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图片

三野参谋长离家9年,返乡探亲才知:65岁的母亲已成四野连级干部

2024-06-30图片

1949年5月27日,这一天对上海这座城市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随着国民党守城部队的投降,上海正式宣告解放,红旗在城市的上空飘扬,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启。在这个重要的时刻,第三野战军作为解放上海的主力部队,肩负着维护城市秩序和稳定的重要任务。其中,蔡群帆作为20军的参谋处长,也随军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当上海解放的消息传来,蔡群帆的心情无比激动。他深知,这一天的到来,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20军参谋处长,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不仅要参与城市的接管工作,还要确保部队的纪律,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蔡群帆回到上海后,他急切地想要见到阔别多年的母亲。然而,当他推开家门时,却发现家中空无一人,荒草遍地。这一幕让他感到万分沮丧,但他并没有放弃。在回到驻地后,母亲却意外地出现了,而她的身份更是让蔡群帆感到意外。

蔡群帆的母亲,这位65岁的老婆婆,在儿子离家参加革命的9年间,并没有闲着。她从上海出发,千里迢迢北上到山东寻儿。在山东战事频繁的情况下,地方领导将她送到东北大后方通化。令人敬佩的是,这位老婆婆竟然在那里参了军,被分到东北野战军被服厂工作。她的坚强和毅力,无疑给了蔡群帆极大的鼓舞。

在上海解放后,蔡群帆的母亲再次踏上了寻儿的旅程。她找到了当时上海市军管会主任陈毅司令员,陈司令员在了解了她儿子的情况后,亲自帮助她找到了蔡群帆。母子俩在分别十余年后终于团聚,这一幕充满了温情和感动。

蔡群帆的归来,不仅是个人的重逢,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和他的母亲,都是那个时代无数革命家庭的代表。他们的牺牲和奉献,为上海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蔡群帆的故事,是上海解放史上的一个动人篇章,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一个缩影。

蔡群帆,原名子香,学名和民,祖籍宁波鄞县,1915年9月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的店员家庭。他的母亲杨凤珠,出身于一个封建家庭,但她却有着超越时代的眼光和胸怀,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决心将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有抱负的人,为国家的未来效力。

蔡群帆的家庭早年遭遇了巨大的不幸。他的父亲蔡熊年,原是上海一家绸缎店的职员,因病在蔡群帆12岁那年去世,留下了孤儿寡母。家中的顶梁柱倒下,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杨凤珠一个人的肩上。蔡群帆原本还有一个比他大5岁的哥哥,名叫子芳,但在7岁时因病去世。家中接连的不幸,让杨凤珠和蔡群帆的生活变得十分困苦。

尽管如此,杨凤珠并没有放弃对儿子的教育和培养。她在家做手工劳作,日以继夜地辛勤工作,节衣缩食,只为让蔡群帆能够继续上学堂念书。蔡群帆也深知母亲的艰辛和期望,更加发奋苦读。由于家境贫寒,家中甚至付不起电费,蔡群帆常常在马路旁的路灯下读书学习至深夜。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受到学校减免学费的待遇。

蔡群帆的早年经历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这些经历也锻炼了他的意志和品格。他一边读书,一边还帮助母亲劳动,替母亲接送客户,帮助缝纫衣裤等。饱尝了城市贫民困苦生活的辛酸,使他懂得了旧社会劳动人民度日如年的艰辛,这一切对蔡群帆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蔡群帆参加了校内的反日活动,被校方开除学籍。但这一挫折并没有击垮他,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坚定的爱国情怀和革命意志。1932年,他在新裕化学工业原料号做练习生,后成为职员,其间自修大学的理化课程。1934年,他报考国民党政府财政部盐务稽核总署的税警官佐教练所,并被录取。年底,被分配到浙江永嘉区队当实习员。1935年夏,被派往玉环分队当队长。因稽查土豪巨绅的私盐,被上级借故革职。

蔡群帆的家庭背景和早年经历,是他一生奋斗和奉献的起点。母亲的坚强和教诲,生活的艰辛和挑战,都深深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动。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蔡群帆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为国家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14

蔡群帆的革命生涯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诗。他早年在上海中法学堂读书期间,就展现出了非凡的爱国情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与校内的反日活动,勇敢地站出来抗议日本的侵略行径。然而,这一行动却导致他被校方开除学籍。面对这样的挫折,蔡群帆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

1939年初,蔡群帆被派往上海青浦,担任中共青浦工委军事部长,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在这里,他不仅参与了地方的抗日活动,还积极组织和领导抗日武装,为抵抗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他又被调到江抗路东第三、第四支队工作,并很快担任了中共浦东工委委员兼军委书记、浦东支队政委。

在担任浦东工委委员期间,蔡群帆参与了多次重要的抗日行动。1941年6月,他受中共路南特委派遣,率领第三战区淞沪游击第五支队一大队、四大队130余人来到浙东,开辟了浙东抗日根据地。6月18日,他指挥了浙东三北敌后抗战第一仗——余姚相公殿战斗,并取得了胜利。这场战斗不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的抗日斗志。

1942年5月,浙东军政分会决定组成南进支队,由蔡群帆任大队长兼政委,南进会稽山,开展更广泛的敌后游击战争。在诸暨枫桥,蔡群帆召开了会稽地区党组织和南进支队干部联席会议,决定以枫桥为中心建立会稽山游击根据地。7月7日,他指挥南进支队歼灭了驻枫桥的土匪武装徐文达部,攻占了枫桥。8月20日,他又率部与诸北四乡抗日自卫队在诸暨龙山、凤山、长山等地,击溃了前来「扫荡」的日伪军,击毙了日军少尉柳泽春夫等日伪军20余人,俘获伪军10余人。

杨凤珠,一个普通的上海妇女,在战争的洗礼下完成了自己人生的华丽转变。她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女性革命者奋斗的缩影。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破了上海的宁静,这座繁华的都市在一夜之间沦陷。面对家破人亡的惨痛现实,杨凤珠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新四军,投身到了抗日的洪流中。她知道,只有拿起武器,才能保卫自己的家园,才能为逝去的亲人报仇。

在上海沦陷后不久,杨凤珠跟随部队转移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在这里,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性别和年龄而受到任何的歧视。相反,她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很快就融入了部队的生活。在根据地,杨凤珠以一名服装工人的身份参与革命,她的工作主要是为部队制作军服和被服。虽然这份工作看似平凡,但却是部队不可或缺的后勤保障。

杨凤珠的双手,曾经绣过华丽的旗袍,如今却缝制着战士们的战袍。每一针每一线,都寄托着她对战士们的祝福和对胜利的期盼。她深知,这些军服和被服是战士们在前线与敌人搏斗时的重要保障。因此,她总是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工作,确保每一位战士都能穿上合身的军装,披上温暖的被服。

在根据地的艰苦岁月中,杨凤珠不仅是一名服装工人,更是一名坚定的革命者。她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战斗技能。她的出色表现,很快得到了部队领导的认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杨凤珠从一个普通的服装工人成长为一名连级干部,负责管理一个连队的后勤工作。

成为连级干部后,杨凤珠的责任更加重大。她不仅要保证服装供应的及时和充足,还要负责部队的医疗救护、粮食供应等多项工作。面对繁重的任务,杨凤珠从不叫苦叫累,总是以身作则,带领连队同志们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她的工作得到了部队上下的一致好评,许多年轻的战士都以她为榜样,学习她那种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

杨凤珠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女性革命者奋斗的缩影。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在革命的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她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不懈奋斗。3132353940

1949年5月,随着上海的解放,这座城市再次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对于蔡群帆来说,这不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更是一个个人情感的归宿。作为第三野战军20军的参谋处长,他参与了解放上海的全过程。然而,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蔡群帆心中却充满了对母亲的牵挂。

蔡群帆记得,自从他加入新四军,投身于抗日和解放战争的洪流之中,已经整整9年没有回过家,没有见过母亲杨凤珠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不知道母亲是如何度过的,是否还安康。上海解放后,他急切地请了两天假,踏上了回家的路。然而,当他推开家门,却发现家中空无一人,荒草遍地,母亲的身影早已不在。

蔡群帆的心沉到了谷底,他不知道母亲去了哪里,是否遭遇了不测。他开始在乡亲们中打听母亲的下落,但没有人知道杨凤珠的去向。就在他心急如焚、一筹莫展之际,一个电话打破了他的迷茫——是军部的电话,让他立刻返回上海军管会,有重要的事情。

与此同时,杨凤珠也在上海焦急地寻找着儿子。自从上海沦陷后,她就加入了新四军,并随部队转移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在那里,她以一名服装工人的身份参与革命,最终成为了一名连级干部。抗战胜利后,她跟随部队进入东北,在东北民主联军被服厂工作。然而,她的心中始终牵挂着儿子,当得知三野解放上海的消息后,她请了假,千里迢迢赶到上海,希望能够见到儿子。

在上海,杨凤珠四处打听儿子的消息,但始终没有结果。就在她几乎绝望的时候,她听说了上海市长陈毅的名字。她想,或许这位市长能够帮助她找到儿子。于是,她鼓起勇气,穿着四野的军装,来到了上海军管会,希望能够得到陈毅的帮助。

陈毅得知了杨凤珠的来意后,深受感动。他立刻下令查找20军参谋处长蔡群帆的下落。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确认了蔡群帆就是杨凤珠多年未见的儿子。军部随即给正在老家焦急等待的蔡群帆打去了电话,让他立刻返回上海。

当蔡群帆接到电话,得知母亲正在上海军管会等他时,他的心情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立刻踏上了返回上海的路。在上海军管会,他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母亲。母子二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泪水模糊了双眼。这一刻,所有的思念、担忧和痛苦都化作了泪水,流淌在他们的脸颊上。

这个温馨的场景,不仅是蔡群帆和杨凤珠母子重逢的喜悦,更是战争结束后无数家庭重聚的缩影。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多少母亲失去了儿子,有多少儿子失去了母亲。而蔡群帆和杨凤珠的重逢,无疑是战争带来的创伤中一抹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人们的心灵,让人们看到了和平的希望。

1949年5月27日,这一天对于上海,对于整个中国,都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随着最后一声枪响的沉寂,上海终于从国民党的手中解放,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这座城市,曾历经沧桑,见证了无数的风雨变幻,如今在红旗的映照下,迎来了新生。

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以雷霆万钧之势,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将胜利的旗帜插在了上海的土地上。而在这支英雄的队伍中,有一位名叫蔡群帆的军人,他不仅是解放上海的参与者,更是这座城市的儿子。

蔡群帆,作为20军参谋处长,他的智慧和勇气在战场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参与策划和指挥了多次重要的战斗,为解放上海立下了汗马功劳。当上海解放的消息传来,蔡群帆的心情无比激动。他知道,这一刻不仅标志着战争的结束,更意味着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母亲的身边。

蔡群帆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的家庭,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在这里度过。然而,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他的命运。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他毅然决然地投身军旅,成为了一名革命军人。从那时起,他的足迹遍布了抗日的战场,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上海解放后,蔡群帆的心情十分复杂。他为能够参与这场伟大的战役并取得胜利而感到自豪,同时也为能够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而感到期待。他知道,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民,都经历了太多的苦难,现在终于可以迎来和平与安宁。

蔡群帆回到了上海,走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街道上,看着那些曾经繁华的商铺和建筑,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慨。这座城市虽然经历了战火的摧残,但在人民的努力下,正在迅速地恢复和重建。他看到了市民们脸上的笑容,感受到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作为一名军人,蔡群帆深知自己的责任。他知道,解放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建设和保卫这座城市,让它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家园。他决心继续投身于上海的建设中,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蔡群帆的归来,不仅是一个军人的荣耀,更是一个儿子对家乡的深情。他的故事,是上海解放史上的一个动人篇章,也是无数革命军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英勇奋斗的生动写照。

蔡群帆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是那个时代许多中国家庭的缩影。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店员家庭,父亲蔡熊年是一位绸缎店的职员,母亲杨凤珠则是位贤惠的家庭妇女。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这个小家庭在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中,依然过得其乐融融。

杨凤珠对蔡群帆的教育影响深远。她出身封建家庭,却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觉悟。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决心要让儿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国家的未来效力。在她的熏陶下,蔡群帆从小就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爱。杨凤珠经常对蔡群帆说:「孩子,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为国家做出贡献。」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蔡群帆的心中,成为他日后奋斗的动力。

然而,命运对蔡群帆的家庭并不宽厚。在他童年时期,家中遭遇了不幸。先是他的哥哥因病早逝,紧接着父亲也因为过度劳累和疾病去世,留下了杨凤珠和年幼的蔡群帆相依为命。家中的顶梁柱倒下,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杨凤珠一个人的肩上。面对这样的困境,杨凤珠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更加坚定地支持蔡群帆的学业,她相信只有通过教育,儿子才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在杨凤珠的坚持和努力下,蔡群帆得以继续他的学业。他在上海中法学堂读书,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然而,好景不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中国东北。这一事件深深触动了蔡群帆的爱国心,他积极参与校内的抗日救亡运动,勇敢地站出来抗议日本的侵略行径。但这一行动却导致他被校方开除学籍。

蔡群帆的家庭和成长经历,是他一生奋斗和奉献的起点。母亲的坚强和教诲,生活的艰辛和挑战,都深深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动。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蔡群帆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为国家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是那个时代无数革命者家庭的真实写照。

蔡群帆的一生是与中华民族抗争和解放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他出生于上海一个店员家庭,少年时代在上海中法学堂读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参加了校内的反日活动,勇敢地站出来抗议日本的侵略行径。然而,这一行动却导致他被校方开除学籍。

加入党组织后,蔡群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革命工作中。1939年初,他被派往上海青浦,担任中共青浦工委军事部长。在这里,他不仅参与了地方的抗日活动,还积极组织和领导抗日武装,为抵抗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六七月后,他调至江抗路东第三、第四支队工作,并很快担任了中共浦东工委委员兼军委书记、浦东支队政委。

1941年6月,为了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蔡群帆受中共路南特委派遣,率领第三战区淞沪游击第五支队一大队、四大队130余人来到浙东。6月18日,他指挥了浙东三北敌后抗战第一仗——余姚相公殿战斗,并取得了胜利。这一战斗不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人民的抗日斗志。

1942年5月,为了广泛开展会稽、金萧地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中共浙东军分会组建了南进支队,由蔡群帆任大队长兼政委。他率领部队在诸暨枫桥一带建立了会稽山游击根据地,并多次出击日伪军,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

1943年,蔡群帆调任三北游击司令部第三支队政委,11月任司令部参谋处长。12月,他奉命赴金萧地区,组建金萧支队,并任支队长。在他的领导下,金萧支队多次击溃国民党顽军与伪军的进攻,使金萧抗日根据地得到了巩固。

抗日战争胜利后,蔡群帆并没有停止他的脚步。他又投入到了解放战争中,担任了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旅第八团团长,先后参加了泰安、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重大战役。1948年5月后,他先后担任华野先遣纵队第一支队第一大队队长、第一纵队司令部参谋处长等职,参加了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

蔡群帆的抗日与解放战争经历,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革命历程。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无论是在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还是在领导金萧支队抗击敌人,亦或是在解放战争中的多次战役中,他都以其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卓越的指挥能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杨凤珠,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在战争与时代的巨大变迁中,完成了自己从家庭到革命前线的华丽转变。她的一生,是无数中国女性革命者奋斗的缩影。

在战争的阴影下,杨凤珠失去了丈夫和大儿子,与小儿子蔡群帆相依为命。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击垮她,反而激发了她内心的力量。在儿子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被开除学籍后,杨凤珠更加坚定了支持儿子参与革命的决心。她的心中,有着超越时代的眼光和胸怀,她深知只有革命,才能改变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抗战爆发后,杨凤珠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新四军,投身到了抗日的洪流中。她跟随部队转移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根据地中以一名服装工人的身份参与革命。她的双手,曾经绣过华丽的旗袍,如今却缝制着战士们的战袍。每一针每一线,都寄托着她对战士们的祝福和对胜利的期盼。

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和平的曙光照亮了中华大地。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刻,蔡群帆和杨凤珠这对母子的重逢,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温馨记忆。

蔡群帆,这位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的军人,心中始终牵挂着远在家中的母亲杨凤珠。战争结束后,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急切地返回家乡,希望尽快见到母亲。然而,当他踏进家门,却发现家中空无一人,母亲的身影不知所踪。焦急和失落的情绪顿时涌上心头,蔡群帆开始四处寻找母亲的下落。

与此同时,杨凤珠在上海的街头巷尾,也在焦急地寻找着儿子。战争期间,她跟随部队转战南北,最后留在了东北。得知上海解放的消息后,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希望在这座城市中找到儿子的踪迹。然而,面对茫茫人海,她感到无比的无助和迷茫。

就在杨凤珠几乎绝望的时候,她听说了上海市长陈毅的名字。她想,或许这位市长能够帮助她找到儿子。于是,她鼓起勇气,穿着四野的军装,来到了上海军管会,希望能够得到陈毅的帮助。

重逢的情感体验是复杂而深刻的。对于蔡群帆来说,母亲的平安无事是他最大的安慰。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创伤,也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团聚。对于杨凤珠来说,儿子的归来是她多年来的期盼。她为儿子在战争中的表现感到骄傲,也为能够再次拥抱儿子感到幸福。

战争结束后的母子重逢,是一个充满情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亲情的力量总是能够穿越时空,温暖人心。蔡群帆和杨凤珠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珍惜和平,珍视亲情,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