民居排开。从家家户户敞开的大门里,几乎都能看到院子里有村民正在手工制作民族乐器。
专做高端古琴的「墨武琴坊」里,古琴制作非遗传承人徐亚冲正在专注地打磨一张古琴木胚。「我们兰考产的泡桐木,是在盐碱地里饱经风沙打磨长出来的,木质比较疏松、不易变形,而且导音性强,制成乐器后声音清脆、震动穿透力强、反应灵敏,被称作是‘会呼吸的木材’,是制作民族乐器的上等原材料。」徐亚冲说,上世纪80年代,他的父亲开始制作古琴,如今接力棒又传到了他的手中。如今,他们琴坊制作的琴,不仅卖到全国各地,甚至还远销海外。
在徐场村,还有许多徐亚冲这样的古琴制作手艺人。「我们村子不大,总共百十户人家,却有90多户村民从事民族乐器制作,成了全国知名的民族乐器专业村,产品涵盖20个品种、30多个系列,年产值超过了1亿元。」徐场村村委副主任徐永顺说。
曾经用来防风固沙的泡桐树,如今已成为兰考群众的致富树。兰考县积极利用泡桐种植资源,做强民族乐器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目前,全县种植泡桐林近6万亩,拥有民族乐器企业200多家,民族乐器年产量约占全国的35%,已成为中国民族乐器的重要生产基地,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海外40多个国家。
大众新闻记者 刘笑笑 张焕辰
临沂日报记者 胡得理
日照日报记者 陈堉榛
河南日报记者 龚砚庆 赵一帆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
统筹 王建
策划 娄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