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探秘人民海军博物馆:中国首艘核潜艇!

2024-03-05图片

讲述国防故事,感受世界风云,分享军事科技,谢谢关注!

众所周知,人民海军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 已实现了从仿制到自研,从落后到强大的全面发展

而想要了解人民海军一路走来的艰辛发展历程,最好的方法就是来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 通过馆中的珍贵藏品来仔细品味。

探秘海军博物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是唯一一座反映人民海军发展的军事博物馆。

海军博物馆作为人民海军建设发展历史成就的文化基地,收藏了大量的能够展示人民海军发展的重要装备。

这些标志性的装备, 有的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有的是见证了人民海军革命事业的发展。

1989年10月,海军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开放

2021年6月,海军博物馆完成改建扩建,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对外开放。

海军博物馆 分为室内、海上、陆上三大展区, 其中陆上装备展区占地面积13000余平方米,而建有三座码头,六个泊位的海上舰艇展区面积4万余平方米。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

在海上展区最北侧的泊位上,静静地躺着一艘核潜艇,它就是我国第一型核潜艇长征一号。

长征一号核潜艇是中国自行建造的091型核潜艇首艇, 于1970年12月26日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其命名为「长征一号」,意寓万里长征第一步,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该艇长90米,宽10米,排水量约5000吨,采用单轴螺旋桨,水上航速可达12节水, 水下航速可达25节,下潜可达300米。

它配备了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并配有24枚鱼雷,拥有不错的打击能力。

长征一号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水滴型舰体 ,这种外形的舰体在水中的阻力更小,因此速度更快。

早在二战期间,潜艇便已在战争中崭露头角,但当时的潜艇,采用的是柴油机来提供动力,这导致了潜艇需要经常回基地进行补给。

这种不便一直困扰着潜艇人,人们希望改变这一局面。

二战之后,德国人在潜艇上首先 安装了核反应堆 ,通过铀的分解产生核裂变,从而产生大量热能,将水变成蒸汽,蒸汽通过涡轮机使叶片高速旋转,用来驱动潜艇的螺旋桨。

这种方法很好地解决了潜艇续航的痛点,但是, 缺点就是核反应堆非常庞大,这压缩了潜艇内部的空间,同时也客观上要求潜艇必须造的非常大。

另外,将核反应堆放入潜艇的技术也很困难,因此本就不够宽敞的潜艇内部空间,容纳了核反应堆后变得更加局促。

潜艇的研制要考虑内部空间,还要考虑艇体外壳, 潜艇外壳需具备极强的耐压性 ,以便能在水下抗住巨大的水压。

一般而言,潜艇外壳的设计有两种,一种为 单壳体设计 ,即直接让耐压壳体与海水接触。

另一种为 双壳体设计 ,即在耐压壳体外再设计一层外壳,使两层外壳之间留出一定的空间。

两种设计各有利弊,从空间上来说,单壳体更优,但会导致其耐压外壳需要具备更高的承压能力。

而双壳体设计中的内层耐压壳体则不需要与海水直接接触,在上下潜时,两层壳体之间,可以灌满海水, 起到提供更大浮力和平衡压力的作用。

长征一号采用的是双壳体设计,这也进一步压缩了其内部空间,在设计之初,研制团队无图纸、无资料,更没有外国专家指点迷津,其难度可想而知。

但在以彭仕禄,黄旭华为首的研发团队的不懈努力下, 长征一号终于诞生了,从此中国突破了核潜艇的技术壁垒。

2021年4月23日,长征18号与其它两款装备一同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接入列,而这一天,正是人民海军成立72周年的纪念日。

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国的核潜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长征1号到长征18号,这是中国潜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最好见证。

当年,长征一号的诞生,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如今,长征一号已功成身退,静静的躺在海军博物馆的海面上,迎接着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来见证着人民海军走向强大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