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1906年的清末北京:街头竖着电线杆,洋人骑着百姓脖子照相

2024-08-23图片

1909年初,法国探险家阿尔贝·肯恩和他的助手记录下了晚清动荡时期京城的春节风貌,尽显一个时代的沧桑。


破旧棉袄棉裤透露出生活的艰辛,补丁难寻针线难求。一餐过后下一餐的米粒尚无着落,这就是穷人的日常写照


没有耕牛只能人力拉犁翻地不深粮食减产。交完公粮所剩无几农民常挨饿。改变现状势在必行让丰收不再是梦!


1912年的北京,金鱼胡同狭窄而繁忙,黄包车穿梭其中。两侧要么是琳琅满目的店铺,要么是深邃的高墙大院。这条不足600米的小巷,见证着老北京的繁华与变迁


明十三陵前矗立着巍峨壮观的石牌坊,以汉白玉精雕细琢,五间宽阔十一楼高耸尽显皇家威严。作为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石坊建筑,它见证了明代的辉煌,吸引着无数敬仰的目光


北京崇文门一座历史悠久的城门,曾车水马龙商贩络绎不绝见证着市面的繁荣。这里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税收重地由崇文税务司统一管理。据传官府在附近特设了十八家指定商铺,专营酒类销售与税务缴纳,俗称「十八家酒店」,一度垄断了京城酒类市场,成为当时的一大经济中心


站在前门大街城楼上,目光所及街道直通天际。两旁的古建筑与商铺相映成趣,石桥上人潮涌动,小车、担子、黄包车穿梭其中,繁忙而有序构成了一幅前门大街独特的画卷


清朝时期农业科技滞后粮食产量堪忧。种子不优肥料匮乏耕地浅薄灌溉系统稀少。一逢干旱饥荒遍野民众饥肠辘辘。即便如此微薄的收成还需上交公粮


这座欧式大门曾是美国公使馆,门前三名卫兵严阵以待,沙袋和木头堆砌成路障,透露出一种紧张而庄严的气氛


寒风中一名掏粪工肩负粪桶,手持粪勺正踏着上坡路上防滑的脚窝,稳步前行。冰块散落路旁他的身影在寒天冻地里显得格外坚毅


优渥妇女即便服饰普通,也身着华贵绸缎,令人羡慕不已普通人遥不可及


1912年的北京,东便门外绿树掩映,护城河上石桥古朴。这座小城门由城楼和箭楼相依组成,见证着古都的历史沧桑。遗憾的是东便门已于1958年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大栅栏街历经元明清三朝,五百年繁华不衰。古街两侧商铺如云人声鼎沸一直是前门商圈的心脏。著名的「八大胡同」亦藏身于此,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交织,令人流连忘返


清雍正年间雄伟的大钟寺拔地而起,原名觉生寺曾是皇帝祈雨与信徒朝拜的圣地。穿越时空感受古寺的庄严,探寻历史的痕迹


这是1906年的北京贡院,曾经庄严的考试殿堂如今荒芜寂寞,八国联军侵华后,德军肆意拆毁令这片古老的建筑满目疮痍。因德军破坏1901年的会试不得不移师河南。历史的沧桑在这里留下深刻痕迹


八达岭南三堡村北五贵头山间的弹琴峡,风景如画峡西石壁上刻有「五贵头弹琴峡」,令人神往


旧时中国百姓酷爱看热闹。节日里马路边高台上人群聚集,其中旗人女子脚踩花盆底鞋,头顶大拉翅坐姿霸气格外引人注目


坐落于万寿山西麓岸边、昆明湖中的石舫,船身以巨石精雕细琢,长达36米造型宏伟。船楼两层船底铺花砖彩色玻璃窗与顶部精美砖雕相映成趣。传说乾隆皇帝每年四月初八都会陪伴其母来此放生,感受石舫的别样韵味


北京黄寺石塔以汉白玉精雕而成,展现藏式佛塔之美。此塔又名清净化城塔,乃乾隆为纪念六世班禅而建,充满历史与宗教的神秘魅力


西直门外一对老少乞丐紧挨马车而立,衣着单薄只能相互依偎取暖。北京冬夜寒风刺骨,他们面临着随时被严寒夺去生命的危险


北京古观象台这座始建于1442年的皇家天文台,以14米高的雄姿和宽广的台顶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台顶之上8架古老的清制天文仪器静静伫立,仪器完整、配套齐全,向世人诉说着天文学的辉煌过往


家中若有一头毛驴,便算得上是小康了,它可助耕种田地,而那些贫困之家,却只能肩拉木犁,艰辛度日


北京马车车厢虽小却别致,勉强容纳两人。虽以北京命名却风靡全国成为那个时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西洋人也为之驻足


昔日繁华长安街,如今战火余烬间。高大牌楼独屹立,废墟瓦砾映苍天。一眼望去仿若荒野无际唯有历史的沉重,萦绕在这寂静的街巷


位于北京国子监的这座琉璃牌坊,古朴典雅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凝聚着古人对教育的崇敬之情。作为北京唯一的教育牌坊,它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


这座造型别致的「玉带桥」,以汉白玉和青白石匠心砌筑,横卧于颐和园昆明湖长堤之上。它建于清乾隆年间,古朴典雅与周围景致相得益彰。桥身倒影在水面,宛如画卷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